编者按:作者,老兵,吕延宁,写得非常有感情,昨天读了之后,很激动,直接编发,没想到网络问题,居然复制黏贴了两遍没有发现,就直接发出来了,今天重新编辑再发,分享给大家,致敬老兵,老兵威武!
(年12月,吕延宁于南京国防园)
我是从南通*分区如东守备营一连指挥排长岗位上,作为连级后备干部,被选送到南京*区步兵学校四大队(*工队),学习了一年半。年7月毕业离校前,收到新单位的任职和报到通知,我被任命为如东守备营八二炮连副*治指导员,接通知后即刻前往报到。当时,炮连随守备营在南通*山施工,连队住在南通*分区狼山教导队的营房。
狼山教导队,我是熟门熟路。我参加过多次的*分区宣传队和*分区组织的集训队,都是住在狼山教导队。教导队大院在狼山北麓的山脚下,大门朝北,进门是一个两进的大院子。一进是平房,四周边是房子,有回廊相连,落雨天在里面走,衣服是不会湿的。二进是一个朝东的两层楼。这里就是八二炮连的宿舍。我的宿舍在二楼靠南侧的位置。每天起床后,开门见山,狼山北坡摩崖石刻上那字径丈余的“五山拱北”扑面而来,让人顿生百丈豪气,感觉精神很是振奋。施工生活,是我的*旅生涯中新的一页,就这样翻篇了。
安全组长
如东守备营在南通*山,要打一个大的山洞(*事坑道)。因为,我是中途加入的,对于整个工程的详细情况了解不多,没有数据概念。例如,山洞有多大的体积和具体的施工规划等,因此回忆起来,只能讲个大概了。据说,这个工程是为了将来发生战事时,用心囤积物资、存放器材等。炮连的任务,就是在*山的一侧向山的中心掘进,和山对面的兄弟连队相向而行,把坑道打穿。连队指导员王德海因我不熟悉业务,就给我安排了一个工地安全组长的工作。
去工地第一天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带着安全帽和安全组的同志走进山洞,走了很久才到作业面。只见里面正在进行打炮眼的作业,他们两人一组用风钻对着岩面钻眼,风钻的声音很大,相邻很近都听不到彼此的讲话声,传递信息要比划着手式。炮眼打好了,负责爆破的战士开始装填炸药。我们都撤出洞外。接下来就是点炮。轰轰几声巨响后,安全组的战士再次进入作业面。他们把灯光打开,仔细地观察爆破后岩面的情况,用手里的竹竿试探着头上的石块,排除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险情。等确定无危险状况后,再招呼清渣的战友过来作业。此时,安全组战士还要继续观察作业面的情况,防止意外事情发生,直到把今天掘进的作业面全部清理完毕收工了,才和大家一起返回连队。
山洞掘进了一定的距离,就要对山洞里岩石的表面进行整体被复作业。其主要作用是固定岩石结构,确保洞内的安全。掘进作业是分组分班进行,被复作业就是全连统一行动了。记得给坑道洞门被复的那场作业,就是一场硬仗。因为需要被复作业的洞门体积大、要求高、时间长,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指导员对此进行了动员,对整个被复作业提出了要求,对具体的人员分工做了安排。我负责带领传输组,把搅拌好的混凝土传送至作业面。工段整体被复作业要求是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停顿,因为一停顿,被复工段就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必须连续浇注。最辛苦的是操作混凝土振捣机的战士,他们穿着防水的衣裤和雨鞋,在机器工作时发出来的刺耳的声音里,把振捣机头插进混凝土里,然后拔出来,再插进去,再拔出来,简单重复地做着同一个动作。累了,换个战士继续干。就连吃饭都是轮流着吃,一直持续到被复工程全部完成。没有机械传送设备,搅拌好的混凝土都是通过人手,一桶一桶传送到作业面上的。最后,往上传递混凝土桶的手都累得举不起来了。终于完成作业了,此时的大家都仿佛虚脱了一般,大家瘫坐在地上,不想动弹。
施工作业期间,坑道洞内环境,是十分的糟糕。打炮眼的风钻机在开钻时,需要用水不停的冷却钻头;被复过的墙面也需要经常洒水保养;加上战士们整天穿着防水的衣裤和雨鞋在湿漉漉的环境里作业,被汗水浸泡的皮肤很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因此,多数官兵都患上一种叫“烂裆病”的皮肤病。得了此病,一般不容易好。但战友们为了保证工期,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到卫生队抹一点药膏,又跑到工地上去干活了。直到施工结束之后很久,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了,这类皮肤病才慢慢消失了。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如东守备营的广大官兵,硬是把*山坑道山洞建成,完成了施工任务。
