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海军年鉴评选的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 [复制链接]

1#

《战争感作》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勇哉壮节首捐躯,无愧同胞夸胆识。

梁宏立志果不虚,生当封侯死庙食。

这首雄情悲壮的诗词出自晚清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郑观应,慢慢品读诗词的一字一句,让人时至如今也能够像站在甲板上一般,四周炮火震耳,在熊熊烈火中高喊杀贼杀贼。

郑观应,中间者

甲午一战,清廷的失败让轰轰烈烈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就此宣告结束,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廷非常倚重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那么作为清朝第一支现代化海军舰队的北洋舰队又怎么会到了全军覆没的地步呢?这一切我们得从头说起。

舰队创办

早在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帝国海防意识薄弱,设施设备十分陈旧,甚至在当时广州虎门一带的一些海防炮台是乾隆时期的残留物。在这样的海防实力下,英帝国用大炮铁甲舰不费多大力气敲开了清帝国的国门,也就是从这次战争中,清廷内部大臣与有识之士开始放眼望向世界。

到了19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兴起,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中国的工业实力得到处步的提升。而且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大势之下,英美等列强也向清廷施加压力,怂恿其购买大炮船只。清廷呢也确实向英国购买过舰队,但由于后来英国人老是拿这个作为要挟,清廷便将其退回了英国。

时间来到年,也就是同治十年,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到了飓风迷失到台湾,(当时的琉球国属于清朝的附属国)与台湾的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几十名琉球渔民被杀。按理说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清朝的内部事务,但是呢日本人不甘心呢,因为日本在此之前早已在琉球培养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一心想要将琉球作为跳板来侵略台湾,正好这事情一发生了,日本便派遣了新式陆军朝台湾浩浩荡荡的开去,而且特别不要脸,怎么说呢,说这琉球居民是我们日本国的管辖范围内。

当时的琉球范围

没办法,人家日本人来都来了,你总不能不面对吧,于是清廷便派出沈葆桢等大臣前往处理,结果等沈葆桢这边对接上了日本,立马写了个奏折,报告了朝廷。内容呢大概就是说人家日本开着铁甲舰来,我们没有铁甲舰,这士气实在是上不去啊,事情比较难办。这可让清廷怎么处理呢?嘿,老办法,赔钱呗!反正打了那么多次仗,差不多次次都是赔钱,也不多这一次,于是呢,清政府向日本赔款50万两。

赔钱对于清政府来说是件小事情,但清廷毕竟自翊天朝上国,你一个弹丸之地买了两艘铁皮船就来我们这儿要钱了,清政府一想,这海军还是得赶紧建立。

于是在与日本签订了赔偿条约后,总理衙门呢,便立刻向朝廷上奏请求重视海防问题,朝廷也下发圣旨,要求各省督抚发表自己对海防问题的看法,但由于呢,恰逢慈禧太后办40大寿,事情呢,就一直拖到了年才将各省督抚奏折进行上奏,在这些奏折中,我们重点要提到李鸿章与丁日昌的奏折。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合影

李鸿章的奏折主要便是阐述了日本对于中国的危害之大和希望大力发展北洋水师,丁日昌这一头呢,则是希望朝廷尽快发展北洋、中洋、南洋三支舰队。但朝廷最终下发的圣旨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圣旨中明确指出只发展北洋南洋两支舰队。不得不说清政府这一次的办事效率算是挺快的了,那既然要发展海军,还要发展两支舰队,那么肯定就要选出每支舰队的负责人,那么他们会是谁呢?最终李鸿章担任了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而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则由沈葆桢担任。

沈葆桢,曾任南洋大臣

前面我们提到清政府对于日本妄图侵略台湾这一事还是比较震惊的,所以下定决心还是要好好发展海军,于是在将建立两支舰队战略实施后,便每年拨款万两作为海军各项军费开支。有些史料上只记载了万两银子只是拨给北洋舰队的,其实呢内情却并非如此,这万两银子便是两支舰队总共的花费,朝廷决定建立两支舰队,而两只舰队的负责人又都选了出来,两位负责人在朝中都是有一定势力与威望的,例如建立海军这样的事儿,便可以增加自己在朝中的筹码,这样的好事和肥肉谁又愿意让它溜走呢?于是李鸿章与沈葆桢两人之间是一直明争暗斗不断,但李鸿章是什么人物呢?我们要明白他的势力在朝中可是不一般的,手底下有一支忠于自己的淮军,并且各省就任的一些官员都与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呢,沈葆桢看清了局势,干脆呢做个顺水人情,向朝廷说发展南北洋两支水师经费还是有限,还是大力先发展北洋水师吧。

果然,官场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啊!

