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5年南海发现80亿吨大油田,韩国获开采 [复制链接]

1#

年,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发布消息称:“陆丰12-3”油田开发项目导管架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封顶,目前仍在青岛西海岸进行后续工程,预计年2月完工。

这是目前我国对外合作最高的深海油田导管架,该项目始于年,自年开始导管架搭建,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完工后将用于南海东部油田。

然而消息一出,国人对此事褒贬不一,原因无他,就是这个“对外合作”。

与我国进行合作的,是韩国SK集团旗下的能源开发公司,该公司将获得六成的油田开采收益,而我国仅能获取其中的四成。

为什么我国领土上的油田开发项目还要由外国公司主导?难道我们到现在依然受制于人吗?

30年血泪奋斗,贫油国变产油大国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90%以上的石油经提炼以后变成了燃料,剩下的10%也作为溶剂、工业原料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据统计,年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产品的比例已经增长到40.4%,而与此同时另一大燃料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了38.8%。从那时起,人类就已经进入到了石油时代。

我国对石油的使用其实是相当早的,北宋年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道:“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可惜直到近代,我国既没有研发出成熟的开采技术,也没有找到成规模的油田,当我国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列强的汽车、工厂时,先辈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靠什么运行的。

年,延长油田投产,“延一井”出油这是中国的第一座油井。年,玉门油田投产,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一段时间内,玉门油田都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农社会飞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在此情况下,石油需求急剧增加,然而国内石油产量稀少,国外进口被卡脖子。

年建军节,万解放军官兵都在庆祝自己的节日,只有19军57师全员心情复杂,他们在这一天脱下了军装,接受了中央下达的新任务:

转型成为“中国石油师”,奔赴全国各地找石油。

曾担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海油总经理的秦文彩就出自这支部队,他曾饱含深情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部队:“我们是脱下军装的解放军,不怕死,更不怕苦。”

之后按照前人仅有的经验,我国最可能存在石油的地方在大西北,“石油师”迅速深入荒漠,经过3年的艰苦探索,逐步确定出克拉玛依地区存在大型油田。

年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决定,挺进戈壁滩,钻探一号井。紧接着,石油人顶着7级大风和漫天的飞雪来到克拉玛依。

饿了就啃干馕,冷了就一起缩在地窝子取暖,一碗热汤面能吃出年夜大席的味道来,实在忍不住了就哭一抱,哭完了接着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了!

也是在这一年,石油工业部成立。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各部门都超额完成计划,喜报铺天盖地,只有石油部没有完成任务。

不是石油人怠惰,只因条件过于艰难。那时候全国石油工业从业者只有1.1万人,专业石油地质人员二十几人,钻井工程师十个。

凭着这些人,玉门油田年产量从14.26万吨增长到45.54万吨,克拉玛依油田投入使用,人造石油也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巨大的需求面前,这点产量仍是杯水车薪。

年2月,独臂将军余秋里临危受命,接下了石油部部长这副重担。在石油战线上,他喊出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终于,石油人的不懈努力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换来了回报,年地质人员在松嫩平原上发现了石油的踪迹,9月26日位于当地大同镇的“松基三井”冒出了滚滚油柱。

后在黑龙江省委书记欧阳钦的提议下,大同镇改名为大庆,大庆油田成为了石油人对新中国十周年庆典最好的献礼。

年,大庆石油大会战正式打响,从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调来的技术人员纷纷投入新的战场,“石油师”从全国各地重新集结,还有三万多名复员老兵赶来增援。

大庆油田与以往的油田不同,它是放眼全世界都找不到几座的特大型砂岩油田、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参考,开发难度极大。

幸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历来擅长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在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中,涌现出了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

王进喜来自玉门油田钻井队,在大庆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冬里,他毅然纵身跃入泥浆池,用自己的躯体充当泥浆搅拌机。

在他看来,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这座特大型油田,让祖国摆脱贫油的困扰。

经过三年的奋战,大庆油田投产,用了几十年“洋油”的中国打赢了这场翻身仗。年全国石油产量达到万吨,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向外界宣布:中国基本实现石油自给。

随着原油产量提升,炼油工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后的十几年里,克拉玛依、大连、上海等二十多座城市兴建了大型炼油厂。

至年,我国石油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与原油产量基本平衡。

30年间,中国从贫油国跃升为产油大国,其中的辛酸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理解。然而人们常说“陆地有尽,大海无涯”。

土地之下的资源终于枯竭的一天,想要寻找更多的石油,就必须要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洋。可想要从海洋地下开采石油,这其中的难度是超乎想象的!

