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叶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鹿鸣新闻 [复制链接]

1#

“我有幸在青岛生活了20多年,无数次出入青岛湾、团岛、栈桥、小青岛、汇泉湾、太平角、大小公岛,再就是大海了,这一切已经铭刻在心头了。我是在青岛重新开始文学生涯的,这蓝色的海,金色的沙滩,飞翔的鸥鸟,片片渔帆,最能唤起人们的想象了……”叶楠深情地说。

叶楠曾与同为作家的孪生弟弟白桦双星并峙、交相辉映,堪称是中国文坛的一道独特风景。

叶楠读初中时,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年,15岁的叶楠初中毕业进入家乡河南信阳师范读书,从一位很有才学的文学教师那里,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这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影响很大。这期间,他认真阅读了安徒生、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十五六岁便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经常在上海和河南的一些报刊上发表。

年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随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进入桐柏山—四望山解放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年4月参加中原野战军桐柏部队,后任参谋。年进入大连海军学校机械工程系学习潜艇动力。年毕业后在某潜艇编队历任机电业务长、科长、工程师等职,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叶楠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剧本创作上,电影文学剧本《甲午风云》是其代表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国庆10周年前夕,北海舰队政治部为创作献礼作品,专门成立了一个创作办公室,叶楠被临时抽去搞创作。他在范文澜的历史著作中发现了“甲午大海战”这个题材,认为大有文章可做。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之后,很快创作出了电影文学剧本《甲午风云》。剧本以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中丰岛、黄海两次海战为主线,将这一历史事件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由于叶楠的经历,他十分熟悉海上战斗和海军生活,熟悉甲午海战的历史,崇拜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因此在创作中很好地发挥了创作才能。后来这个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年成功地拍成电影,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这部悲壮感人的爱国主义影片,三十多年以来,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已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久映不衰。

《甲午风云》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叶楠投身艺术创作事业的决心。

年,叶楠正式成为北海舰队的专业创作人员。不久,“十年浩劫”开始,他的创作生涯只能暂告一段落。“十年浩劫”后,叶楠如枯木逢春,创作又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年,他创作了反映年前中国少数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电影文学剧本《傲蕾·一兰》。剧本取材于年前横跨欧亚两洲几个民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史迹,真实、集中、强烈地再现了沙俄侵略军的残忍和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叶楠成功塑造了巾帼英雄傲蕾·一兰,写出了她的朴素、单纯、剽悍以及由一个纯真的达斡尔姑娘,经过斗争磨炼,成长为一个领导各族人民抗击沙俄入侵的民族英雄的过程,使之成为一个符合生活真实、历史真实的有深度、有力度的人物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傲蕾·一兰》于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叶楠任编剧,作为向国庆3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公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该片获文化部年优秀影片奖。随后,叶楠又创作了电影剧本《绿海天涯》、《巴山夜雨》、《印有金锚的飘带》、《姐姐》等。

《巴山夜雨》可以说是叶楠的成功之作,由叶楠任编剧,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这部电影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影片之一。该片的艺术构思独特新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天一夜),把一群普通人独具匠心地汇集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航行于长江中的一艘客轮)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出“十年浩劫”时期的社会众生相。

与许多反映“十年浩劫”的电影不同,该片没有正面表现“十年浩劫”期间人们所遭受的苦难,着力表现的却是普通人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清晰地描绘出普通民众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质朴和真诚,刻画出他们得以生存和斗争的信念与理想。影片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

不论是身受冤屈的著名诗人秋石,还是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杏花、仗义执言的女教师、饱经折磨的老艺人关盛轩等,他们各有心事和痛苦,却都充满了同情心,具有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蕴藏在人民心底的美德和力量,使该片具有了清新的诗意。

该片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年优秀影片奖。

叶楠是个创作快手。“我写电影剧本,一般是酝酿和构思的时间比较长,实际写作时间是一周左右。《傲蕾·一兰》上下集写了7天,《巴山夜雨》是5天。总之,我觉得,写作时间拖长了,就难以写好,但生活是关键。”叶楠说。他总结自己的创作规律大体是:发现题材——了解生活——旅途构思——闭门写作。

“我写电影文学剧本,几乎都是在青岛开始构思,或者在青岛修改、完成的。有些作品,虽然场景不是青岛,而人物的原型却是在青岛发现和积累的。如《巴山夜雨》,故事发生在长江三峡,但其中的很多人物,在青岛是可以找到类似的原型的。又如北影年拍的《印有金锚的飘带》,是年我在青岛开始构思的,其中的有些人物原型是我的战友。”

叶楠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收获也颇为丰厚。他写过不少反映海军官兵生活的作品,如散文集《海祭》、《浪花集》,中短篇小说集《海之屋》、《一帆风顺,燕鸥》等。

简介:

叶楠(—年),原名陈佐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中山铺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花之殇》等;中短篇小说集《海之屋》、《一帆风顺,燕鸥》、《叶楠小说集》、《血红的雪》;散文集《苍老的蓝》、《浪花集》、《海殇》;电影文学剧本集《白桦叶楠电影剧本选》(合集)、《甲午风云》(合作、执笔)、《绿海天涯》、《金锚飘带》、《姐姐》、《鸽子树》、《木棉袈裟》、《海市蜃楼》、《傲雷·一兰》、《巴山夜雨》、《黄沙掩不住的刻痕》、《丛林中雾在消散》、《伟大的战略转折》、《《在我们城市里》等,均已拍摄发行。电视连续剧剧本《唐明皇》(后10集)、《西部歌王》(12集)、《古吴春秋》(24集)等。

《傲雷·一兰》(上、下集)获年首届政府奖最佳影片奖。《巴山夜雨》获年第二届政府奖最佳影片奖及中国首届金鸡最佳影片奖、最佳编剧奖。电影《甲午风云》于年获第十二届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

(来源:河南文学史、青岛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