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败没与舰艇装备
文/杨志本
近代中国海军的一支主力——部署在黄海海区的北洋海军,在~年的甲午战争中连战连败,以致全军覆没。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至今已经年了,对于所以产生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曾有过许多探讨与评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北洋海军的舰艇及其武器装备的数量与性能均居于劣势。历史的真实情况果然如此吗?用史实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清·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关防黄模
一、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舰艇装备之对比
迄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海军共拥有舰艇32艘,连同广东水师临时调赴北洋会操,归海军指挥的巡洋舰3艘,总计35艘,总排水量4.4万余吨;航速最高者18节,最低者8节;舰炮余门,主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毫米;鱼雷发射管60具。其中铁甲舰“定远”“镇远”系姊妹舰,于年从英国阿摩士庄(即阿姆斯特朗,下同)厂订购来华,单舰排水量吨,是当时同类舰中吨位较大者;航速14.5节,主炮口径毫米,副炮口径毫米,鱼雷发射管各3具,另配载有小型鱼雷艇3只。攻击力与装甲防护力均较强。
装甲巡洋舰“济远”“经远”“来远”,巡洋舰“致远”“靖远”“超勇”“扬威”,于~年分别从德国伏尔铿厂和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到华,单舰排水量~吨,航速15~18节,主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超勇”“扬威”2舰无鱼雷发射管)。巡洋舰“平远”于年由福建船政船厂建成,船体为钢壳钢甲,为福建船政所造钢壳船体舰艇的第一艘,排水量2吨,船速14节,主炮口径毫米,副炮口径毫米,鱼雷发射管1具。巡洋舰“广甲”“广乙”“广丙”于~年由福建船政船厂建成,排水量~吨,航速13~14节,主炮口径毫米。该3舰原属广东水师建制。
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于~年向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来华,单舰排水量吨,航速8节,主炮口径毫米。炮舰“操江”于年由江南制造局建成,为该局建造的第3艘兵船,排水量吨。
鱼雷艇11艘,于~年向德国、英国订购来华,其中有单管艇4艘。另外,“定远”“镇远”“济远”3艘所载小型鱼雷艇共8只,不计入此数之内。
布雷船1艘。
练习舰3艘。
日本联合舰队共拥有舰艇29艘,总排水量4.5万吨;航速最高者23节,最低者10节;主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毫米;鱼雷发射管47具。其中:装甲巡洋舰“扶桑”“金刚”“比睿”于年购自英国,单舰排水量~吨,航速13节,主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毫米,副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80毫米。
海防舰“严岛”“松岛”“桥立”,日本号称为“三景”舰,是明治政府于年发行万元(日元)公债,实行第一期扩军计划所建造的54艘军舰中的3艘主力舰只。主要用于对付清海军“定远”“镇远”主力舰。~年分别在法国和日本横须贺建成。单舰排水量4吨,航速16节,主炮口径毫米,副炮口径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装甲巡洋舰“吉野”于年由英国购进,为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旗舰。排水量吨,航速23节,主炮口径毫米,副炮口径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巡洋舰“浪速”“高千穗”“秋津洲”“葛城”“大和”“武藏”“高雄”“天龙”于~年分别由英、法购进和日本自行建造。单舰排水量~吨,主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毫米,副炮口径最大者毫米,最小者80毫米,鱼雷发射管2~4具。
炮舰“摩耶”“鸟海”“爱宕”“赤城”于~年日本自行建造。单舰排水量吨,航速10节,主炮口径~毫米。
鱼雷艇6艘。
辅助巡洋舰1艘。
通信舰1艘。其他勤务船只不计其内。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双方舰艇的艘数与总排水量几乎是相等的;主力舰只,日方的舰龄新于北洋舰队10年;平均航速日方略高于北洋舰队;舰炮门数,日方比北洋海军多门,主炮口径基本相当,但日方舰炮射速略高;鱼雷艇与鱼雷发射管,北洋海军均高于日方。因此,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比较,其舰艇及其武器装备方面并非居于劣势地位,联合舰队并非居于优势地位。舰艇及其武器装备是舰队作战实力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方面,可以认为双方是势均力敌的。双方在海战场上的决战胜负,其军事指挥水平与军队的素质之优劣,则成为决定的因素。
还有一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过去许多评论称北洋海军舰炮药匮乏,且质量甚劣,有的甚至夸大到极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当时官方的实地调查资料(有据可查的资料)证明,直至黄海海战以后、威海卫之战以前,北洋海军各舰上尚储备有主炮毫米炮弹共余发,毫米炮弹35发(“平远”),毫米炮弹余发,、毫米炮弹发;营务处弹药库尚储存有毫米炮弹余发,毫米炮弹余发,、毫米炮弹余发。其中有穿甲弹,也有爆破弹,都是良好的战斗弹。笼统的所谓弹药匮乏论、劣质论,都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
二、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败没与战争结局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继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之后,第四次帝国主义从海上大规模入侵的战争。这一场战争,日清双方在陆上战场和海上战场展开交战。海上战场的首次交战——丰岛海战,是战争的爆发点。双方在海上战场的交战,由北洋海军同日联合舰队历经3次海战,联合舰队屡战屡胜,北洋海军连战连败而全军覆没。清军由于陆、海皆败而丧军失地。