有了沈葆桢的主动退让,李鸿章便放手开始建立北洋舰队,那么对于战舰这种玩意儿李鸿章也是实在弄不清楚,正在一筹莫展不知该购买哪个国家船只时,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与李鸿章搭上了线,经赫德的介绍呢李鸿章便从英国订购了数只蚊炮船,又于年继续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扬威号快速巡洋舰,造价65万两白银

随着北洋舰队船只逐渐增多,也就不得不再面对一个问题,就是由谁来领导这支逐渐庞大的舰队呢?

然而这个人没有多久便出现了,年,李鸿章在淮军的老部下丁汝昌到天津呢找上了李鸿章,丁汝昌早年加入过太平军,后来转投了清政府的淮军作战,十分勇猛,被授予总兵之衔,可是啊,干得好好的,朝廷突然要将丁汝昌派到西北甘肃任职,这丁汝昌一想那可不行啊,西北这荒凉的地方难呆呀,当时便想到了自己的老上司——北洋大臣李鸿章。

而此时的李鸿章呢,也正在为北洋舰队选择将领,自己老部下的到来让李鸿章十分欣喜,便立即向朝廷上了个奏折,请求将丁汝昌留在北洋舰队任职,丁汝昌便华丽变身,由偏远荒凉的甘肃改任到北洋舰队。

年轻时的丁汝昌坐照

当然,李鸿章让丁汝昌留在北洋水师中,也是有自己的算盘的,一来是丁汝昌是自己的老部下,二来是他对自己绝对忠诚,在李鸿章看来,即使你是陆军出生,但海军知识都是可以历练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李鸿章让丁汝昌就认了北洋水师提督一职。

危机四起然而当北洋舰队正在积极的扩大时,日本可也没闲着。自从年明治维新开始以来,日本整体实力不断上升,甚至在当时日本的国内提出了一种思想叫做“脱亚入欧”。怎么样够疯狂吧,一个好好的亚洲国家硬是想挤进欧洲列强的队伍里去,虽然说这种思想并不现实,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了日本各阶层的发展。

明治天皇

再回过头来看看清政府这边,从北洋海军开始建立以来,清政府便向英国购入了多艘铁甲舰,但没多久经政府便发现英国所生产制造的舰艇有一定的缺陷,年李鸿章通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巨舰,以及“济远”号,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根据英国的“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这两艘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铁甲舰来借鉴生产的,到年,三艘铁甲舰由德国水兵护送抵达中国,其中定远舰由此开始服役,变成为北洋水师的旗舰,当时定远,镇远二舰,尤其是定远舰,可以称为是亚洲第一舰,它恐怖的吨排水量,放眼整个亚洲,没有遇到一个能与之匹敌的。

定远号镇远号

定远号镇远号长崎事件,激化矛盾

在年的7月,北洋水师在朝鲜海域一带进行演习,目的是以振国威。在演习结束后又前往了俄国的海参崴进行访问,随后便回国,但由于经过长途跋涉,铁甲舰需要进行涂油以及一系列维护工作,那么在当时北洋海军的军港旅顺军港还没有完工。李鸿章等一系列高层的人出于一种震慑的心理,便下命令让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艘铁甲舰前往日本的长崎港进行军舰的维护,并对日本进行访问,这算是北洋舰队第1次访问日本。

然而不愉快的事就这么发生了,在北洋水师4艘巨舰抵达长崎港后,引来了日本无数民众的围观,在围观的人群中充斥着赞叹,嫉妒,抱怨之声。日本民众都被清朝海军的实力所震撼。在8月1日,日方便邀请了北洋海军官兵登岸进行观光购物,但一些士兵却违反了当时北洋海军军纪前往当地的妓院寻乐,并且还喝酒斗殴,日本警察闻讯呢便赶到现场平息了事端,但北洋士兵们就想着,咋的,我四艘大铁甲舰停在你们港口,我还怕你怎么的,哎,于是两边又打了起来,并且打的还是日本警察,其中一个士兵还用刀子刺伤了一名警察。

