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
年9月7日,北京东郊民巷西班牙使馆,时年78岁高龄的李鸿章“李中堂”,颤颤巍巍地走进使馆大门。
在那里,美、英、德、日等11国公使,有人气势汹汹、有人志得意满地在等着他。
李中堂来到此处,是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的。
一年前,八国联军与义和团京城乱斗,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打死。因此德国人怒气冲天,誓要惩办李鸿章和慈禧,即使清廷不断求和,德国元帅依然向华北增兵,扩大侵略战果。
由于清廷已经无兵可用,此次李鸿章能成功回到北京谈判,还是仰仗俄国军队全程护送,英法施压,才将德国拽回到谈判桌上。
谈判开始前,法国公使率先甩出六条索赔方案:严惩战犯、武器禁运、战争赔偿、拆毁大沽炮台、北京使馆区永久驻兵、军事占领京津要道,称这是和谈的基础。
李中堂只能全盘接受。
接下来,各国开始在此条件上层层加码。
例如英国要求,放宽赔款的范围;美国要求,对不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官员立刻革职;德国要求,中国给遇害的大使立碑列传,并且派遣特使,亲自去德国登门道歉。
接下来和谈的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惩办清朝官员,和战争赔款数量上。
英、日等在华已经有较多利益的列强,倾向于保留清朝皇室、赔款限制在一定额度;而俄、法等利益较少的列强,则要求清洗皇室、搜刮最多的战争赔款。
尽管李鸿章当时生着重病,谈判期间甚至数次吐血,他还是巧妙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借力打力、虚与委蛇,最终将赔款数字从10亿两白银,压低到4.5亿两,清朝皇室也避免了极刑。
李鸿章的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终于,经过9个月的拉锯和谈判,一份名为《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年动乱的最后协定》的文件,在9月7日这天签订。
这份文件,也被后世称为《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有12节,其中主要包括:
清朝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代表一个中国人赔偿1两;
将名主战派官员定罪,处死或流放;
凡是有外国人被害的城镇,停止科考5年,以示对当地知识分子的惩戒;
列强在使馆区驻军、禁止中国输入武器,相当于清朝对外国不设防。
……
一条条章节,读来字字都是屈辱。
签订卖国条约的那一刻,相信李鸿章的笔头有如万斤沉重。这位老人颤抖地写下了一个“肃”字——这是他的花押,代表大清“肃毅伯”。
而在他旁边签字的庆亲王奕劻,心情和李鸿章一样。他的花押有如一团乱麻挤在一起,外人根本无法分辨是满文还是汉文。
李鸿章(左)与奕劻(右)的花押
条约签订后,李鸿章忧虑交加、咳血不止,彻底病倒了。临终之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穿上寿衣,给慈禧写下了最后一道奏折,奏折上写着八个大字:
“举行新政,力图自强”
羸弱
面对列强们的狮子大开口,李鸿章们为什么不敢说一个“不”字。
很简单,因为诺大的清朝积贫积弱,没有说“不”的实力。
四十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面对列强入侵,也曾经试图反抗。
在北京的八里桥,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大清朝最精锐的蒙古和八旗骑兵共3万人,向来犯的英法联军发起进攻。
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据法军翻译官的回忆,僧格林沁的骑兵训练有素,
“没有听见有人指挥的声音,所有这些动作都是通过上下左右挥动的旗子来指挥,如同海军的信号一样。”
战斗打响后,借着树林的掩护,清军骑兵向英法联军阵地发起了数轮冲锋。但遗憾的是,在西方的新式枪炮和战法面前,旧时代的骑兵精神,并没有任何用处。
“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八里桥之战清军精锐的“送死冲锋”
数轮冲锋之后,大清朝最精锐的部队败退了,在战场上留下具尸体,而英法联军只有51个人伤亡。
其中英军死亡2人、伤29人;法军死亡3人、伤17人。
大清朝号称最精锐的部队,只打出了敌人个位数的阵亡。并且3万禁军在损失人后,随即崩溃,组织度之低令人咋舌。
这场战争,让清朝见识到了什么是“时代的差距”,所以有了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运动”。
但遗憾的是,30多年后,一场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让清朝的“复兴”努力宣告失败。
甲午战败,标志着中国已经彻底丧失了对列强的抵抗能力,从此任人侮辱。
年“庚子国变”、义和团围攻北京使馆区时,再度展现了中外的代际差距。
彼时,6万义和团“拳民”入京,联合2万清军,将东交民巷层层包围。结果,洋人就凭借着手中的武器和工事,硬顶住了56天的进攻,直到八国联军的到来。
正中央未被战火波及的西班牙使馆,成为
而那些号称“刀枪不入”的拳民,一手提着香炉、一手拿着大刀鲁莽冲锋,结果纷纷倒在机枪枪口之下。
在这样的“战绩”面前,中国的外交家们能有什么底气,去拒绝洋人的要求呢?
