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连云港短暂的浏览,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连岛的海边行。
九点钟的时候,搭上了宾馆前的公交车,然后经过通往连岛的西大堤,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堤内是一汪静止的水,像是垦海造田的模样。
可以想象,连岛原来是孤悬海上的,后来人工修了一道堤,通上了海岛,顿时四面环海的岛没有了,成了陆地的一部分,连岛也成了像是被一个长长的栈桥束缚了它在海里自由自在翔泳的俘虏,为什么要这样?
保留一个岛不是挺好的吗?现在这座岛屿的感觉,就好像被插上了一根竹竿,固着在陆地上,再也没有了一座海岛深入到海起云飞中的轻盈与轻灵。
游览车先到西连岛兜了一圈,放下了行人,然后重新折回到西大堤进入岛上的入口处,驶入了东连岛,然后在这里把人放下来,这样,便随着人流,进入了连岛的大沙湾浴场。
进入大门,就看到下面一弯沙滩,与想象中的无边无际的浴场的预期差距很大,面前只是一片很狭窄的沙滩,东西距离也不过是几百米左右,其实后来觉得这相当于海岛上的一个缺口,敞开它的半片弧形的嘴,朝着黄海,吸吮着来自于远方波浪的不断填喂。
沿着岸边,走到沙滩的边沿,下到沙滩上,准备下水,才发现那干燥的沙子,流入到鞋子里,像水一样,把鞋帮都给满溢了,思忖了一下,还是决定把鞋子脱了,光着脚,下到沙滩上,踩着居无定处、随意变形的沙滩,向水边走去。
沙滩的前面,是一片凝重、沉静、整齐划一的黄海的水体,它们一直抵达到面前的岸边,看上去,远处的水波澜不惊,沉默寡言,一副与世无争模样,然而,一旦靠近岸边,突然之间,便换了性格,在面前变得活跃起来,把它的巨大的水,打向沙岸,直接砸在沙子上。水的力量,以巨大的轰隆隆声表现出来,可以感到,海水砸下来的沉重的力道。它的余波一直向微微倾斜的沙岸上缓缓地推进,直到它的力量消遁之后,才向海里退去,而接下来的波浪已经接踵而至,再次把水抬起来,轰地砸下来,一次次地重复着击打沙滩的过程。
我卷起了裤脚,下到水里,感受着海水这一份激情洋溢地冲击的过程,感到海水凉凉的,爽爽的,它涌上来的时候,狠狠地砸在脚下的沙子上,虚浮的沙子,经不起它的强烈的打击,立刻飘浮升腾起来,站在沙子上的脚,也像被淘空似的,觉得脚指间的沙漏掉了,好像人会陷下去似的,赶快抓紧脚指,牢牢地铆定在沙子上,等待着浪的退去。
海水比想象的更加凶猛,迸起来的水流,把裤管都打湿了,周边的游客都发出惊呼声。这时候应该是潮水上涨的阶段,它在缓慢地向上漫溢,不断地把它的浪花向更上一点的岸边倾泻。
在海滩上走了一遭,因为心里系挂着在岛的另一边的苏马湾浴场,所以,适可而止地收住了留恋海水的心,重新回到了岸上。
如何到苏马湾浴场?问了几个岸上的路人,都说不知道,后来幸好遇到一个当地人,他说可以沿着海边走过去,到门口乘坐游览车也行,我问他走过去要走多长时间,他轻描淡写地说,四十分钟左右吧。于是,决定动用双腿,切身感受一下,依傍着黄海而行的独特的滋味。
走在海边的这条道,到最后才知道它有一个名字叫卧龙栈道,它忽上忽下,时而贴着崖壁,时而跃上了山腰,时而可以贴近海水,时而可以了望黄海,时而直直地向前,时而又转折到对面,它给予一个游者以各不同观看黄海的角度,一路走过去,除了感到两腿受到严重的路途遥遥的威胁之外,它给人的体验的确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移步换影的新鲜感受。
才上栈道的时候,路上的游人还是不少,走着走着,就看不到有多少人了。走过一段悬索桥,身前眼后,林立着一片赤裸的巨石,在空旷的黄海边,那些巨大的石头,紧贴着海水,上面的石头,呈现出微微的赫黄色,好像一块烤熟的土豆,而下面临近海水的地方,却是黑色的石头,为什么上面的石头是赫黄色的,而到了海边的地方却变成了黑乎乎的石头呢?是海水让它们失去了在山崖上时的那份鲜艳与明亮吗?
