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动交通生死救援 [复制链接]

1#

身材纤瘦、个头不高

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的邹本波

总能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

作为一线救助船长

他日夜守护着

时而风暴潮突袭

时而寒潮骤降的北部海区

救助余名遇险人员

保障“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

保障我国航天员首次海上适应性训练

清理大连“7·16”爆炸后海上污染

保障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

……

深耕海上救助事业31年

邹本波度过了25个海上春节

他执着勇敢

随时为人民劈风斩浪

他说:“大海,是我和兄弟们奋战的疆场。为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奉献青春,是我一辈子的骄傲!”

邹本波认真操船。

搏击风浪决战在生死时刻

与风斗、与浪斗、与自己斗,每一次救助,邹本波都很拼,因为“多一分努力也许就能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

惊涛骇浪中救助“辽庄渔”轮。

回望“辽庄渔”轮不幸遇险的那天,四五米高的巨浪席卷*海北部,11名渔民命悬一线。

由于风浪太大,邹本波率领的“北海救”轮无法靠近遇险船。反复试探后,他们抓住一次短短几秒钟的窗口期,利用救生吊篮一次救起6人。

然而,就在剩余5人登上二次放下的吊篮、救助任务眼看就要顺利完成时,其中一人缠在身上的泡沫浮漂被渔船挂扯随即落海!在一波又一波浪涌的拍击下,落水者被卷走。

关键时刻,邹本波当机立断:指挥甲板人员抛下带绳索的救生圈给落水者,同时快速将吊篮里的4人转移到救助船;操控船舶向落水者靠近并在后甲板救生区到达落水者附近时迅速稳住船舶。一系列紧密配合下,甲板救助人员迅速将落水者救起,此时距离其落水不到6分钟。

“幸亏你们及时赶到,再晚十分钟,我们就回不去了……”说起救助经过,一名年轻的获救渔民满含热泪,“感谢国家有这样的队伍,感谢北海救助局的救命之恩!”

北海救助局执行搜救任务。

年12月,入冬的第一场大寒潮来势异常凶猛,渤海海面伸手不见五指,在狂风巨浪的嘶吼下,一艘运砂船瞬间翻扣,仅仅过了十多秒,便船沉大海……

慌乱之中,4名遇险船员乘坐救生筏死里逃生。然而,不知何时,本就在风浪中剧烈颠簸摇摆的救生筏被刮了一条口子,开始慢慢漏气。4名船员艰难地做着最后的抗争,随时可能被大海无情吞噬。

冒着狂风巨浪,邹本波带领“北海救”轮火速驶往事故现场。考虑到遇险人员仅存的微弱体力很难爬进救生吊篮,邹本波拿定主意:两名救生员先登上吊篮,再合力将半昏迷状态的遇险人员从救生筏中一一拉进来。

这种全新模式在中国海上救助史上没有经验可循,一旦发生意外,不仅遇险人员可能丧命,在吊篮上的施救人员也受到巨大的生命威胁。

“上救生吊篮的施救人员要穿防水救生服减少体温流失;安全带绑扎在救生吊篮的中间位置,调整好长度,防止施救人员坠海;救生吊篮要加绑两根长绳止荡;吊机操作员要用绳子将自己捆绑固定;救生热水池放满热水;厨房准备姜汁、热面;医务室准备好止血、包扎等医疗器械……”邹本波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完善救助方案,一条条细致入微的指令使得全船行动有条不紊。

风浪中,救生吊篮开始大幅摇摆,一会儿“砰”的一声砸向船舷,一会儿猛地甩到空中。

越是危急,越不能慌。邹本波谨慎地操控着船舶,两位救生员抓住有利时机,两次往返海面,成功将4名遇险人员从摇摇欲坠的救生筏中全部救出。经过复温抢救,获救船员的身体状态也逐渐恢复正常。

“父母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你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啊!”劫后余生的4人,跪倒在救助船员面前感激涕零。

开创探索助力航天强国梦

年3月,邹本波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参与保障“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

火箭海上发射,在我国尚属首次。由于海面上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火箭发射难度较高,之前只有美国、俄罗斯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逐步破解了火箭海上发射核心难题,掌握了发射全套技术并制定火箭海上试射计划。年5至6月,邹本波带领“北海救”轮圆满完成“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平台的起抛锚、拖带、精准就位等试验和实战任务,保障了“一箭七星”的首次海上发射。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瞬间。

“发射各阶段时间节点控制到秒,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一步作业都要做到万无一失。”接到任务后,邹本波加强沟通,详细了解作业要求及流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船员开展起抛锚作业、大风浪人员转移、应急拖带等项目培训。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团队成功掌握了驳船初就位、精就位、定位锚拉力试验和发射场水文监测等有效数据。

