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散文知识青年印象 [复制链接]

1#
——写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文/宋会强得到新书《莒县知青》首发式将在我县举行并邀请部分知青参加的消息后,我分别发信息给了主办方组委会负责人和老知青代表的联系人,从手机号码看他们都是济南人(事实也是如此),咨询我的小学知青老师孙新民是否来莒县的事,虽说素不相识,相互陌生,但他俩还是热心地给查了到场人员名单,为了确保准确性,他们还在最后报到的时间里给我回了信息:没来参加活动。年11月18日,《莒县知青》新书首发式在莒国大饭店举行,部分省市县领导到场祝贺,余名知青齐聚莒县共叙知青岁月。《邀请函》中写到“50年前,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中,这里迎来了山东济南、青岛和省外各地的余名知青,他们少则两年,多的7—10年,更有人终生留在了这里。老知青们在这片沃土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写下了动人的篇章。”《莒县知青》一书,是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和中国文化国际合作创新联盟联合推出的,该书以翔实的资料,纪实的文体,具体生动地记录了老知青们这一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劳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莒县知青》由宋君、唐正立编著,年11月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68万余字,分上山下乡、接收安置、成长之路、返城之旅、往事印记、部分知青简介、知青名录几个部分。这是一部宝贵的莒县知青资料,是作者以历史资料为主线,走访知青点多角度采访和知识青年的追溯回忆,对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时间和任务的如实记录和客观描述。无独有偶,《》记者田文阁历时多年,搜集、整理在日照生活过的知青的回忆文章,共余万字,并做出了百余万字的注释。值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黄海晨刊》目前正在刊发这些回忆文章,让读者了解那段尘封的知青往事,将那段峥嵘岁月付诸文字,寻访青春的脚印。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说、影视剧并不少见,这些作品不只是引起经历过那个年代群体的共鸣,连许多年轻人也愿意观看。著名编剧高满堂的电视连续剧《北风那个吹》,知青作家梁晓声的小说后来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雨》等,都给关心知青生活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青刚到村里时,我大约七八岁,模模糊糊的记得,来自济南、青岛两市(书中表明,全部为济南知青)的十几名知识青年分别分到了几个生产队,同村里的社员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同样需要自己烧水、做饭,可以想象,不足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很少干家务活,来到偏远的山村、衣食住行全靠自己的难处。知识青年所去的大队,相对管理规范,民风淳朴,人口较多,交通便利,现在的老家库山乡40多个行政村(时属东莞区,年2月划为库山公社,年6月划为库山乡)范围内只有我村和大福照村有知青。这个年代,农村中小学教师奇缺,公社、村里就安排了一部分人当了中小学教师,见多识广的知青教师自然有着他们的优势,知识水平高,音体美方面占有优势,又有着城市生活的基础,教起学来得心应手。有医学知识特长的知青,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当上了村里的赤脚医生,为当地百姓简单就医,解决了当时看病难的问题。当时,城镇孩子与农村孩子外观上的重要差别在于,且不说衣着布料的孬好,城镇孩子自小穿着打扮干净,农村孩子则衣着脏乱差,所以吃商品粮的孩子从穿戴上就可以看出来。事实上应该这样理解,在农村那时每个家庭的孩子多,大人尚且顾不上吃穿,哪里还顾得上孩子?再说,冬天里热水奇缺,哪有天天晚上洗脚的?记得知识青年到村后,听说他们每天晚上都会洗脚,村里人议论起来都感到很新奇,这就是差别。白天在生产队里干了一天体力活下来,出汗的脚不洗就上炕睡觉,现在是无法理解的,但那时就是这样。我在单位工作的同事,曾有几位当时从济南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在我们当地结婚生子,回不了原来生长的大城市,后来也就在当地招工,进了工厂当了工人。如今,他们的儿女已经结婚成家,有了第三代,前些年自己也都退休了。大约是在七十年代中期,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村里这些知识青年返城的、升学的、招工的,已全部离开了村子。之所以要寻找孙新民老师,是因为这是一位当时少见的多才多艺的青年人,音乐、美术、写作等在城市同龄人中也属于出类拔萃,在当时的农村更是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即使他的多才多艺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出色的。记得那个年代,他在学校里办图书室、阅览室,搞少先队活动,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在村里组织夜校教学,在村子南北大道两边的墙壁上,画满了常见的日常用具、食物等,旁边写上多个简单的同音字,为的是配合扫除文盲活动……对他的这一印象,我曾写过《知青老师》一文,详细介绍了他在村小学开展的有关活动,代表了那个年代学校教育的文化体育最好水平。正如书中所言“广大知识青年能够自觉地开展科学种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力所能及地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电力在农村的应用,在当时贫穷落后的农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4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来大队里部分知青的姓名,孙新民、王克堂、王佩英、马梅生、宋素娥、小庞……看到《莒县知青》一书后,果不其然,到我大队的知青为6男6女,分别是男:王学祯王克堂王武华庞静宁黄海涛贺曦臣,女:张明荣朱敏王峦峰刘秉礼王佩英马梅生。孙新民老师名录在东莞区大沈庄大队。“民以食为天”,书中有一段在我县某大队下乡知青的回忆记录“最困难的时刻发生在年的春天,我们剩下的三人眼看着囤里的地瓜干一天天的少下去,想不出好办法。当最后一片地瓜干吃完后,三个人兜里的最后一分钱也掏光了。离麦收还有一个月,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大队借给了我们斤地瓜干。我们三人就靠这斤地瓜干,度过了年的春荒。”在中央电视台年8月1日开始播出的,反映上世纪60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在高原荒漠塞罕坝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的电视连续剧《最美的青春》,就有几集建设人员面临十几天暴风雪、山下又供不上粮食、甚至写下遗书近乎绝望的故事。记录生活,留住历史,这是许多有心人在一直孜孜不倦努力追求的。《莒县知青》的出版,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我县50年前开始的知青生活的这段历史,弥足珍贵,让后人了解知青历史成为了现实,来我县的余名知青,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分享到大家在农村生活值得回忆的点点滴滴。对于这段历史的评价,正如书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在《序言----知青岁月,你“青春无悔”了吗?》所言“在那样无可奈何的选择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以一种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现实,去付出我们所能付出的一切,不懈努力,去实现在那样一种现实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好的人生目标!”后记:以上文字写于年11月。、年两年,孙新民老师多次从北京、济南回到我村小学、乡中心小学,向小学生传授书画艺术。我们师生交谈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那个贫困年代他对山区基础教育做出的积极贡献,包括办识字班夜校扫盲班,家访宣传摈弃重男轻女传统观念让女孩上学,培训教师学习汉语拼音,组织大队、小学文艺宣传队等,清晰了我的小学阶段那段历史的模糊记忆。作者简介:宋会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乡情往事》《且行且记》。投稿邮箱:ddsww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