球赛意外
连队的官兵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力旺盛。从施工作业面下来,回到营区,大家伙劲头不减,往往凑满10个人再打上一场篮球赛。不把男性荷尔蒙燃烧后形成的精力充沛,活力满满给消耗殆尽,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一场球赛下来,大家伙都感到筋疲力尽了,这才拿着毛巾和换洗的衣物,去澡堂洗澡。
也就是打篮球友谊比赛,打出了一次大事故。那时一个下午,和往常一样。下了工的战友们又开始了一场篮球赛,我也参加了。记得是我方进攻,抢了篮板的七班长(他的名字,我一时回忆不起),在篮下正准备二次进攻时,他身边处于防守位置的指导员,来了一个饿虎扑食跳起来封盖。由于动作走样,一巴掌没有打到球,却打在了七班长的脸上。只见七班长双手捂住脸,痛苦地蹲在了地上。我们围了过去,发现他脸上的血顺着手指往下滴,看来伤得不轻。于是,大家赶紧把他送到卫生队。不一会儿,都回来了,说情况不好,是伤到了眼睛。我一听,心里一紧,感觉事情不妙。又过了一会儿,指导员来找我,说七班长的眼睛伤得很重,马上要去海安驻*医院救治,让我陪他一起去。停顿片刻,只见他眼圈一红说,都是我不好,下手重了。我赶紧安慰他说,你不是故意的,是失手。别想那么多了。
我和卫生队的*医带着七班长,坐着救护车,赶往海安驻*医院,医院。经检查,主治*医告诉我们:七班长的情况不好,他的眼睛已经没有光感了。接诊*医给我们开了转院手续,让医院去看专家医生。于时,我们赶紧上车,继续驶向南京。从南通到海安,再从海安的南京,一路上车里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七班长是76年入伍,江苏铜山县人,他中等身材,两只大眼睛,是个小帅哥。他平时话不多,工作起来不惜力,是一位优秀战士。
谁曾想,天有不测风云,篮球场上的一巴掌,把他的下半生全部打乱了。医院(医院)已是半夜时分了,总医院广场上灯火阑珊。车子停在急诊室门口,我们搀扶着七班长走了进去。当班*医很重视,把眼科主任找来。主任医生检查完了,告诉我们:你们这位小战士的眼睛玻璃体坏了,他的视力没有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他把眼睛保留下来。听到这里,我们心中尚存着的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心里沉甸甸的。事已至此,我们也无能为力了。办好了入院手续后,看着护士用担架车把七班长推走,在我们眼前消失。今后的一切,七班长都要自己去面对了。我在炮连副*治指导员任上干了没几个月,又调到守备二连任副*治指导员。炮连七班长的后续故事,我就不知道了。一别*营数十年,点点滴滴在心间。七班长,别来无恙,一切安好否。
文化教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到处都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年的*营,也到处是生动活泼的景象,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其中最具特色活动之一。各个连队,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各种小课堂,帮助官兵学文化。我是副*治指导员,组织实施连队的文化学习活动,是我的本份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去省*区教导队报到,参加省*区组织的连队文化小教员培训。接到通知,我懵圈了。我的学历,只是小学毕业,一下子接触那么多从未涉及的领域,我能行吗?能学好吗?有了思想负担了。年代末,连队兵源的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过去,连队里高中学历的战士是凤毛麟角,现在已经不稀奇了,哪个连队没有几个高中学历的战士啊。找个文化小教员已经不费事了,何必要让我赶鸭子上架呢?既来之,则安之吧。满怀着惶恐、满怀着忐忑、硬着头皮去了泰州市江苏省*区教导队。