(一)日方预谋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在年所谓“汉城事件”(即朝鲜“壬午兵变”,兵变的目的是反对朝鲜封建统治与日本侵略)之后,即将其假想敌国由俄国变为中国。日本为策划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年(明治27年)6月成立直接隶属于天皇的日军大本营,并于7月17日大本营御前会议上作出侵略中国、朝鲜的战争决策。7月19日即组成联合舰队,以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司令长官,直属于天皇。中日宣战后,日军大本营于同年8月5日拟定出为贯彻实施上述决策的“陆、海军作战基本方针”,获得天皇批准。该方针明确日本的战略企图是将日军主力输送过渤海,在直隶平原登陆并与中国军队决战。由于决战的结局取决于海战的胜败,因此,要求联合舰队首先在海上歼灭中国海军,以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保证登陆决战的成功。
日本十分重视北洋海军,根据双方作战实力的对比,估计到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一是掌握黄海、渤海制海权,将陆军输送过渤海,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决战;二是不能掌握制海权,但中国海军也无力控制日本近海,则以陆军主力占据朝鲜;三是丧失制海权,则在日本国内设防,歼灭来犯之敌。①
(二)清廷幻想议和,缺乏战争准备
日本作出战争决策之后,于年7月23日即以武力在平壤劫持朝鲜国王,战争遂一触即发。同时,联合舰队由佐世堡出航,奉命在海上可以“自由行动”。日本的战争行动已在预先筹谋的基础上开始了。清廷军政当局从衅端伊始,即一味地寄希望于英、俄等外国的“调停”,以求与日本议和,而不进行必要的战争准备;甚至在旅顺口失陷以后,慈禧还派张荫桓赴日乞和,真是软弱无能至于极点。以自己的无备对付日本的预谋,这是战争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北洋海军三战皆败,全军覆没
北洋海军同日本联合舰队在海战上共进行了3次海战: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北洋海军巡洋舰“广乙”被毁,炮舰“操江”被俘,运兵轮“高升”被击沉(船上所载清军人),巡洋舰“济远”被击伤,初战即严重受挫。八月十八日(9月17日)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是双方海军主力带决战性质的战役规模的海战,结果是北洋海军被沉、毁战舰5艘,被伤5艘,受到重创;联合舰队只被击伤战舰5艘,无一沉毁。
从此,黄海制海权基本上落入日本海军之手,致让日本掌握中国海权。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下旬至二十一年正月中旬(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威海卫之战,是双方海陆进攻与防御的海上战役规模作战,结果是困守威海港内的北洋海军在日军海陆围攻、遭受惨重损失后,被迫向日本联合舰队投降,全军覆没;降前,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与陆将戴宗骞、张文宣等将领自杀殉职。日军在侵占辽东半岛之后,又侵占山东半岛。至此,甲午战争基本上以日本实现其战略企图——夺取黄海制海权,登陆中国,迫使清廷屈服——而成定局。
三、惨重的历史教训
北洋海军败没的历史教训是异常惨痛而沉重的。甲午战争,在中国方面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军队血洒疆场、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留史册的!但是,所有这一切却都没有能够使战争避免己方失败的结局,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呢?显然,这应当从战争双方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军事等关系战争、战略全局的诸方面的决定因素中去考察。
(一)政治体制日趋腐朽没落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20多个世纪以后至清代后期已进入没落衰亡阶段,经济凋敝,政治腐朽,国力贫弱,军事落后;而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经济发展,政治统一,国力上升,军事革新,正步入新兴的封建资本主义形式的以军国主义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前者处于衰亡过程中,后者处于兴起过程中,这种社会历史的反差,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历史的教训证明,在世界斗争的战略格局中,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变革图强,就难免被人打败,被人宰割。
(二)清廷及其军政当局在战略上保守落后
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缺乏海洋观念,没有经略海防的意识,更没有国家海权思想。军事制度极端落后,旧制水师装备古老陈旧,不堪战阵。一个海洋大国,却长期处于有海无防境地;而且安于落伍,不思更改,不接受自年以来多次来自海洋方向的帝国主义入侵的血的教训,图强自存。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各战略区域自成体系,畛域阻隔,指挥不灵;各军种互不协调,各自为战,这同日本方面的统一战略指挥形成显明的对照。
(三)海上战场作战指挥严重失误
肩负战争指挥重任的李鸿章,只有“保船制敌”思想和“水陆相依”作战方针,实质是消极防御的守口,而根本没有在海上与敌人角逐争胜的思想与准备。海上战场的指挥员丁汝昌,对于海上作战指挥、海上作战的阵法与战法完全是一个外行。在黄海海战中采用既不便于机动又不便于发扬舰队火力的雁行阵(横队),加之中断指挥,结果被敌各个击破;在威海卫之战中,丁汝昌又采取使舰队株守港内以待援兵的极为错误的方针,使舰队陷入绝境而败没。
(年2月5日于京西)
① 见[日]森松俊夫著,黄金鹏译:《日军大本营》,第49~51页。军事科学出版社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