“北海救”轮拖带火箭发射平台赶赴发射水域。

火箭发射当天,紧急情况还是无法避免地出现了,预留给邹本波团队为平台起抛锚的时间大幅缩短!“特别是受入海气旋影响,起锚时间仅有2小时,压缩了近一半。”邹本波说,“快速接近锚浮漂,2分钟内一次打捞成功,控制船位,保证平台收锚速度……”在全船的密切配合和快速准确的船舶操纵下,每口锚的起锚时间都成功控制在半小时内。

另一个让邹本波倍感压力的保障任务要属工作人员的安全转移。“作为穿梭船,我们需要多次靠离‘北海救’轮和发射平台,转移近人次,有时一次就要转移50多人。”邹本波说,在发射准备阶段,“北海救”轮一度经历了视程仅10米、横风6到7级、横流2节的海况,控船难度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安全转移,邹本波不放过一个细节,一方面优化调整两船间靠泊相对位置,一方面确保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安全员落实到位。

5、4、3、2、1,发射!伴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船上瞬间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每一位参与者都难掩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与航天结缘要从年说起,邹本波带领“北海救”轮,独立承担起“神舟十一号”上升段应急溅落在A区的飞船返回舱搜索回收救援任务。“尽管出现应急返回的可能性很小,但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海上救援保障系统就会成为航天员的最后一道保障。”每每想到航天发展的不易,邹本波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设备加改装期间,20多个日夜里,邹本波带领“北海救”轮全体船员加班加点,对专用救援打捞设备的改装、船载定向仪设备的安装和航天员医疗舱室的改造等工程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

“我们的船舶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航天保障功能。”谈起“北海救”轮,邹本波十分骄傲。这艘入列5年的船舶主甲板后部增设专用起重机,预留了加装特种设备的位置,并按照航天员保障的要求设计医务室和治疗室,配备了航天员休息室。

“北海救”轮执行航天员训练任务。

训练中,他全力配合,在风力7至8级、浪高3至4米的恶劣海况下模拟演练,充分锻炼了全体船员与相关保障部门在高海况下的配合,有效检验了设备可靠性。

航天员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石。年,我国航天员中心首次海上适应性训练在烟台海域展开,18名中外航天员先后分6批次到“北海救”轮进行海训,每批次有近百人随船出海。

这是一次开创性的重大*治任务,关系到航天员首次海训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航天员以及服务人员的安全,关系到救捞系统*民融合发展的前景与声誉,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海训期间,邹本波每天在驾驶台操船十余小时。在一次训练中,由于海上涌浪较大,在返回舱回收时,船舶发生大幅横摇,3吨多重的返回舱在空中剧烈摇摆,严重威胁到海面上的航天员和服务人员、甲板工作人员以及吊机设备的安全。邹本波冷静判断、科学指挥,立即命令将返回舱重新放回海面,利用海水阻力止荡,同时快速调整船舶艏向,减少船舶横摇,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

从“神州十一号”飞船发射海上保障,到中外航天员训练综合保障,再到“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保障,多年来,邹本波不断进行开创性探索,以高度的责任心圆满执行了一项又一项航天保障任务,为实现航天梦、强国梦注入了交通力量。

40天鏖战还一片碧海清波

年7月16日,大连新港输油管爆炸引发火灾,附近海域大面积污染,大连港水域陷入灾难之中。刚刚完成大型救助演练任务的邹本波来不及休整,立即带领“北海救”轮开往一线。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抵达现场后,眼前的景象仍然超乎想象,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不可避免。”邹本波说。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此次任务,他及时召开全船会议,动员全体救助船员行动起来,在确保船舶值班航行的情况下,将全船人员进行分组、轮流作战。

消油剂迷住了眼睛,难闻的油气往鼻孔里钻,烈阳下,凝聚的汗水止不住地流。在清污行动的最初阶段,每天要连续工作近20小时,其他人员可以按照班次轮流休息,而邹本波一直坚守在驾驶台上,偶尔和衣蜷在沙发上眯一小会儿。

清污行动中,船上配备的消油剂喷洒装置效率较低,他就带领救助船员们用船上现有的材料自己加工成一种实用性强的喷洒装置,并将原来的手动装置改成动力带动,极大地提高了清污效率。

长期的劳累,他的腿僵了,脚麻了,本来就清瘦的他,体重减了好几斤。“此时正是国家和人民最需要我的时刻,一定要奋战到底。”邹本波的回答十分坚定。

据统计,大连清污期间,“北海救”轮共计喷洒消油剂多吨,使用吸油毡近千公斤,除油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