省*区教导队请了省重点中学泰州中学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主要学习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学了力学和热学。南通*分区是由分区后勤部的一位助理员带队,所有学员中,我的学历最低。在我的*旅生涯中,我参加过各式各样的集训队和学习班,唯一真正感受到压力,就是这一期文化小教员培训了。这种压力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直到现在,我还会在熟睡时,突然梦到了我在一个什么考场上,拿着一份考卷,上面全是我看不懂的各种字母和符号,不知如何做答,急得一身冷汗。醒来之后,想了半天,不知今夕是何年。这恐怕就是当年去文化学习集训队的后遗症吧。泰州中学的老师很厉害,不愧是省级重点中学。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当堂实验,很具像地把基本原理讲的浅显易懂,好记好背。在老师和培训班同学们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完成了所学的课程。直到离开泰州,我这颗从进省*区教导队起就悬了一个多月的心,总算是落地了。
撰写总结
*山施工的第二年,我被调到守备二连任副*治指导员。宿舍也从二进的小楼上搬到一进的平房里。这是一间朝南的房间,天气好的时候,上午的阳光会穿过回廊透过窗户洒进屋内。
一天早上,营部通信员找我,说教导员让我去一下。教导员王锦江是从*分区独立营平调守备营。如果守备营的精简整编工作发生在年以后,我们就会和王教导员擦肩而过了。年以后的南通*分区独立营,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不再在解放*序列里了。教导员家就在南通,为了方便工作,他常年住在教导队。*山施工是守备营的临时任务,营首长都没有配置自己的办公室,他们的宿舍就成了临时的办公地点。我很早就认识王教导员,那是在参加*分区战士业余演出队汇演期间。他是独立营演出队的领队。在最后一个节目的时候扮演一位部队首长,出场参加演出。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虽有些生硬,但他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人接触时,教导员往往会展示他和蔼可亲的一面,遇到高兴的事,会发出“呵呵呵”的笑声,让你感到他很容易接近,给人的是一种十分亲民的印象。
教导员找我,让我负责撰写守备营的年度总结。他对我说,你们连队那里,我已给打过招呼了,你现在每天就到我这里来办公。于是,我就开始了闭门造车。给教导员办事,你不会有压力,因为无论什么问题,他都会先征求你的意见,然后会说,就按你说的去办,让你自信满满地去做下面的事。第一稿出来以后,他看了后,给我提出了十多条修改意见。根据教导员的要求,我又去补充材料,核实数据,归纳提升,评价出新。几易其稿,终于按要求,把总结稿写好了。教导员看了最后的定稿说,不错很好,明年搞总结时你再来。很想和他再次合作,遗憾的是不久他调走了。接任他的是又一位*分区独立营的教导员倪学桂。两位独立营的*工主官不久前在独立营完成了对接,后来又在守备营再次对接。世间事,无巧不成书。
吹角连营
辛弃疾有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人的壮怀激烈和*营的威武雄壮,跃然纸上。作为一个*人,谁不崇尚这样的生活呢。*海之滨的守备连,择港口要地驻留扎营。连队与连队相距很远。加上当年的部队装备条件很差,过去的守备二团和现在的守备营,想全体集中一次,根本没有可能,吹角联营,不能想象。*山施工,为全营整合到一起,创造了条件。大部队集中时所产生的各种能量,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到。每到看电影的时候,在教导队大门前的公路上,各连队排着队伍,喊着口令,一排排,一队队鱼贯入场,黑压压的队伍,乌泱泱的人群,*容齐整,威风凛凛,成了狼山地区的一道风景线。
几个连队住在一个营区,还有别的风景可看。一天晚饭后,我经过营部伙房时,看到里面灯火通明,很好奇,就进去看了一下。只见李道华副营长用手端着一个盆子在打鸡蛋。看到我他点了个头,又继续向他身边的人介绍他手里的这道菜。他一边示范一边说,做这道菜,蛋*不要,蛋清一定要使劲打,打出沫子来,这个很重要。这时,锅里的油热了,副营长把盆里满是鸡蛋沫的鸡蛋汁倒进锅里,只听“吱啦”一声,接下来就是乒乒乓乓的翻炒,不一会菜出锅了。这道“芙蓉鸡蛋”的品相绝好,晶莹剔透,鲜嫩诱人。副营长问我,吃过饭了吗?要不一起吃。我忙说吃过啦,不凑热闹。原来是他家来客人,故亲自下厨,刚巧被我遇到了。李副营长老家徐州,年代入伍,是个小兵,*事干部,典型的北方人,是个说一不二的主。在我的映象中,他干练、硬气、是个大老爷们。今天可是开了眼,想不到他还有这一手绝活,真可谓“张飞绣花——有股子细劲”。