力争
《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充满争议的老臣李鸿章死了,但是中国外交家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
对于清政府来说,4.5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是无论如何也拿不出来的,列强们心里也清楚。所以这份赔款被做成了一笔长达39年的贷款、年息4厘,本息和加起来一共9.82亿两。
而在随后数十年里,中国外交家们都在想方设法,怎么“赖掉”这些贷款。
“庚子赔款”之初是以黄金折算的,由于白银价格逐渐下跌,外交家们开始劝说各列强接受白银赔付。
年,曾经“洋务运动”中的留美幼童、后来升任清朝驻美大使的梁诚,向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写信,讨论用白银赔款的问题。
晚清外交家梁诚
梁诚向美方痛陈利弊,表明如果再用黄金赔款,势必加重中国民众的税负,而中国人仇恨洋人的心理增长,就会危害到各国的利益。
梁诚说到了美国人的痛处。
彼时,由于国人抵制洋货,号召实业救国,中美贸易大受影响。年,美国对华出口下降了42.2%,纺织品出口下降1/2,石油下降1/3。
而相比几百万赔款,美国更需要保护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面对梁诚的请愿,国务卿海约翰“默然良久”,说庚子赔款“原属过多”,美国占比较少,收银子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听海约翰说庚子赔款“原属过多”,聪明的梁诚又发现一个重大的机会!
经他调查发现,美国当初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损失,还不到赔款数额的一半。借着海约翰口风松动的契机,他不再要求用白银赔款,而是转变策略,向美国国会提出,把多要的那一部分赔款退还给中国。
此时,美国教育家詹姆士向总统罗斯福建议,用退还赔款资助中国年轻人赴美留学: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年《排华法案》通过之后,美国留学生一度断绝。那时候,日本留学生才是主流,而日本则借此获得了极高影响力(例如后来的蔡锷、孙传芳、阎锡山等军阀)。
总统罗斯福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于是从年起,“庚子留美”项目开始,后来又有了清华大学。
在梁诚的据理力争下,美国退还赔款,为中国的外交家们开了一个好头。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于是停止了对后两者的赔款。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当时中国仍考虑将赔款付给“白俄”,苏联共产党因此宣布对俄赔款作废。
年法国宣布退还余款,年比利时、英国、日本退还赔款,年荷兰退还赔款,年意大利退还赔款。
这些国家退还赔款后,多仿效美国,将款项指定用于教育事业,意图扩大对中国的影响力。
美国赔款建立清华大学,英国则建立山西
最终,中国赔付各列强6.64亿两白银,约占总数的58%。
然而,赔款结束了,中国的屈辱史仍然没有被完全抹去。在北京东交民巷,列强的军队仍牢牢地把守在这里。
直到年,一位伟人向世界宣布,“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必须取消!”,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在北京的兵营,才被强制征收。
直到这时我们才能真正地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自强
年,又是一个辛丑年。
在阿拉斯加的中美外交峰会上,面对美方代表布林肯的霸道与无理责难,中国代表杨洁篪大声斥责道:
“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这话听着,让人倍感提气!痛快!
两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没想到列强代表们,依然和东交民巷里的“公使们”一样,对待中国毫无尊重,颐指气使。
一百年前,李鸿章面对列强们“狮子大开口”,只能唯唯诺诺、虚与委蛇;梁诚大使则要绞尽脑汁,在赔偿黄金还是赔偿白银的屈辱问题上,同美国政府大费周章。
而如今,我们的代表却可以直接硬气地说“不”,为什么?
因为杨大使背后的中国,已经和百年前不同了。
如今的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去年疫情期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
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五代战斗机”的三个国家之一;海军吨位世界第二,船坞里还有我们的3/4/5号航母在建。
如今的中国,没有外国军队骑在我们的头上拉屎,这一点,一些所谓的“发达国家”都做不到。
日本首相菅义伟向美国防长鞠躬
所以,郑重劝告美国、以及它背后的那些列强们,最好对中国放尊重一点!
我们已经不是百年前,那头任人宰割的绵羊了,我们是一头巨狼。
而狼,面对敌人,就会露出凶狠的獠牙,并狠狠地咬下一大块肉,让你明白:
狼,不是好惹的!
~看到中美代表交锋的视频,有感而发~
如果觉得文章精彩,请一定记得推荐、点赞、转发、留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