40天的鏖战,邹本波和全体救助船员在体力一度透支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坚持高质量完成海上溢油清除、巡航监控任务,还渤海湾一片碧海清波。其间,时任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副部长徐祖远等先后6次批示,充分肯定了救捞队伍在大连海域清污任务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执行如此重大的海上环境救助任务在中国救捞史上尚属首次,相关的清污设备也存在一定不足。”北海救助局救助船队队长郑强坦言,重重困难下,邹本波发扬了海上救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一贯作风,履行了海上救助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职责。

以身作则打造钢铁团队

“他是一位值得信赖、让人放心的优秀船长。”

“他是一位在急难险重的海上人命救助任务中能够突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员。”

“他是工作中的船长,生活中的兄长,面对业务上的难题,他总能一语道破其中玄机,面对生活中的困惑,他也总愿意悉心倾听并循循善诱。”

在同事和领导们的眼中,邹本波技术精湛、低调和善、稳重担当。

邹本波船长对救助案例进行评估讲解。

“作为船长,我必须以身作则,为救助团队作好表率。”邹本波坚信《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一句话,“一支队伍的传统和品格决定于其首任首长。”“救捞系统救捞勇士”“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全国十佳海员”,一项项荣誉为邹本波的高要求做了最好的注脚。

登上邹本波正在值班的“北海救”轮,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甲板、整洁的船舱、有序摆放的各类物品,以及各种醒目的引导、警示标识……

无可挑剔的船上环境,只是邹本波带出优秀队伍背后的“一斑”。

近年来,救助船员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阅历少、经验缺乏的问题随之而来。为提升团队实力,邹本波坚持把“传帮带”融入到救助、训练等日常工作、生活的各方面。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为了让船员们打得了硬仗,他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种海况下的实操训练,模拟各类救助场景,让船员们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每次大型的、关键的、危险的救助任务,邹船长都会带着我们开事前部署、事后总结两个会,每次训练后,邹船长也会对着录像帮助我们总结经验。”船员们说,小到船员在甲板上站立位置不正确的问题,邹本波都会逐一指出,日积月累,大家的操作越来越规范。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将多年的工作经验融入到《翻扣船救助技术》《恶劣海况下两船之间遇险人员的转接技术》《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等课题中,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努力提升团队救助理念和应急救助能力。

北海救助局执行搜救任务。

年10月,雨雾中成功救助“SINO-OCEANNO.1”轮;年12月,新年来临之际于8级大风中成功救助“新冠盛”轮;年11月,在8级大风中成功救助巴拿马籍万吨货轮……邹本波带出了一支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优秀救助力量。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始终把“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清洁”的职责使命抗在肩上,邹本波和团队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无悔誓言,为漂泊在海上的千舟万船点亮了一座希望的灯塔。

“他的形象模糊又鲜活”

由于工作性质,邹本波一年中常常有近天要在海上度过,尤其是海上人员紧张时,他更是主动请缨极少回家。

自古忠孝两难全。谈起家人,邹本波心中充满愧疚。

在四个兄弟姊妹中,只有他这个老三远离父母膝下,无法恪尽孝道。每当他打电话告知要登船出海,父母总是简单的两个字:“去吧!”

“他在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回家从不跟我们提起,我问他为什么,他总是说不想让我和孩子担心。”在妻子李金萍的眼中,邹本波对救捞事业无比热爱。

“记得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我得了乳腺炎,发烧打吊瓶,家里老人回乡秋收也帮不上忙。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去朝鲜的通知。虽然家里也离不开他,但是为了工作,再难他也要回到需要他的岗位上。”李金萍说,“等完成任务回家时,孩子已经快一岁,可以咿呀学语地叫他爸爸了。”

在女儿邹依娜记忆中,童年时父亲的形象是模糊的,他的影子存在电话听筒里、儿时的梦里、别人的描述里,“回望我和爸爸相处的岁月里,他的形象模糊又鲜活。”

“儿时的我心里不止一次地埋怨和不解,为何我的父亲和别人的父亲完全不同。”邹依娜说,而他的勇敢与不平凡,正体现在职业的特殊性,“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年冬天,邹本波陪着女儿到外地参加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试那天特别冷,有些感冒的爸爸一直把我送到考场,直到老师催促家长离开,爸爸才一边向我张望一边走远。”考试结束后,看到爸爸就在墙边等待,邹依娜的眼泪瞬间不停地流。“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父亲的爱。可能对于其他孩子来说,这‘普通的’父爱每天都在发生,太容易也太轻易实现,但是对于18岁的我来说,这是一个父爱缺席多年的回归。”

记者

金校宇

通讯员

乔靖

图片视频

北海救助局

责编/陈雪飞

内容/中国交通报水运中心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交通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获取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