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带你看不一样的汉语方言分布丨语言学午餐 [复制链接]

1#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一文首先讨论了“地理分布类型”的概念,接着以《汉语方言地图集》为依据,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汉语方言主要的地理分布类型。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首先可分为对立型和一致型。对立型主要包括秦淮线型、长江线型、阿那线型;一致型主要包括长江流域型、江南漏斗型、东南沿海型。以下截取文章关于对立型的部分内容:

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

文/曹志耘(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载

“地理分布类型”(geographicaldistributiontype)是指方言在具体的地理空间上呈现出来的、与山川等具体的地理因素相联系的分布特点和形状。例如长江流域地区的方言在很多语言特征上表现出共同的特点,这些共性特征构成了汉语方言的一种重要的地理分布类型,我们称之为“长江流域型。

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与“方言区”不同。方言区是从语言发展演变的角度对该语言所有方言进行分类的结果;它对应于某个地区方言的整体,各方言区之间互不隶属。

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是由方言现象(语言特征)的地理分布特点归纳出来的;它是针对方言中的某些现象而言的,同一个地区的方言,在一些现象上的表现属于A类型,在另一些现象上的表现可能属于B类型。地理分布类型与方言区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方言与地理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西汉扬雄的《方言》就常常以山岳关隘、江河湖海作为描述方言分布情况的依据,例如“关西”(函谷关以西)、“海岱”(从*海到泰山之间)、“江淮”、“江湘”等等。

新近出版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按照统一规范,实地调查了全国个地点的方言,收集到多万条第一手方言资料,编写出幅方言特征地图(语音卷幅、词汇卷幅、语法卷幅),为研究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拟以《汉语方言地图集》为据,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汉语方言主要的地理分布类型,以期推进这一崭新领域的研究。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里,地理地形是构成汉语方言地理分布状况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言的隔阂主要缘自于山川阻隔,语言的扩散、融合主要由移民、战争、经商等人口流动、人员往来活动造成,而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交通条件。反过来说,地理因素一方面导致方言的“对立”,另一方面又导致方言的“一致”。“对立”和“一致”分别造成方言地理分布的两大类型:对立型和一致型。

南北对立型

①秦淮线型

“秦淮线”是“秦岭―淮河线”的简称。该线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地理分界线(单之蔷),在历史上,金和南宋正是以“秦淮线”分而治之。在汉语方言中,“秦淮线”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人称代词“咱们”(语法①),在该线以北都使用包括式的“咱们”、“咱”等词,在该线以南,绝大多数地区没有相应的说法,吴闽部分地区使用“我和你”或其他说法来表达。(参看下图,本文为示意图,详细情况请看《汉语方言地图集》,下文同)

又如(线北︱线南)②/p>

蛇(词汇):长虫︱蛇

炕(词汇):炕︱无炕

俩你们~(语法):俩︱无合音形式

大家(语法):大伙︱大家

谁(语法):谁︱哪个、边=个、啥人、底人

需要说明的是,“炕”一词今天整齐地分布在北纬34°线以北地区(山东、河南北部、陕西、甘肃及其以北地区),但实际上在该线南侧还存在一个“无实物,有说法”(没有炕了,但还有“炕”这个词)的地区,因此,从历史上看,“炕”分布区的南端正好就是“秦淮线”。这也从一个侧面(生活习惯)有力地支持了这条地理分界线的地位。

②长江线型

与历史上中原文化持续南进运动相伴随,北方汉语的特征纷纷越过“秦淮线”向南扩散,但很多特征在遇到长江天险时停顿下来。另一方面,由于*治、文化等原因,南方方言作为相对弱势的方言,其语言特征往往只局限在本地小范围内传播,难以突破长江的阻隔进入北方中原地区。因而,长江自然地成为阻隔南北方言的一条鸿沟。

从《汉语方言地图集》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长江线”(这里指从川滇藏交界处往下部分)的南北对立。例如“手”和“脚”的词义(词汇。“脚”闽语说“骹”),长江以北专指手、脚,长江以南指上肢(包括手和臂)、下肢(包括脚和腿)。

又如(线北︱线南)/p>

府―虎非晓声母的异同(语音):声母不同︱声母相同

溪特字的声母(语音):读如晓母︱读如溪母

下雨(词汇):下雨︱落雨、落水

说(词汇):说︱讲、话

疼(词汇):疼︱痛、疾

“长江线型”是“秦淮线型”向南推进的结果。在南北对立中,最重要的是“下江线型”,它也可作为整个汉语方言第一层次上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东西对立型

③阿那线型

从地势上看,中国主要由从高到低的三大台阶组成。第一台阶即青藏高原,此为非汉语区,暂且不论。第二台阶主要是高原,第三台阶主要是平原,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界线大致为“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带,有人提出可从黑龙江省塔河县的开库康乡至广西东兴市之间画一条直线(单之蔷2)。这条线与著名的“胡焕庸人口密度分布线”(从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十分接近,只是线的南端一在广西,一在云南。

东西对立也是汉语方言的基本对立之一。第二与第三台阶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同时构成了汉语方言东西对立的界线。不过,东北地区只存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立,不存在汉语方言的东西对立。为方便起见,本文提出从内蒙古兴安盟的阿尔山市(位于大兴安岭山麓,与蒙古交界处)至广西百色市的那坡县(位于广西、云南和越南的交界处)之间画一条直线,称之为“阿那线”,作为汉语方言的东西分界线。“阿那线”正好经过第二、三台阶的交界地带。

在该线的两边,我们的确看到了汉语方言的一些东西对立分布(尽管比较少见)。例如单音节名词重叠(语法),在“阿那线”以西都有重叠的用法,在“阿那线”以东,除了湖南西南部也有重叠以外,其他地区都不能重叠。重叠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阿那线”构成单音节名词能否重叠的东西对立,表明该线具有重要的价值。

又如(线西︱线东)/p>

问问〈方〉单音节动词重叠:你去~(语法):不重叠︱可重叠

马铃薯(词汇):洋芋︱土豆、地蛋、马铃薯

小孩儿(词汇):娃︱小孩、小人、崽、囝

玩儿游玩(词汇):耍︱玩、嬉、搞

在对立型中,南北对立是主要的,东西对立相对而言是次要的。不过,我们对东西对立的认识还很不够。南北对立背后的地理因素主要是河流,东西对立背后的地理因素是山脉,也可以说是高原与平原两大台阶之间的对立。

文章第二部分讲了三种一致性的分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一读。

本文节选自:

曹志耘(),汉语方言的地理分布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年第5期。

责任编辑:张之涵

审核校对:孟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