二连指导员陈恒泉,吃过午饭后,有小憩一会儿的习惯。每到这个时候,他的爱人就会端一个小板凳,坐到门口做各种女工。或打毛衣、或缝补,静悄悄地不发出一点声响。每次经过他的宿舍,都可以看到这个预设的情景,觉得稀松平常,也没有多想。日后,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触及标题,眼前一亮,突然浮现南通狼山教导队,陈恒泉指导员的爱人静静地坐在宿舍门口织毛衣的画面,这就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吗?我想,在陈指导员的心里,一定是的。
狼山情怀
狼山雄踞长江入海口北岸,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我第一次登上此山是年的春节,当时我在*分区宣传科帮助工作。春节期间没事可做,于是就和另外两个也是帮助工作的老兵,一起去狼山游玩。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们来到了山顶广教寺山门前的平台。那年头还是文革期间,广教寺没有开放,大门紧闭。山上除了我们三人,再无旁人了。同行的一位老兵,大声地念出广教寺山门上的一副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目四顾,心旷神怡。
年住狼山教导队参加*山施工期间,狼山虽然近在咫尺,却很少会去光顾,可能是审美疲劳吧。
再次与狼山续缘,是年。那年某月,接*分区通知,到宣传科报到。宣传科科长王观龙和宣传干事陈*(二位都是我在南京*区步兵学校的同学)找我,商量代表*分区参加省*区诗歌朗诵会的事宜。首先是确定我们参加朗诵会的诗歌要写什么?王科长提议就写狼山教导队解救一位擅自由狼山北坡登山被困人员的事件,该事件经地方和部队媒体的广泛报道,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也有故事情节,便于发挥。大家一致同意。内容确定以后就开始分工。我负责文字工作,陈干事负责排练。写狼山,我是驾轻就熟,不用去现地,闭着眼就能回想起那里的情景,很快就完成了文字工作。
南通是著名的拥*之城,以下两件事能够充分说明。为了增加演出效果,我们商定向地方借两名女同志。陈干事做事干脆利落,很快就找来了两位女同志。颜值超群不说,朗诵功底也很扎实。特别是南通国棉三厂的那一位女同志,声音圆润,普通话标准,一张口就是电台主播的感觉。还有朗诵节目需要有音乐作背景,为此我去了南通电台。那是一个下午,听了我说明来意后,电台的一位音乐编辑老师,把我带进他们的资料库进行挑选。那个时候盒式录音带还不普及,电台用的还是钢丝录音带。编辑老师问我需要什么样的音乐素材,我告诉他,要一个背景辽阔的;一个能体现急促和迫切情绪。编辑老师就一首一首的帮我寻找,下载,不厌其烦。当我拿着成品录音带离开电台的时候,已是满天星斗了。人的一生,道路远长,沿途如有人扶持,有人帮衬,那怕只是短短的一程,你也就是幸福的,这种感觉,在你回忆过往时,往往特别强烈。
我们代表南通*分区,在江苏省*区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诗朗诵《红星在闪耀》获得了二等奖。在台上领奖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的喜悦,只是感到了一种释然。《论语》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写了种种从前,有成事,有既往,或写或记,有违圣人之言乎?但往事历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不为别的,只是心里充满了感谢。
回望岁月往事,感恩人间大爱。
作者简介
吕延宁,江苏南京人。年入伍,南京*区守备二团一连班长、排长,78年南京*区步兵学校,炮连副指导员、二连副指导员、一连指导员。83年守备三团炮营二连指导员。84年被总*治部评为全*优秀*治教员、被江苏省*区评为优秀*治教员,84、85年各三等功1次。87年转业至南京市某单位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