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m/大名府的衰败,其实背后有很多原因。
《水浒》让大名府这个名字被很多人熟知。
《水浒传》总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大名府被提到了至少有十八回。特别是第六十五回,标题直接是《时迁放火烧翠云楼,吴用巧妙拿下大名府》。梁山上排名第二的卢俊义和第三十六的燕青,他们俩都是来自大名府的人。
大名府在北宋时,全名还得加上“北京”俩字。因为宋朝有四个京城,除了大家知道的东京开封府,还有西京洛阳、南京商丘,而最后设的这个,就是北京大名府。
为啥大宋王朝要搞个北京大名府呢?说白了,就是为了防着北方的契丹人。本来吧,防守的最佳地点是现在的北京,那时候被契丹人占着,叫幽州,是辽的南京。可宋朝的军队打不过契丹,没办法,只能退一步,选了河北的大名府,把它也叫作北京了。
这件事,说到底得谢谢两个人。一个是宋仁宗,就是最近超火的电视剧《清平乐》里的男主角;另一个就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公元年,辽国聚集了好多兵马,看起来要往南打,这事儿传到北宋,吓得有些人慌忙提议搬到地势更险的洛阳去。就在这时,吕夷简站了出来,他说契丹还没动手呢,咱们就先跑洛阳去,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人家我们怕了吗?其实,北宋不但不能搬家示弱,反而该在黄河北岸建个新都城,让契丹人瞧瞧咱们可不怕他们。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黄河北边,哪个地方适合建都城呢?像邯郸、邺城、中山这些以前有名的古城,那时候都不行了。吕夷简觉得大名府最合适,因为这里“守着河朔地区,就像宋都的北门钥匙”,也就是说,它能管住黄河以北的大块地方,还守着宋都的北门。守住了大名府,敌人就没法过黄河了。
宋仁宗一听,很高兴地说:“吕相啊,你说得真对!”于是,那年五月,他就把大名府升级成了都城,这就是宋朝的“北京”。契丹那边呢,对要不要往南打也是犹豫不决。一听说宋朝在黄河北边建了都城,那肯定是有备无患了,所以他们就放弃了南下的想法。
大家都知道,北宋时期经济富裕,所以建造的北京大名府特别宏伟气派。外城墙一圈有48里长,内城也就是皇宫,周长三里。小说《水浒传》里形容这里:“城墙又高又险,护城河又宽又深”;“鼓楼特别雄伟”,“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到处都是唱戏跳舞的地方,还有很多寺庙”;“上千员大将守着城,成百上千万的老百姓住在这儿”,虽然说得有点过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
既然过去如此豪华,为啥现在大名府只是个没啥名气的小县城了呢?
头一个缘由,是都城位置变了。北宋时,大名府是连接北方和京城开封的重要地方,地位跟北京差不多。可到了元明清,京城搬到了新的北京幽州,大名府再自称北京就不合适了,不光是名头,经济、军事、文化啥的都变得不重要了。明清时候,政治中心在北京,经济中心在苏杭,连接这两地的路,一条靠着渤海、黄海,一条经过山东济南、江苏淮安,大名府在这中间能起啥作用呢?
第二个直接原因,就是天灾了。年,原本繁华得像个大都市的大名府,突然遭遇了一场大洪水,这座雄伟的城市就这么被冲没了,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要是地理位置好的话,说不定还能灾后重建,但可惜那时候已经没那个机会了。最终,大名府就只能留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
其实,大名府之所以真的衰败了,主要还是因为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和文化都不行了。你想啊,像长安和洛阳这种千年古城,又没遭过大洪水,基础条件比大名府好多了,但到了明清时候,不也衰落了吗?更别说北宋真正的都城开封府了,那简直是繁华一瞬成空,还能说什么呢?
得明白,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得靠经济来支撑,而经济呢,最看重的就是交通方不方便。现在全球都连在一起了,那些靠海的大城市,海、陆、空交通都发达,可方便了。但像大名县这种在内陆的地方,想找回以前的风光,可真是不容易啊!
当然,试着根据当地情况,发展一些主打历史文化的特色,说不定是个新方向。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顺,那就得靠新时代大名的地方领导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责任心了。
我的家乡东昌府,现在改名叫聊城了,不过感觉名气没以前那么大了。现在它打出了“江北水城,运河聊城”的招牌。在外头一提聊城,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一说起它下面的县城,比如东阿、阳谷、高唐、茌平这些,知道的人还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