海洋石油艰难起步,几经波折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施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一时间各行各业再次活跃了起来,许多经历十年寒冬的行业终于迎来了春天,石油的需求量也随之节节攀升。

而此时的石油工业形势却不乐观,许多油田中相对容易开采的部分已经被开采完毕,剩下的原油开采难度增加。

想维持原有的产量尚且不容易,不少油田产量已经明显下降,更不要说增加供应量了。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把目光放到了广袤的大海上。

事实上早在五六十年代,石油人就曾尝试过开发海里的石油,但与在陆地上一样,早期的开发过程充满了血泪。

年海南乐东县莺歌海村的村民向当地解放军提供线索,附近海域经常能看到海里成串冒泡的现象,与苏联电影中开发里海油田的情景极为相似。

第二年开春地质专家来到这里,果然发现了大量被称为“油气苗”的可燃气泡现象,仅在莺歌海就发现了30多处。

中国、苏联两国专家论证后得出结论:中国领海下可能存在波斯湾和墨西哥湾之外的第三个“石油极”。

但以我们当时的国力,海洋石油开发根本不现实。石油人只能退而求其次,尝试在沿岸陆地上打井,看能否找到连接到陆地上的油田。

三次钻井尝试都不出意外地失败了,但专家们也由此找到了规律:海上油田都分布在深海区的积沉盆地里。

年,石油人有了能用于海底钻井的大型冲击钻和安装钻机的驳船,他们再一次来到了莺歌海。

这一次他们成功收集到了公斤低硫低蜡原油,这意味着我国海域确实存在着优质油田,只等条件成熟便可加以利用。

年底石油地质专家再一次向海洋进发,这一次他们的目的地是渤海湾。这里的自然条件比莺歌海要恶劣得多,稍有闪失就可能船毁人亡。

30多人的钻井队挤在一间铁皮房里吃喝拉撒睡,为了安全地固定住设备,他们生生用嘴从缝隙里吸出公斤淤泥。

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队员们身心俱疲,钻孔深度也已经达到了米。就在大家打算接受失败时,探测仪器突然检测到了油气痕迹,我国第一座海上工业流井“渤海1井”就此建成。

可惜的是,此时人们对渤海湾油田分布和海底环境所知甚少,只能采用浑水摸鱼的方式,又随机打了50口井,再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年秦文彩出访美国,他痛心疾首地认识到:我国的海洋石油开采,落后世界几十年上百年。

回国后他向中央汇报了在墨西哥湾油田的所见所闻,无奈之下国务院作出决定:寻求外国合作,由他们出技术、出设备、出专家,我们出地、出人力。

尽管这种方式看似与我国一贯自力更生、拒绝受制于人的做法相悖,但可以快速获取海洋石油开采的相关技术,否则百年的差距,我们也只能用更长的时间去追赶。

年5月,我国各个海域都出现了无数可疑船只,它们成群结队地出现,悬挂各国旗帜,沿岸渔民甚至以为是外国要向我国发动进攻,已经做好了对抗的准备。

经过相关部门的解释渔民们才知道,这都是与我们合作的外国石油勘测船。

那段时间,中国石油人获取了海量的相关技术资料,但也招致了祸端。

老百姓只知道外国船只在我国领海穿梭,但并不理解石油人的苦衷,所有从事石油相关工作的人都被误解成了“卖国贼”,余秋里、秦文彩等人都成了“贼头”。

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在石油人承受着指责前行时,意外也接踵而至!

年11月24日晚,“渤海2号”钻井船遭遇飓风大浪,船上的船员和队员为了保护珍贵的设备,没有及时弃船自救,最终船只倾覆,72人不幸罹难,仅2人幸存。

事故一出举国震惊,反对海洋石油开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秦文彩痛苦疾呼:“合作开发还要不要搞!”但在祸事之下,却得不到肯定的回答。

年后,海洋石油开发陷入停滞,好在以往与日本的合作还没有中断,两国签订了多项联合开发合同。

埕北油田成为我国第一座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油田,至今仍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日后的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年3月23日,时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亲自主持了一场讨论会,石油工业的重要人物几乎全部到场。

会议中秦文彩舌战群儒,对外合作的做法获得了中央领导的再一次肯定。

中海油砥砺前行40年

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等思想和政策横空出世。与此同时,石油工业也发生了一件至今仍对我国人民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

这一年的2月15日,北京的冰雪正在消融,王府井的一个路口处,一家公司悄然挂牌成立,它的名字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秦文彩正是首任总经理。

创业之初,几十个员工,几套破旧桌椅,这是中海油初创者们当时所拥有的一切。

成立第二天,中海油发布了第一轮国际招标公告,向外界宣告,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合作。之后美国、意大利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人,中海油对外招标后,他们率先选择与我们合作。

三国联合开发的“惠州21-1”油井于年建成投产,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海上油田。

在“惠州21-1”的带动下,南海东部油田群蓬勃发展,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并称全国四大产油区。

截止至年,中海油发布了4轮对外招标,签订了39个石油合同、40个各类协议,投资规模将近40亿美元。

“陆丰22-1”油田、西江油田、“流花11-1”油田等联合开发油田相继投产,南海、渤海、黄海、东海各大海域的油田均得到了有效的勘探和开发。

与这些成就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获得了技术。

中海油成立之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一直支持中海油事业的康世恩就曾指出:海洋石油开发,必须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两条腿走路。