日本长崎港

要按正常人的思维来说,双方第一次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就这么不愉快了,按理说就应该维护好自己的军舰便礼貌性告别就完了,然而在李鸿章等高层的眼里,看来这都是小事情,随便可以拿捏,在8月15号居然又神奇地给北洋水师官兵放了一天假。

那日本人肯定不干呀,于是便事先将街道两端堵住,拿着刀就朝被洋水师官兵砍了过去,双方便进行了激烈的混战,两边也是各有死伤。史料记载岸上冲突爆发后,当时的北洋海军外籍军官郎威里,曾经愤愤的说,现在就应该开战。

长崎事件画像

但事情最终还是以和平解决告终,但这一次清政府算是扬了扬国威,最终结果,日方向中方赔偿5万余两白银,这也算是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以武力压人取得外交胜果,当然你日本不服也没办法呀,人家北洋海军4艘军舰就停在你港口里啪啪啪一顿打,你受得了吗?没办法,所以你只能认怂。

然而北洋海军是处理了事件后撤回了国内,然而这件事情在当时却给日本民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此后全国上下一致统一目标,一定要打败清国,一定要打败定远舰,甚至到了什么地步呢,连街边的小孩子都会玩那种战争攻略,一边是日本舰队,一边是中国舰队,就这么互打,可见日本民众对于北洋海军的仇视心理是多么的浓烈。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因为这一次事件导致清军的电报密码被日本破解,这也为日后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埋下伏笔。

外强中干,危机来临

清政府财力雄厚,在短短的几年内。北洋舰队实力便升了几个档。

在北洋舰队鼎盛时期的实力如下:

“定远”号,“镇远”号,两艘吨级的超级铁甲舰,放眼全亚洲,还真没人干得过它。另外还拥有来远,靖远,济远,经远,致远,扬威,超勇,南瑞,南琛等吨级排水量的铁甲舰。以及镇南,镇北,镇东,镇西,镇边,镇中,策电等吨级船舰。以及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0艘。全海军服役人数0多人,这都还没加上清政府自主国产的军舰。这么豪华的阵容也是《美国海军年鉴》为何将北洋舰队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原因,排名前八名分别为: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西班牙王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美利坚合众国。

济远号

不得不说,大清是真的有钱,这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排名,那真是白花花的银子铺出来的!不得不说,是真的给当时的中国人长脸。前面咱们也提到过,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大大增强,但想要经济提上去,日本就必须扩张,于是日本的国策便是先打台湾,再吞朝鲜,再征服中国再称霸亚洲。于是日本便一心想要挑起事端,当时的朝鲜政治格局是国王不管事儿,国王的爹把握朝政,但是呢,国王的皇后很争气,三下五除二就把国王的爹大院君给收拾了,自己把握了朝政,仿效自己的宗主国清政府的总理衙门体系,但最主要的是你把持了朝政就算了,你还签了一大堆不平等条约,这让朝鲜人民怎么忍呢?

赵宁夏,事大党主要人物,后被开化党刺

于是日本就趁这个机会在朝鲜内拉拢了一些反对皇后执政的人简称开化党(其实也就是朝鲜国内的亲日党),另一边呢就是亲华派简称事大党。两边明争暗斗,虎掐不断,终于在年爆发了壬午兵变日本大兄弟以为逮到机会了,便派了几千兵力进入朝鲜寻求闹事,但出乎他们的意料,清政府作为宗主国,迅速派兵进入朝鲜,平定了兵变。这下的日本也认见识到了中国力量,于是便回去疯狂疯狂的扩军备战。

