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看韩诗
——对《韩陈其诗歌集》的浅赏
▓张熙霖
韩陈其诗歌集
当我眼前看到这本印刷精美的诗歌集的时候,坦诚地说,我并没有太多的惊讶——一位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汉语理论和历史的大师如果不写诗,就会浪费掉什么;当我翻开这本诗集,看完诗序,只从近五百首诗中挑选几首我熟悉的题材读完后,就感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力量——一位汉语学家如果把诗写到这样的水平和数量,这背后得是多么深的学术和人生积淀。
美国风景ICphoto
韩诗中的学术理论
古今中外,诗人通过诗歌创作,讴歌世间万物,吟咏抒发感情,而诗又必须遵守着一定的文学章法(诗法)来创作。一位诗人——仅仅借助文字还远不足以充分表达他所有的创作动力——迫切在诗法上作出创新,韩陈其的诗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无论宽骚体、宽韵体,还是宽对律、宽异体等,诗对于他来说可以直接抒发出内心的声音,更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语言诗词的创作手法和理论。给现代诗词理论做了重要的学术拓展。
另一方面,韩陈其教授架构出汉语的言意象系统。韩教授认为,象是汉语之魂,汉字之魂,诗,作为汉字交合的艺术,象当之无愧成为其“魂”,“无魂何能渡迷津?”这一汉语理论博大精深,是韩教授四十余载的研究淬炼而成,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在如何理解象上,韩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而理解了“象”,又更容易品味韩诗。但是,神奇的是,“象”又很难在哪几首诗中找到代表,而是贯穿了整个诗集,如同作者自序中所说:以象为诗,步步入象。对于普通人来说,“象”在韩诗中,绝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
美国风景ICphoto
韩诗中的人格魅力
我结识韩教授远早于了解他最新创作的诗。十多年前,我在国外读书,假期回国探亲曾借宿在他家一晚,那是第一次见到韩教授,我们聊了我学的专业,读书计划等后,教授一头扎进了书堆,在那个普通的晚上,他整整看了一晚上书。另一次见他,是在人大的校园,离约定的时间还早,我忽然远远看到韩教授拿着几本书,大步地走向他的办公楼,我忘不了那次他的儒雅、坦诚,步履匆匆(就像在《雨花万方》中写的那样:“一早有课早动身,急急匆匆赶僧堂”)。后来,也逐渐了解到他的学术成就,著作一部接一部,论文一篇接一篇,在繁华俗世中保持着对学问纯粹的孜孜以求,从汉语的根基上寻求着中华文化的根源,在不知不觉中把汉语言的研究推到了万人瞩目的高度。韩诗风格鲜明,很多题材直观地展现了韩教授的人格力量和人生感悟,读来极易产生思想冲击。
比如《渡江》,“今日渡江川,焦山佛学堂。明日飞星空,新疆大讲堂”,这四句描写了几段安排紧凑的讲学差旅,并没感觉到多少抒情,然而到了后半篇,文风一转,“一生两袖风,万方亮心堂。潇洒迷人时,最爱站课堂”,直抒了诗人一生执着于传道受业这一高尚职业的情怀,并为此从不辞劳苦,一位顶级的教授,必然首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师从这样的老师,韩教授的学生们是幸运的。
红尘染月中一首《冰心问天》,记载了教授走过数十载学术苦旅的心路历程:
黄海滩涂上大学,
哪来哪去想当年。
青春峥嵘游云龙,
三十年前修文缘。
夜来夜去夜游学,
月圆月缺月无言。
阶梯苦读写华章,
偷光凿壁开新元。
觥筹交错醉蹒跚,
推心置腹舞翩跹。
赤橙黄绿青蓝紫,
三蓝美俊闹烽烟。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一片冰心可问天?