年,渤海新发现了一个储量达3亿吨的“绥中36-1”油田,这一消息令当时的石油人兴奋不已。

然而多家外国公司对该油田进行实地勘探后,却纷纷失望而归,不愿与我们进行联合开发。

追问之下国际友人道出了实情:原来这里的油太稠,甚至基本没有流动性。如果是在陆地上,还可以通过加注蒸汽的办法解决,但这里是深海,连他们也束手无策。

可难道这么大一块宝贝疙瘩就扔在海底不去开发吗?在掌握了足够的技术后,我国石油人开始创新并逐步摸索海上稠油开发技术。经过无数次论证与实践。

专家们发明了注水强采稠油开发技术,成功从“绥中36-1”提取出了石油,解决了海上稠油开发难题。

此后,“绥中36-1”年产量达到了万吨级,并且成为了科技创新试验田,从年开发至今仍在源源不断地产出石油。

依靠这个油田产出的沥青,中海油还打造出它的第一个品牌——“中海油36-1”。时至今日,这一品牌已经是国内外相关产业中的知名品牌。

依靠我们自己的技术,中海油已经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海上油田的开发,南海东部油田群、渤海油田群等一大批项目投入生产,极大缓解了我国能源问题。

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7成,这是我国工业发展所致。

但剩下的3成自给石油和储备石油中,中海油作出的贡献显著,南海东部油田群被称为“海上大庆”。

“两条腿”都已健全,中海油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向海外进军,向深海进军。

年对中海油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中海油签订了第份石油合同,同时这一年中海油开始走向海外。

中海油向美国阿科公司投资万美元,获得了该公司在马六甲海峡32.5%的石油开发收益。进入21世纪后,中海油接连投资海外公司,规模达到13亿美元。

年,一个惊天猛料传出,中海油以亿美元完成了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购,一举获得了该公司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石油开采权。

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升级为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截止至年,中海油已经掌握了19亿桶油气储存,开采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公里,分别位于20多个国家。这些,都是中海油为我国储备的能源或资金。

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勘探、开采、提炼技术也获得了广泛认可,许多国家慕名而来与我国合作。

掌握了技术的中海油和全部石油人都变得自信起来,这种自信的一个表现就是,不需要再像过去一样纠结对外合作还是独立开发,只要求得利益最大化。

目前南海东部油田群共有50座油田,口钻井,其中我国自主开采钻井占比为54.6%,其余均为联合开发。在联合开发的油田中,我国收益整体也占据一半以上。

韩国SK集团与我国合作始于年,比中韩建交还要稍早。该企业是一家总部位于韩国的跨国企业。

其支柱产业一个是通信业,另一个就是能源化工。在石油开发领域,SK集团有着几十年的生产经验,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

近年来南海东部油田群又发现了一座大型油田,位于珠江口地区。发现新油田后,中海油迅速与SK集团旗下的SK发展有限公司(SKinnovationCo.,Ltd.简称SKI)达成合作协议,由SK负责石油开采工作,并获得60%的开采收益。

对此不少人感到不解,甚至七八十年代那种“石油人出卖国家利益”的观点再度甚嚣尘上。

其实中海油此举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技术,二是成本。

两家企业都拥有几十年的石油开采经验,但所面临的环境大不相同,因此所掌握的技术和经验也各不相同。

水下快速连接器、深海钻机等都是中海油的短板。此次合作中,中海油提供巨型驳船、石油开采储备船、导管架等设备,同时能够获得SK集团的先进技术,可谓是双赢。

而成本方面,由于油田位于深海区域,开采成本极大,即使我国自主开采,获得的收益也不过如此,因此这样的收益分配并不会导致我国的利益损失。

至于油田所有权,依旧掌握在我国手中,SK集团获得的是开采权,况且只是我国多个大小油田中的一个,与韩国人在我国租了片厂房做生意同理,不值得惊慌。

目前该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进入后期,不久后“陆丰12-3”便可投入生产,石油人也将继往开来,继续为我国能源行业负重前行。

结语:总的来说,石油开采是一门生意。纵然我们现在尚且没有掌握所有的深海石油开采技术,不得不与韩国合作显得有些憋屈,但如果算总账的话,我们不但不亏本,反而有得赚。

但不论如何,技术不如人始终是限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只有在这个方面不断发力,才能彻底改变这种憋屈的现状,让国家和人民扬眉吐气!

参考资料:

尹汉军,付殿福.米级深水导管架在南海陆坡区应用的挑战与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第34卷(1):-.

杨文衡,邢润川.我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J].学术研究,,(1):50-55.

范彩伟,刘爱群,吴云鹏等.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天然气充注与超压演化史[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43卷(6):-.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J].支部建设,,(26):55.

唐大麟.山海之间尽忠诚——访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秦文彩[J].中国石油企业,,(3):22-24.

编辑:吃面不吃鸡

责编:zxt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