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浴血露梁到帝国没落前的最后一声闷响说起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载自

来自专辑历史往事

勿忘历史,为曾经的屈辱、为不屈的抗争、更为长鸣的警钟。

早在唐朝时期的白村江之战,唐*以一支偏师就将以倾国之兵而来的日*劈瓜砍菜般打得满地找牙,这一战基本奠定中日之间一千年的历史关系。

自此,日本开始仰视中国,学习中国。

因为日本在国家地理位置上处于孤悬海外的孤岛上,时刻面临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所以对别的大陆国家会非常地羡慕,一直到它萌生了把别的国家土地、财富占为己有这样的强盗心理。

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刚统一日本就开始尝试,制定了十年内三步走的战略方针:三年内灭亡朝鲜,五年内灭亡明朝,十年内灭亡印度。随着露梁海战中倭寇们的葬身海底,丰臣秀吉的美梦也跟着破灭,自己也在忧愤中死去。

日本已俨然再也不是唐代时那个差距悬殊、不堪一击、轻易用一支偏师便可轻松搞定的孱弱对手了

中日两国几乎是同时被打开国门的,两国的变革图强也几乎是同时,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

浴血露梁

帝国海*光辉的顶点

1

年,刚刚结束战国纷乱时代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丰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个火药桶从内部爆炸,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宣泄口。

另一方面,从一个低级武士一跃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可以说是谱写了一段日本战国传奇。而这一年,他才54岁,他觉得他的征途不能止于日本列岛,而是星辰大海。

▲明朝中期,东亚局势图

于是,这一年的4月,丰臣秀吉派人给朝鲜的国王,宣祖李昖送去了一封信,信是这么说的: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

……

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营,以为我前导。”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

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下一个目标,是要征服中国的明朝。但打中国要经过你们国家,所以问你们借条道。

以当时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个口气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什么?敢打明朝?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

你敢不敢打明朝,会不会打明朝,我们不管,但你们问我们借道,想打我们,肯定是真的。

所以,朝鲜给日本的答复是两个字:不借。

丰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鲜?当然想。历史上,日本一直对朝鲜觊觎已久。

那想不想借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准备打一步看一步。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但当时日本为什么敢那么想?因为日本当时的*事实力确实变强了。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40万人左右的*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6万人。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重装甲骑兵,以及艘作战舰船。

以当时日本的*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当时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所以,在得到朝鲜意料之中的拒绝答复之后,丰臣秀吉立刻就开始调兵遣将了。到了年的3月,丰臣秀吉举全国之力,总共调集了40万水陆大*。

年4月14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开始攻击朝鲜。

一场涉及中、日、朝三个国家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2

战争才刚开始打,朝鲜就垮了。

朝鲜当时的宣祖李昖,重文轻武,朝廷上下互相勾心斗角,人浮于事。朝鲜当时的八道多个郡县,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守备部队的。

刚刚经过战国大小残酷战斗洗礼的日本武士,在朝鲜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日本的九个兵团在日本战国名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田长*、小西行长等人的率领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19天就攻克了朝鲜的“王京”汉城,43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发抵抗外,朝鲜正规*大面积溃败。朝鲜八道,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全部沦陷。

按照这个节奏,日本入主朝鲜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在朝鲜宗主国明朝的介入下,使这场让日本人胜利近在眼前的战争持续了七年。同时,随着丰臣秀吉在久攻不下朝鲜,国内开始怨声四起的时候“驾崩”,日本的侵朝*队立刻*心大乱。

年8月,日本朝野流传着一条惊人的消息:日本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病逝于大阪,时年61岁。据说,他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快把我朝鲜的15万大*撤回来!莫使他们做了海外野*!”

当丰臣秀吉喊出这句绝望遗言时,那支七年前他雄心勃勃派到朝鲜去的侵朝日*,此时却被来自朝鲜“父母之国”的明朝大*摁住了痛打。只能凭着朝鲜半岛南部的“倭城”苟延残喘。

待到丰臣的家臣们一致赞同从朝鲜撤兵,急火火派使者去朝鲜送信时,却见各路日*早已聚拢。“灭朝鲜吞明朝”的美梦早扔到九霄云外,就盼着赶紧跑路了,侵朝日*计划偷偷从蔚山分批渡海回国。

走?哪这么容易?日*要想安全地回家,还要问大明的海*答不答应!中朝两国“联合舰队”闻讯后急忙前来截击,光辉史册的“露梁海战”爆发了!