这些杂乱无章地摆布着石头,让人觉得原始的力量,它们旁若夫人地以它们自己最舒坦的方式,横七竖八地陈列着它们的起伏与波动。在悬索桥上望下去,竖直的石头,裂成一片一片,剥落分解,好像糕片一样,突然想到了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所绘的插片式的山体,原来一直以为那是抽象的中国绘画象征性地编造出来的,现在才发现,它有着现实的原型,这个原型就在我的眼前。
走在海岸边,那些巨大的石头,给人一种强烈震撼感。它们承受着黄海波浪的夜以继日的蚀食,处处显示出它们的破败与残缺,但它们却能够保持着一种完整的平静,默默地把它们的残破的一瞬保持着静止的状态,显示出它们在黄海面前的无能为力。坚硬的石头,毫不遮掩地彰显出它们的弱者的身份,而真正的强者,就是面前的那一片烟波浩渺的博大精深的黄海。
在一处标明“鲲鹏展翅”处,海岸拐了一个弧形的弯,移到了直接面对大沙湾浴场的前面,这样,可以从远处,把从大沙湾浴场到面前的这一段海岸线尽收眼底。此处不过是一处突起的崖壁,看起来,就像鲲鹏展翅,因此,它的地势比较高,能够从更高远的角度,观看碧波荡漾、安静谦和的黄海,但身边的风却猛烈起来,带来一股股与炎热的气候截然相反的清凉,这就是黄海的自由自在的气息,在高高的悬崖的顶端,黄海恢复了它的自由而舒畅的呼吸。
我看到有一株孤独的树,兀立在悬崖边,像是面向黄海,作着张望的态势,守望着涛起波涨的黄海的作息与晨昏。我对着这棵树,静静地涌上无限的怀想,它守望着黄海的黑夜,了望着黄海的烈日,察看着黄海的风涛,感受着黄海的叹息,作为一个生命,它远没有黄海的岁月漫长,但它站成了一个永恒的守望的姿势,用它的生命保持着与黄海的忠诚的相伴的立场,这是一棵树的雄心,尽管黄海的风,让它的枝丫削去了繁茂,枯瘦着身躯,但那一份坚守着黄海的执着,却没有半点消减。
我沿着上行的台阶,走上了悬崖上的树丛,路边的告示,说下边就是悬崖,但那些挤在绝壁边的树,形成了一丛丛浩繁的铺垫,遮挡住了峭壁与黄海的高程落差,也减少了几许危崖带来的恐慌,但此处足够的高耸,可以将黄海的一望无际的风潮尽收眼底。
走到这里,我也觉得精疲力竭,不知前路还有多远,也正在这里,听到了远处人声的喧哗,这显然是前面的浴场那里戏玩人群的笑语声,以一种夸张的放大的音量传递到身边。不知为什么,能够隔着很远的山路,就能听到沙滩上的人声喧哗,可是当真的站在沙滩上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身边的嬉笑声有多么的强烈。这一切让我已经疲惫的步履重新恢复了精力,我觉得终于走到此行的目的地了,脚步也变得从容而慵倦了。
左首现出一个亭子,上署“观日亭”,出了亭子,向濒海的方向走去,是一片宽敞的岩面,踏上去,才发现,在它的右侧,还有一场碑石,上面刻着四个红色的大字:海天一色。
这里空无人寂,只有远处的喧哗声,告知这里离人迹并不算太远。我坐在一块石头上,让步行后酸痛的腿找到一点放松的闲暇,海风从耳边呼呼地吹过,可以感受到它在黄海上穿行过来的时候依然带着的不曾减弱的强劲力道,此刻眼前的黄海,是如此硕大,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平铺着它的嫩绿的水纹,展示出它的宁静的体型,从眼前到远处,都是黄海的水的天下,掌控了一个辽阔的平面,这就是黄海的宏大的体征。
但仔细地向黄海的页面看下去,能够感受到黄海充满着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气息,那就是偶尔在它的绿色的水体之间,涌上一层白色的浪花,仿佛黄海不甘心它的连绵平坦的宁静,会用一群白色的波动,来显示它的生命的活力。
我被崖壁下面的那一群姿态万千的大黄海深深地震撼了,体味到了一种居高临下观沧海的豪情与壮阔,默默地感应着,就能够接纳到海风、海浪组合起来的浩大的声势。我久久地迷醉在这种遗世独立的处于山之巅、海之角、人之外的那一份瞬间的迷人处,而这份迷人,又因为知道它内质的短促与虚妄而涌上几分伤感的感怀,显然,身边这份世界,将永远地保持着它的式样传承下去,而我的感受,在这一刻占据了这一片永恒时空里的一个非常渺茫的时点,只不过是这片黄海的永恒的光阴中的一个短瞬的存在,我把握住了这个属于我的时间点,但我知道这一切对于在岁月长河中顶天立地、抵首达尾的黄海来说,又是一个何等忽略不计的时空虚点啊。
黄海把我们的心胸拉回到自然气息里无边无际的空阔境界中,使我们飞驰到人生之外,去感受真正的永恒与持久。带着黄海给我们传递过来的教诲,我们会抛弃身边狭小世界里那种种多余的吟哦与纠结,放弃任何可能的萦怀与缠绕,而拥有了黄海海风一样畅达的贯通,拥有黄海波涛一样的雄浑的大度与从容。
这就是黄海给我们的铸造与讲述吧,因此,我觉得陪着黄海而行,并没有浪费自己的体力与精力,而是过滤了自己身上的尘埃,获得了一片灵动的轻盈与澄澈。
有了黄海的启迪,再往下走向苏马湾浴场,就通透与通达了许多。
苏马湾,与大沙湾浴场相比,更要小一点,两边的山体包围着深陷进去的海湾,似乎想把沙滩藏得更深一些,但这里显然贴近大黄海的更深的腹地,波浪来得更猛烈一起。我从苏马湾的沙滩上走过,感受到一波波涌来的浪对沙滩的蚀击,而游客也在汹涌而来的波涛间沉浮,感受着黄海更深处的海水的原始的魅力。
我走到了苏马湾的另一侧,沿着山道,继续向前走,但没走多远,发现栈道被拦腰截止,至此没有继续向前的路了。回首望去,马苏湾收束在弧形的山体之间,小巧玲珑,迎接着黄海之浪对它的连绵不绝的叩击。
至此,陪着黄海一路行来,我收获的是海风的吻,是海浪的激情,是黄海的心扉,是山与海搭配成的岁月的永久给人的旷达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