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样是亲历甲午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他却 [复制链接]

1#
雷安萍挂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同样是亲历甲午海战,邓世昌壮烈殉国,他却临阵脱逃

指挥的“济远”舰比其他军舰早回大约四个小时,而且还将海战的时间早汇报了一个小时,“延长”了自己的作战时间。据方伯谦称“济远”之所以退出战场是因为己方军舰受到日本海军火炮的猛烈打击导致军舰受损严重,无法进行再战只能返回旅顺。

可是自黄海海战开始后,“济远”总是有意地躲在整支舰队的最安全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其航速一度比“超勇”级巡洋舰的速度还要迟缓。而回师旅顺后“济远”舰本身从外表上看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和晚回的北洋舰队其他军舰满目疮痍、弹痕累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基层官兵的反应

渴望在中日战争中建功立业的北洋舰队官兵终于在大东沟附近海域和日本海军遭遇,近代海战的残酷性显然超出了官兵们当前的认知,虽浴血奋战可己方还是战沉了四艘军舰、搁浅了一艘。更令官兵们无法容忍的是方伯谦竟然在海战的关键时刻逃窜,顺带着“广甲”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

而在此附近的“来远”舰发现了跟随“济远”逃跑“广甲”,舰上的官兵愤怒不已,“‘广甲’不顾,‘来远’怒击之,中其厕所。‘广甲’开足轮机而逃,故‘来远’再击之,已无及矣。”由此可见官兵们对于顺带而逃的“广甲”都是如此仇恨,发炮击之,更何况是首先逃离战场的“济远”,自然是更加仇恨。

多年以后曾在“来远”舰服役的三等水手陈学海再次回忆起黄海海战时依然充满对“济远”的仇视:“‘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几条船打得很好。数‘济远’打得不行。在战场上的不作为和在战时最激烈时刻的逃跑都令北洋舰队官兵们对“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的印象厌恶到极点。

因此在听到清廷处决方伯谦时自然拍手称快。在海战中随逃的“广甲”就遭到友舰的炮击,而对于首先逃跑的“济远”官兵们的愤怒和厌恶自然愈加强烈。“济远”舰上的官兵们却表现出与其他军舰上官兵们不同的态度,“方既伏法,济远士卒均奔麓伏尸而哭,嚎啕跌,声闻数里,见者无不泪下。盖方待其士卒极有恩礼,故如是也。”

经历过惨烈的近代海战之后,“济远”舰上的官兵们切身感受到海战的残酷,尤其是看到归来的其他主力军舰上的满目疮痍和累累弹痕、舰上的官兵们伤亡惨重,他们自然会感谢管带方伯谦。方没在黄海海战中逃跑,而是像其他主力军舰一样浴血奋战,那“济远”很有可能身负重伤,舰上的官兵们也会伤亡甚多,如果遭遇日本军舰的围攻“济远”也会步“致远”的后尘。

“海战之艰危,较陆军为尤甚,以全船性命争胜毓风涛弹雨之中,一船被沉,即全营覆没”。因此,方伯谦的逃跑成了“济远”舰全体官兵们的一道护身符,自然界蝼蚁尚且惜命,更何况是在海战中幸存的人。

他们自然会对方伯谦的处决感到悲伤,伏尸而哭泣,与其他军舰上官兵们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方伯谦真的在海战中因为表现不佳而被斩首成为替罪的羔羊尚且有人为其扼腕叹息,可在海战中逃跑自然难逃军纪的严惩和昔日战友们的唾骂,在海战中鏖战五个多小时的官兵们自然会对朝廷的处决深表赞同。

二、中高层将领的反应

方伯谦自幼在船政学堂成绩优异,并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有幸能在英国最好的海军学院留学,再加上他本人左右逢源,在北洋舰队内有着不错的人缘,深得李鸿章的器重。但学堂上的优秀学生却不一定是战场上优秀的将领,在检验其海军知识素养的战场上,方伯谦用他的逃跑辜负了李鸿章的重托。

在黄海海战最激烈的时候,方伯谦和“济远”公然逃跑,作为一艘肩负作战任务的主力军舰,在友舰们正浴血奋战之时逃走,对于实力本来就不占上风的北洋舰队带来了极大的作战困难。更何况,战场逃跑是件很打击己方士气的事,它所产生的连锁反应造成的恶劣后果远超逃跑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面对众人的质疑,方伯谦依然诉说“济远”身负重伤,无力再战,只能返回旅顺,可“济远”舰的伤情远不到足以退出战场的境地。面对方伯谦的诡辩,提督丁汝昌斥责道:“七月二十三日,尔猝不及防,突与敌遇,犹得以寡不敌众保全船只为词。