明朝的海*实力,自开国时就出名强大。此次出征朝鲜的明朝海*,兵力虽然也就一万多,但战舰水平却是满血升级。包括陈璘的广东水师与邓子龙的浙江水师,每艘战舰都堪称精华。其中体魄最大的一号福船,单佛郎机火炮就装备近二十门.

以《纪效新书》的记载,此时的明朝海*,也出现了类似同时代欧洲海*的“轮迭射击”战术。比起日*舰队来,确实碾压式优势。

也正是这强大实力,令统领海*的明*总兵陈璘,来到朝鲜后还没顾上歇,就在朝鲜国王的欢迎仪式上放了狠话:永绝争桑之患,肃清翰海之波——把日本*子全打到海底去!

大明援朝水*副总兵邓子龙和朝鲜水*统制使李舜臣率船队隐蔽在露梁海峡附近,用事先埋伏好的船队一起对日*船队发动了进攻。可惜攻势太慢,负责包围的船队未能全歼日舰,邓、李二人所在的旗舰亲自阻截突围的日舰,双双阵亡。

他们的牺牲为赶来支援的明*船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明*的后续船队赶到后,用架在高大福船上的大型火炮猛烈轰击日*。明海*的大型火炮射程可达至米,而日*火炮的射程只有到米左右,显然不是明*的对手。

▲露梁海战形势图

被炮火覆盖的日*损失了大批舰船后,逐渐丧失战斗意志,开始向南方溃逃,被围困的中朝船队也得以解围。

身负重伤的李舜臣在临终前命令麾下将士秘不发丧,让手下的朝鲜船队和明*一起追击日*。经过一天的追击,最后日*只有50余艘船得以逃脱,其余均被联*击沉烧毁,万余日*尽数沉入海底。它也成了压死日*的最后一根稻草,留守在朝鲜半岛的日*残部纷纷四散奔逃,有序的撤退完全演变成了大溃退。

▲日本浮世绘对露梁海战的描写

至此,露梁海战结束,中朝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年12月,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中朝联*取得了全面胜利,为朝鲜半岛赢来了近年的和平。

3

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见证了明王朝强大的海*实力。但事实上,距离这场战争半个世纪前,即16世纪中叶时,明朝海*还一度衰退到惨淡地步。海防严重废弛,造访中国的葡萄牙舰队,还发出过“一艘欧洲船可以对付五十艘明朝船”的狂言。持续数十年的“嘉靖大倭乱”里,驾着“山寨明朝船”的倭寇也一度横行无忌,杀得明朝水师节节败退。

幸运的是,明王朝猛醒的也快,从嘉靖晚期起,明王朝开始重视海*建设,一支强大的明朝海*终于满血复活。他们不但佑护了那条通航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在露梁海上打出中华赫赫天威。叫野心勃勃的日本,又乖乖在日本岛上龟缩了三百年。

而步入清代后,中国开放的大门猛然关起,对内实行残酷的文字狱,钳制思想;对外盲目以天朝上国自居,反对一切革新。海*的*备更是每况愈下,哪怕是积极引进西方科技的清代洋务运动里,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也落到了“十年未添一炮一舰”的地步。忽视海*的后果,清王朝的统治者们,眼光依然这样浅。

年后,日本海*再次从佐世保启航,向中国杀来。而这一次,腐败无能的清*府,没有能力将他们挡在国门之外。

甲午战争

帝国破碎前的最后一声闷响

1

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府宣战。

其实,冲突的种子早在十年前就已埋下,在那次爆发于朝鲜的“甲申*变”中,清*武力扫除了朝鲜的亲日派,连日本公使馆都被大火焚毁。

第二年,北洋水师出访日本长崎,提督丁汝昌特意率领舰队绕着濑户内海与东京擦肩而过,接着才在目的地长崎靠岸。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曾拊膺长叹,“丁汝昌是在向我们示威呢,说日本的内海就是北洋水师的妓院。”

伊东祐亨断然不会想到,九年之后,自己会在威海卫亲手埋葬这只海*。这是后话了。

当时,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号与镇远号,称得上东亚最强战舰,这让日本*方第一次看到了与中国海*切切实实的差距,也让伊藤博文这个主和派变成了扩充战备的支持者。

伴随伊藤博文在年升任日本首相,他与后来的大藏大臣(财*部长)松方正义、两任外相(外交部长)井上馨和陆奥宗光形成了*备铁三角。外交部门一边与列强修好,一边向清廷放低姿态,以便为*备扩张谋求时间。松方正义则改变了一贯的财*紧缩策略,通过提高酿酒税、烟草税,满足*队的新增支出。

