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在近代史上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当时的东亚政治军事格局。
中日甲午海战
近日中国国家文物局透露,在黄海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证实是参加了黄海海战的经远舰。经远舰被发现时,船体呈倒扣状态,主体大部分已被海底淤泥和海洋生物覆盖。考古队员经过长时间的搜寻,终于在舰船残骸上发现经远舰名字牌,由此确定沉舰即为经远舰。
经字远字
经远号是一艘吨级的装甲巡洋舰,他船长82米,吃水深5米,装备一台马力蒸汽发动机,舰船最高航速15.5节。清朝北洋水师在年向德国订购此舰时,还订购了另一条同级别战舰“来远号”并且两艘姊妹舰同时下水回国,加入北洋水师。
在年9月17号爆发的中日甲午大海战中,经远舰联合“定远”、“来远”、首先以优势火力攻击日军,接连重创日军“比睿”、“赤城”号。经远舰mm火炮威力巨大,一轮齐射就击毙“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两军激战至下午3时左右,北洋旗舰定远号舰桥中弹发生大火,与经远同处左翼方向的致远舰上前掩护,又接连中弹,并最终沉没。经远舰顿时失去友军掩护,只能孤身迎战日军最悍勇的“吉野号”。最终在战斗中,被狡猾的吉野号重炮击中船体。中弹后船体起火失去控制,全体官兵努力灭火也想挽救军舰,怎奈此时日军一发鱼雷袭来,军舰登时爆炸沉没。全舰官兵人,除16人侥幸逃生外,全部殉难。
北洋海军历史上,相较于作为北洋水师主力的,定远、镇远两艘一等装甲舰和在甲午海战中怒撞敌舰的致远舰,经远号知名度并不高。但是经远级是清朝北洋水师所购买的,现代军舰中装甲防护和吨位仅次于定远级的装甲巡洋舰,所以它在海军中地位较高。北洋海军成军之初,全军沿袭陆军传统分为中军、左翼、右翼和后军。其中,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三舰为中军。很明显吨级的战舰在北洋水师诸舰中,难以跟老大哥,定远舰、镇远舰相比,但是排水量、航速综合指标来看,经远舰做中军也算是名至实归。
经远舰
经远舰在设计建造时,德国造船厂应清廷要求,对以往的设计做出增加装甲厚度,增加煤炭仓储量,放大轮机舱的改变。但此时德国人并没有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又加上清廷采购费用有限,所以作为一艘满载排水量不到三千吨的装甲巡洋舰,为了节约舰艇空间,并且发挥北洋水师强调的正面对敌的作战作用,经远级的两门mm主炮和两门mm火炮被全部集中到舰艇前部。又因为于吨位小,体积小的原因,增强的装甲带,做的太厚面积太大都会严重影响船速。只好采取折中方案,把装甲集中在舰体前半部分。这就导致他表面上火力和防护方面虽好,但是实际上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优秀。
在跟日军的战斗中这些问题逐一暴露出来,经远舰的装甲被敌军击中之后,舰体前半部分装甲略能抵抗炮击,但是舰体后部就不堪一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