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常备军达到了12万,清朝这边常备军虽然名为40万,但是清朝末年军队系统十分腐败,实际上常备军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数,而且真正能够参与战争的更是有限。最最要命的是:北洋海军自从年正式建军后,没有增添任何舰只,即使有平常的维护保养,但船舰的老化是在所难免的,在开战前夕,甚至有一些船只的锅炉,已经到达了快要报废的程度,相反看日本这边10年军备扩战,一直在不断的提高整体实力和增添新的设备,甚至到了年后,北洋海军连炮弹都没有在购进,全靠自主生产,但你要想想当时我们的军工实力确实比不上欧美列强,自己生产的炮弹质量确实难以保证。甚至在丁汝昌等人第2次访问日本时,发现了日本的船舰设施更新非常快,大大有威胁北洋海军的势头之后向李鸿章报告,李鸿章又报告给朝廷之后,又因为朝中清流派,也就是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等人的阻拦,导致北洋海军一直难以更新设备。

清末新式军队

海战残酷血染波涛

一个是古老的千年帝国,一个是新兴的现代国家,一山不容二虎,压抑的氛围覆盖在两国的头上,战争爆发只差一个借口。

终于,这个导火索在年出现了,年,朝鲜又爆发了东学党事变,朝鲜国内无力镇压,便向清朝这个老大哥请求支援,但这时清廷内部也很清楚,日本有可能以这个为借口引发事端,从而爆发战争。但日本人恰恰就在这上面设了一个局,先是当时的日本驻朝鲜大使向尚在朝鲜的袁世凯请求清朝尽快出兵平定这次内乱,袁世凯将这一个情况报告给了李鸿章,李鸿章老谋深算,他当然还不相信,但这时日本驻天津公使再次向李鸿章保证,日本绝对不会出兵干预此次事件。

李鸿章

这下便让李鸿章彻底放了心,便派清军进入朝鲜,迅速平定了东学党叛乱,然而这也恰恰落进了日本人的圈套,东学党叛乱刚刚镇压下来,日本这边便翻脸不认人,迅速向朝鲜增兵了人,你说说这估计给李鸿章整懵了,说好的不管呢?合着你就是套着我玩儿啊。

按理说朝鲜局势那么紧张,日军增兵人数已超过了清军,李鸿章在这时就应该迅速增兵,以防日本抢先动手,但李鸿章却迟迟没有向朝鲜进行增兵,而是将平息战争的希望寄托在了欧美列强的身上,但我们想一想欧美列强又会做什么呢?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喊喊口号,进行一些礼仪性的谴责罢了,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作用。

后世的分析为当时在朝鲜的军队以及北洋水师都是李鸿章的家底儿,所以李鸿章是舍不得抛出自己的家底的。到了年7月17日,日本舰队开拔至丰岛,决心对清发动战争,这时的李鸿章才看清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和迫于朝中主战派呼声,决定向朝鲜增兵。

北洋舰队派出济远,广乙等舰护送租用来的英国商船运兵,想要抵达清军在朝鲜的牙山基地。但还未抵达崖山基地,便与日本舰队遭遇,凭借火力设施的强大以及先发制人,导致北洋海军军舰遭受重创,高升号全体官兵宁死不屈,甚至用步枪向日本舰队进行还击,最终被击沉没。这也就是著名的丰岛海战,标志着甲午海战全面爆发。

高升号被击沉,多名将士牺牲

此时的朝鲜陆地战场上也不容乐观,日军紧接着便占领了朝鲜的王城汉城,清军便由汉城一线转到平壤,开启平壤保卫战,本来平壤在早期,便由清军修筑了坚固的堡垒,双方人数在平阳保卫战尚未开战前也是基本持平的,甚至清军当时步兵所配备的大炮步枪等设备是领先于日军陆军的,但无奈一将无能血流战场,叶志超作为主帅,逃跑将军的名号一战成名。导致清军撤退几百里,撤回了大清国内。

清帝国宣战书日本宣战书

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在返航过程中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定远,镇远,身为超级战舰,射程远,海战一爆发定远舰率先发炮,北洋水师其他各舰也陆续开炮,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号诸舰,但不久日本舰队便集中火力攻打旗舰定远号,虽说定远号装甲十分坚厚未造成重创,但却将督战的水师提督丁汝昌炸伤,信息装置也遭到破坏,导致水师各舰开始各自作战,缺少协调统一。