由于税收的扩大,海*获得了每年万日元的“*舰制造费”,但这不足以满足他们野心勃勃的造舰计划。作为权宜之计,*方聘请了法国人白劳逸出任造舰顾问,并采纳他的“防御型”思路,建造了三艘相对廉价的四千吨级海防舰“三景号”。

年,北洋水师开始了第二次秀肌肉式的出访,相比中国六艘威风凛凛的铁甲舰,联合舰队只有还挂着帆缆的“扶桑”号能出来撑撑场面。昭然若揭的差距让日本媒体有些看不下去,《每日新闻》就在那篇《沮丧的海*》中颇为愤慨的写道,“大清国的海*就停在眼前,人们居然还默不作声。”

第二年8月,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成立,海陆*阀悉数被请入。在三个月后的第四次帝国议会上,新一届*府提出了一个相当激进的海*增兵方案:用万日元建造包括四艘铁甲舰在内的共计吨的舰队,并据此要求增税。

尽管提议没有被在野*认可,但伊藤博文得到了明治天皇的支持。天皇在那年颁布的诏书中宣布,今后六年间,每年将拿出皇室经费的1/10用以支持海*扩充,并命令官员将10%的薪水上缴国库,补贴*舰建造。

众议院则通过了一个六年共计万日元的预算草案,开始向英国订购战舰。这也标志着联合舰队从白劳逸的“防御型”思路,转向了针对北洋水师的“进攻型”思路。

李鸿章并非不清楚联合舰队的种种动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帝国宰相秉承着“避战求和”的外交哲学。正如他与伊藤博文在年“甲申*变”后的谈判,李鸿章本可以借着清*的胜利向日本施压,但他却主动承认了两国对朝鲜的出兵权,为甲午年的祸端埋下了隐患。

哪怕到了年初,朝鲜爆发东学*起义、日本发兵的档口,清廷依然没有统一的口径。李鸿章和慈禧太后依然想通过外交手段,借助英俄势力从中调停来解决。一方面,这是“避战求和”方针的延续,另一方面,李鸿章也清楚,自年起就再未添置新战舰的北洋水师,已经有些落伍了。

直到夏天来临,意识到战争迫近的清*府终于开始敦促李鸿章整顿战备,后者则称需要户部筹措“二、三百万两”白银。这并不是一个大数目,但执掌户部的恰恰是自己的死对头,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除了一张“该衙门知道”的空头支票,李鸿章什么都没有拿到。

日本人的侵略被翁同龢看作是扳倒李鸿章的绝佳机会,他希望北洋水师能够跟联合舰队拼个你死我活。年轻的光绪皇帝也站在了老师这边,频频催促李鸿章积极迎战。在紫禁城的*治斗争中,左右为难的李鸿章做出了一个战略上最拙劣的决定:向朝鲜派出小规模的增援*队。

这恰好是伊藤博文最希望看到的情况:中国派出一支力量有限的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却让日本有了足够的开战借口。他们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朝鲜,但清*府却一直举棋不定。战争期间,翁同龢的*羽对北洋水师的责难从未停歇,在持续的内耗中,中国失去了所有机会。

于是,在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首败于丰岛海战,再败于*海海战,三败于威海卫海战,全*覆没,为中国的近代史再添上屈辱的一笔。日本则完美复仇,从此跻身世界海*强国之列。

▲日本*舰“吉野”号

2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国主义道路,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给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而失败的一方,中国不仅承受割地赔款,最为重要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也被拦腰打折。世界排名第七号称亚洲第一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清*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灰飞全灭。中国也正式走上半封建半殖民的悲催境遇。

决定这场战争输赢的,不单是海*的吨位、吉野号的舰速和北洋水师拙劣的迎战阵型,更加是两个东亚国家在财*机制和筹款动员等等方面上演的幕后硝烟。

尾声

历史告诉中国,日本社会中具有这样的危险基因与帝国冲动,并且日本时刻都在做细致的准备,只要有机会,它就会牢牢抓住,并狠狠地咬上人一口。百多年以来的历史,已经多次印证了这一点。

马克思说过:“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会重演......

太阳东升西落,海水长涨长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时光的车轮滚到了年的今天。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地浴血奋战了14年,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回了老家!

勿忘历史,为曾经的屈辱、为不屈的抗争、更为长鸣的警钟!

----------------------------------------------

全文完

[1].纪效新书.

[2].明史.

[3].柳*惩毖录.

[4].朝鲜李忠武公行述.

[5].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董丛林,

[6].日清战争,大谷正,

本文转载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