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31568/如表是~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
69.49 6.26 24.25
62.99 11.20 25.81
55.71 14.04 30.25
50.89 16.14 32.97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同学们要会区分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区别,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其中清军在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中的相继失利,使战局急转直下,战场亦由境外转移到中国境内,而年2月威海卫之战清军的失败,更是使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心恋战,日本则继续保持军事压力,大有海陆并进直捣京师(今中国北京)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清廷早就从年10月起便不断透过欧美列强向日本求和,而到战争后期,日本亦认为“日清战争不能无限期继续下去,媾和谈判的时机早晚必会成熟”,因此也同意媾和。就这样,中日两国最终坐到谈判桌上,开始了马关和谈。
清廷求和:
清廷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调停”。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国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后,日本人拒绝和他谈判。
李鸿章对日本的狮子大开口大为震惊,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对除“确认朝鲜独立”以外的条款进行逐条驳斥,并采取拖延战术。
与此同时,在日本的要求下,清廷改命李经方为全权大臣,随李鸿章一起议约。伊藤博文则在4月8日约见李经方,警告他一旦谈判破裂,“北京之安危亦有不忍言者”,要求尽快接受日方条件。
三国干涉:
《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俄罗斯帝国因日本占领辽东半岛,阻碍它向中国东北伸张势力,便联合法国和德国两国进行干涉,结果是日本于年5月4日决定放弃辽东半岛,但要中国以白银万两将其“赎回”。史称“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两亿三千万两巨额白银。
然而,三国干涉还辽对日本来说仍然是飞来横祸,它使日本藉由甲午战争获胜之机侵占满洲(中国东北)的企图遭到粉碎,也使俄国增强其在远东的势力,遏制了日本在东北及朝鲜的扩张。
为了实现日本“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吞并朝鲜)和第三步(进军满蒙),日本重新整军备战,于十年后发动对俄罗斯的战争。
清朝在《马关条约》中割让了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至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依据表格中“-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故选A。
本题考查-列强侵华.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