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沉没124年的军舰,打捞上岸,发现74颗 [复制链接]

1#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光绪皇帝为缅怀邓世昌在黄海海战的作为所写。清朝末期,甲午中日战争一触即发,黄海海战是战争双方一次大规模的对抗,从侧面展现双方海军的优劣对比。有的人,生的伟大,死得光荣,在民族存亡之际,无数的英雄们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者比比皆是。正是有这些无畏的英雄,正是这些楷模般的人物,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邓世昌,清朝末年第一批海军军官,历史书中他的头像历历在目。邓世昌于年10月出生于广东沿海一带,父亲经营茶叶生意,常年在外奔波,家中生活富裕。作为家中的独子,邓世昌身上满载着父母的期许,有国才有家,时运不济的大环境之下,父亲望儿子之名与时代相连,故名为邓世昌。

优越的家庭环境给邓世昌的成长提供了很多便利,他有机会接触外国先进的科学知识,加上他天生聪颖,学习成绩优异。父亲在外闯荡,见多识广,他认为世界紧密相连,儿子学习外文更有利于日后的生活,于是他将邓世昌带到上海。小小年纪的邓世昌善于接受新事物,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外语的学习上他进步明显,获得老师的称赞。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世昌听说驾驶专业在招生,在经过父亲的允许之后,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在经过层层筛选之后,邓世昌以靠前的排名获得学习驾驶专业的资格。驾驶专业不仅要学习外语、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学习航海理论和地理的相关知识,学制为5年,5年之后成绩合格方能参加舰艇的实习。

邓世昌不忘初心,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远航。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年的一天,邓世昌和其他同学登船,开始他们心心念念的航海之旅。这次航海,时长为四个月,他们练习技术,不断被考核。经过学习和模拟,邓世昌展示的能力被挖掘,年,邓世昌本可以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国内人手不够,他没有前往。

之后他利用出国迎接新舰的机会,弥补没能出国深造的遗憾。邓世昌的出色表现,使得他成为“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常常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意思是人都会死,但要死的有价值。年,日军突袭我军舰队,黄海海战打响,“致远”舰被敌人的鱼雷击中沉没海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这一年,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其中还包括经远舰。

二零一八年的考古工作使得已经沉默年前沉入海底的经远舰重见天日,为近代史、甲午海战的研究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沉没年后,军舰被打捞上岸,74颗子弹让北洋水师沉冤得雪。很多人都认为,甲午海战全军覆没的原因除技不如人之外,士兵也是贪生怕生之徒,不加以训练。

但是据文献记载,经远舰有过和致远舰一样的正面冲锋,经远舰和致远舰协同作战,战士们对于日军军舰丝毫不畏惧,但最终因为炮弹威力不足被地方击没。此次考古发掘出74枚步枪的子弹,这些子弹让人诧异。可想而知,步枪与鱼雷、炮弹相比,在海战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纵然如此,面对凶悍的敌人,战士们用一腔热血捍卫国土,战斗到最后一刻。在生命的最后,他们也在用微薄的力量抵抗敌人。军舰的打捞让我们看清朝廷的无能,并非是前线的战士贪生怕死。懦弱的晚清政府割地赔偿,用大量的白银赔偿,政府的无能让国土被入侵,民不聊生,国之不国。

若不是考古的调查发现,奋勇抵抗的勇士还无法洗清冤屈,好在如今的我国站起来了,先进的技术揭开百年之前隐藏的真相,能够为勇士们证明。致远舰、经远舰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历久弥新,国家的强盛才是人民的底气。

历史不能被忘记,要永远铭记于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积极努力,不让历史重演,每一个中国人努力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知耻而后勇,是千百年留下来的智慧之语,在这个随时变化的世界之中,不能独善其身,要勇于承认错误,及时改正。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