从求学时代的峥嵘岁月回忆起,到进入自己的学术领域后多年苦心研究,对自己真爱的学术领域矢志不渝追求多年,其心是那么的纯粹。其实,我自己,而且我相信每一个寒窗苦读多年的人,都会有深深的同感。学海无涯,只能以苦做舟,岁月变迁,对当年经历的时光谁又能轻易忘怀?现在每当我偶尔路过当年读书的大学校门,我都忍不住会向里望去,回想起当年的快乐、辛苦、郁闷、彷徨,幽幽的校园里分明是自己的青春。
再比如《大江日圆》,是一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弱冠从农江河汇,古稀欢舞知青园。风姿英爽斗青春,天高地阔抛荒烟”,“春夏秋冬梦旧城,酸甜苦辣开新元”,回顾了从弱冠到古稀,半个世纪的人生弹指一挥间,“载歌载舞痴心甜。但愿知青人长久,笑看大江落日圆!”半个世纪人生会有多少故事,都融入这落日的壮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跃然纸上,荡气回肠,读起来非常过瘾。
旧金山ICphoto
韩诗中的文化苦旅
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概括了人获得真知的两条途径。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读韩诗的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些诗不但成于读万卷书,也成于行万里路。从故乡镇江,到求学的徐州,再到多年工作的北京,更到负笈海外的日本、韩国,美国等等,教授走到哪里,诗就写到哪里,用诗记录了自己的步履。我相信,正是无数次走在路上的苦旅,让人更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人生的足迹,诗也变得更为丰富秀美,这不也是赋予自己的旅途丰富的诗意吗?这其中,我觉着《京途云思》和《书房云迁》两首诗最能展现韩教授数十载走在路上,学在路上,思在路上,研究在路上的情怀,它们蕴含着风景,却早已超越了风景,蕴含着地理位置的变迁,却早已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迁。
《书房云迁》诗云:
一砖一砖盖大厦,
一书一书筑书房。
南来北往小文童,
东奔西走大书郎。
帝都锦绣歌云远,
京江浩渺舞帆航。
春萌有情无所寻,
秋风无意有时狂。
梦溪曾圆杭人梦,
山乡水城听鹂窗。
书房当然是读书人知识、品味和修养的象征,只要是读书人,就会有一种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自己的知识连成缆索,才能让自己的学问向前拓展。然而,对于一位多年东奔西走的大学者,每次迁移搬家,我相信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搬迁好、保护好越来越沉重的藏书,锅碗瓢盆可以扔了不要,家具器皿可以有所丢损,建好书房这个学问的物理载体才是头等大事。在我看来,这首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万卷书,有助于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更需要读万卷书,无论东南西北走到哪里,书籍终身陪伴着自己,这就是真正的学者人生。
费城ICphoto
韩诗中的风土人情
路走得多了,自然就会领略到许许多多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翻遍这本诗集,描写风土人情的诗句太多太多,究竟有多少,我认为是很难统计的,因为很多早已和自然风景、社会现象等融合在一起。既然如此,那就回到原点,来看一首普普通通的题材:
锅盖面
街头巷尾锅盖面,
五味八鲜争人心。
楼堂馆所锅盖面,
远游更觉故乡亲。
迎宾一碗锅盖面,
小菜鲜嫩麦粥新。
送客一碗锅盖面,
齿颊尽日留芳馨。
早都知道锅盖面是镇江风味,中国名面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别说镇江,江苏我都去得少,每每说找机会品尝一下,却总是没能如愿。不想在这本诗集中出现了锅盖面一诗,让人为之眼前一亮,全诗浅显易懂,美食中充满着文化气息,描述了镇江人对本地名吃的情感。尽管没有一句是描写了锅盖面如何制作,面貌如何,但读罢不免惊叹于这文字的力量,似乎锅盖面独特的鲜美已经融入口腹,锅盖面在镇江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不难想象了。于是,锅盖面在我心中又多了一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等到日后终有机会品尝到真正的锅盖面时,我相信我一定会想到这首诗,古人饮美酒写好诗,韩教授笔下,吃好面同样有好诗!
美国风光ICphoto
韩诗中的特定人物
最后,还是得来说一说韩诗中的人物,这是韩诗一个重要的题材。提到韩诗中的人物,我不得不谈一下其中的代表——赛珍珠。这位成长、生活在中国40年的美国人,一生致力于用手中的笔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赛珍珠的作品中中国妇女形象真实、生动而且全面。我是宿州人,赛珍珠曾在宿州中学任教,以旧中国宿州地区的农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大地》是赛珍珠的代表作,让她获得了美国历史上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韩教授是镇江人,赛珍珠视镇江为她的中国故乡,她档案籍贯填的是镇江,所以韩教授在《双调花非花·祭拜乡人赛珍珠》中,也称赛珍珠为“乡人”。
梦非梦,路非路。
十万里,人桥渡!
登云楼前戏风筝,
风车山畔笑郎鼓!
亲非亲,故非故。
原乡情,西津渡!
京江一别八十春,
绿山芳魂有觅处!
韩教授研究赛珍珠,赛珍珠当然也多次出现在他的诗中,这首词可以说是纪念赛珍珠的巅峰之作,深入刻画了韩教授对自己研究的这位文学家的真挚感情。这首词的英译本,正陈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普凯西(Perkasie)镇的赛珍珠纪念馆中——那里是赛珍珠的故居和墓地所在地。
说起来我深入了解赛珍珠,还是受了韩教授的影响。年,我所在的单位组织访问西弗吉尼亚州,洽谈能源合作,那里是赛珍珠美国的故乡。我们先去了西弗吉尼亚新建的赛珍珠纪念馆,当美方听说我中学时代毕业于赛珍珠任教过的学校后,慷慨地拿出赛珍珠珍贵手稿让我翻看。我征得同意后,当即拍下照片,发给韩教授。我知道,作为研究赛珍珠的人,他一定非常喜欢这些宝贵的手稿。今天读到教授纪念赛珍珠的诗篇,又引起我很大的共鸣,应该把关于她生平的文章,再找出来读一读。
以上就是我对《韩陈其诗歌集》最为直接的、真实的几方面感受,我不是专业文学评论人士,想到哪说到哪,贻笑大方。但是,这本诗集,咏物、咏人、咏时、咏事、咏情、咏景,跨越时空,包罗万象。如果您和我一样,喜爱文学、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韩陈其诗歌集》是非常值得摆在书架上的一本汉语言精品,闲来无事的时候读一读,一定能让人更好地感悟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大有裨益。
张熙霖近影
张熙霖,年生,安徽宿州人,美国特拉华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博士,高级经济师,能源政策专家,长期从事能源领域研究工作,业余喜爱读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