殆八月十八日,两军船数相当,杀敌致果,全在各船效命,乃身为右翼副将,望敌而逃,将何以报君父厚恩,使士卒效死耶?”方伯谦在北洋水师中被委以重任,本希望他能在海战中奋勇杀敌,以报李鸿章的知遇之恩,也不枉他在英国留学多年的知识与战技的掌握,可在战友们最困难之际他却率先逃跑,对于这种临阵脱逃的危害,浴血奋战的官兵们的认知自然更加强烈和真实。

和方伯谦私交甚好的林泰增等人试图拉拢“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设法向清廷统治者和李鸿章求情,希望能从轻发落。毕竟清廷培养一个海军人才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像方伯谦这样的高级军官。军舰在财政充足时可以很快买到,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海军将领,尤其是像方伯谦这样曾经留学英国的人才却是不易。

可刚正不阿的刘步蟾拒绝相当彻底,他早对方伯谦战场逃跑的行为不满,尤其是当时他和他的“定远”正处在日舰的围攻,处于极度危难之中,而方伯谦却不及时救援公然逃跑,自然对方本人厌恶至极。“此吾不与也,且大东沟之役,彼固知全军将覆,而欲脱身事外,袖手以观我辈之沦亡,彼已与大局何?”

刘步蟾虽知在此时刻杀戮己方将领有诸多弊端,可如果不处死方伯谦那军纪如何维持。早在黄海海战前李鸿章就向清廷提交了《海军交战赏恤章程》,多次叮嘱丁汝昌认真督查,如有临阵退缩者、贻误军机者,立按军法治罪,决不姑宽。

而与方伯谦私交甚好的“来远”舰管带邱彪臣向丁汝昌请求看在他们同学之谊的份上进入方被软禁的别室探望。丁许之,戒其勿泄。邱入,卧床上。问其有何事见嘱否?方骇然不知所谓,犹历历道其雅山战时情状。邱复问,君有后此之事见托否?方慨然曰:“吾自了吾事己耳。”

得知自己无法苟活的方伯谦又向与他素有交情的旅顺防将、毅军统领宋庆求情,希望朝廷对自己从轻发落,嫉恶如仇的老将宋庆回答的更为直接:“我恨无海军生杀之权,自我操,则七月见已在军前正法,尚复令尔重误国家大事耶?”作为一名军人,尤其是一名将领在战争进行到最激烈之时临阵而逃,无论处于何种原因,自然会遭到同僚们的不满和怨恨。

三、方伯谦案风波

方伯谦案是近代史中争议颇大的事件,其后人和“济远”舰剩存的官兵们试图不断为其翻案。曾在“济远”舰上服役的官兵卢毓英在其海军生涯忆旧中为方伯谦鸣冤:“伟哉,方公!惜哉,方公!中国数十年培育水师人才,仅方公一人。而竟使抱千古不白之冤,含恨九泉。丁汝昌、刘步蟾之罪何不追加。

吾不独为方公惜,直为中国惜也。很显然卢毓英将责任全推在了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等人身上。方伯谦的后人和亲信还搜集资料撰写《冤海述闻》试图为其辩解,何广成作为方伯谦提拔的亲信以及为其以后的前途、名誉等考虑自然会为方伯谦翻案,将黄海海战失败责任推在丁汝昌指挥不当上。

他还鼓吹方伯谦的战功,借此来为方伯谦洗冤。事实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廷都认为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小胜,并对在海战中有功之臣进行褒奖,对战死的官兵进行厚加抚恤。因此战败推卸责任根本无法立足。而且方伯谦战场逃跑的事实被北洋舰队全体官兵亲见,对于随跑的“广甲”官兵们都发炮击之,对于“济远”和方伯谦的仇恨不言而喻。

者方伯谦回师旅顺的时间要远远早于其他军舰,方本人的解释是遭遇日舰的猛烈炮击导致军舰受损严重,不得不回师抢修。可“济远”舰的伤检报告却证明了其受损程度远未及需要回师抢救的程度,主炮受损还有副炮,仍可以继续战斗。不管方伯谦后人及其亲信部下怎样辩解,方本人战场逃离的罪责都无法更改。

四、总结

回师旅顺后的短暂时间里,北洋舰队坚信击沉日方三艘军舰,并取得海战的小胜。统治阶层并对其作战有功之人进行褒奖,对临阵脱逃的方伯谦正法以儆效尤,这在一段时间内对北洋舰队官兵们却是起到振奋士气和警示的作用。

可己方军舰受损严重,旅顺港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修复受损的战舰,而日方不断游弋在中国临海,面对统治阶层的不断下令出击和李鸿章的催促,北洋舰队官兵们很快又陷入困惑和沮丧。本以为联合舰队的军舰在黄海海战中同样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无法作战,可接连不断的警报却显示日舰精锐的第一游击队的主力军舰多次游弋在中国临海,造成当地恐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