黄海海战交战现场

但由于舰船设备原因,在海战中后期,北洋水师各巡洋舰遭到日军舰队的重创,致远,经远号被击沉,扬威,超勇号遭遇重创,直接退出战场。随后杨威浩遭到急忙逃跑的济远号撞沉,广甲号也因撤离战场,搁浅导致自沉。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并未以失败告终,只能说失利,虽说北洋水师经过此战,五艘舰船沉没,但实力仍存,仍能一战,但经过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达了弃战保船的指令,让北洋水师前往威海港避战,陆战这边10月份日均成功,突破了清军在鸭绿江一线的布防一路杀入中国旅顺,占领旅顺港。

年1月19日,日军在威海进行登陆,并且在海面上向停靠在威海港内的北洋水师进行偷袭,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始终与全体将士战斗在一起,多次抵挡住偷袭的日本舰队一次次攻势,但却因始终孤立无援,援军未到,在2月9日丁汝昌拒绝了日军的劝降,在当晚吞服鸦片自杀。在北洋海军最高将领丁汝昌自杀后手底下的军队败类军官牛昶盗用他的名义签订了耻辱的《威海降约》,至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除定远舰进行自爆外,其他舰船被日军俘获后各自瓜分。

丁汝昌

失败缘由

经过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三场海战下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曾被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强大舰队,正会落到如此地步,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p>

一,首先笔者认为是政治内部原因,日本至年明治维新以来,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数十年来进行积极备战一心想要称霸亚洲,甚至在见识到了北洋舰队的威力后,日本内部官员一致认为要想称霸亚洲,必要先击败中国,要击败北洋舰队,明治天皇甚至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每天只吃一顿饭,再从官员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作为海军军费。举国上下下至孩童,上至老者,以赶超中国为目标。反观清政府内部,党派分立众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军队系统存在大多吃空饷的情况,腐败不堪,皇帝有好战之志,然无大略,只知在圣旨上鼓舞将士,而且慈禧太后为筹办60大寿,一心想要义和,只是迫于主战派的高呼声,没有明确表达。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尚且抱此想法,又有什么理由让手底下的将士赢得胜利呢?

慈禧太后

二,是来自装备设施硬件上的优差,北洋舰队自年正式建军后,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只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那真的是差异一下子就出来了。最让人觉得厉厉害的是日本舰队中的吉野号快速巡洋舰,在战争爆发前夕,中日双方都在努力拿下这艘巡洋舰,甚至还流传一种说法,谁能得到吉野,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却因为慈禧太后恰逢60大寿和为了修筑颐和园,从海军军费中抽掉了钱财,导致原本计划购买吉野舰的钱所剩无几,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为了一人之私乐置国家国运无存,实在是令人痛心。

吉野号快速巡洋舰

三,人员任用,指挥失利,与燃料供应,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北洋海军这支舰队的最高指挥者丁汝昌,我们知道他是以陆军出身,并不是海军缺乏专业的海军知识,并且能力肯定是不如专业的留洋人才的,但却因李鸿章认为他便于控制中心,让他就任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受伤了,也不愿移入内舱,而是不断鼓舞将士士气,但这只是片面的。并且在战争开始前没有明确自己,如果受伤了代理人是谁,代理的旗舰又是谁,这也是他指挥的一方面失误。在物资供应方面更是腐败,当时北洋舰队的燃料供应主要来源于开平煤矿局,然而开平煤矿局与朝中诸多大臣存在股东关系,这也就导致了,每次运抵海军基地的煤炭,不是量少就是量差,全是些煤渣子,好的煤块早已被股东们销售的一干二净,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烧出的烟又浓又黑,导致被日本联合军队提前发现。

开平矿务局

四,心力不齐,整场战争打下来,日本举的是全国之力,然而觉得清政府只是在用直隶一省的实力与日本抗衡,焉有不败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只曾经雄霸亚洲的舰队是怎样的荣耀,又是怎样的灭亡,历史不能重演,但能给我们敲响警钟,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政治开明的今天,我们始终坚信,这样的历史不会重演,我国的军备实力在不断的增强,不断的完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当今的时代也希望战争远离,珍爱和平!

辽宁号航空母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