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
选择题
1.“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C.黄海大战 D.义和团运动
2.据史料记载,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在舰船吨位、舰队建制、舰炮火力等方面与日本海军相比,或是相差无几,或是互有优劣。但北洋水师遭到惨败,直至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是(
)
A.清军战斗力低下B.清王朝腐败
C.李鸿章的妥协投降D.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3.年,黄遵宪花了十二年时间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2亿两银子。”他说这番话最可能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
4、“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灾难史、屈辱史,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奋起抗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等,都表现了()
A.清政府不堪一击,不败而败
B.清政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
C.中华民族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
D.清政府对外还能捍卫国家主权,对内还能保护民众
6.“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这一内容出自( )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日《马关条约》 D.中外《辛丑条约》
7.下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战役发生在(
)
黄海海战 B.威海卫战役 C.辽东战役 D.平壤战役
8.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引文中的“亡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9、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
10.“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军威。”邓世昌用热血和生命践行这一誓言是在()
A.虎门战役B.平壤战役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11.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12.《马关条约》内容中,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碍最大的是(
)
A.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B.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C.增辟通商口岸D.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给日本
13.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入,甲午中日战争是一个分界线,之前列强的侵华方式主要是“贸易+特权”,之后则变为了”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14、某学者说:“它不仅标志着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夭折,而且极大削弱了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B.边疆地区危机扩大
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5.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平壤之战中牺牲的少数民族爱国将领是()
A.邓世昌B.左宝贵C.丁汝昌D.徐邦道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就在国内歌舞升平的时候,哪个国家正把魔爪伸向中国?
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
“三军败绩”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7、观察图片,感知历史,回答问题。
(1)这是近代史上中国和日本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场景。请说出这个条约的名称。
(2)请写出这个条约的内容。
(3)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材料三 不幸一发炮弹击中军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军舰沉没。他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他决心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1)材料一中的“此日”是指何时发生的何事?“公”是指谁?
(2)为材料二中的“东沟、致远”加个注释。“贼”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死?
(4)根据当时的情况,有人认为他的举动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以这种方式牺牲不值得。你的看法呢?
答案
1-5CDCCC6-10CBCCC11-15CBDCB
(1)时间:年。国家:日本
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领土: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在三国的干涉下,被迫归还中国)
条约:《马关条约》。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7、(1)《马关条约》。
(2)内容: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3)危害:《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1)年9月发生的黄海大战。邓世昌。
(2)注释:“东沟”即黄海大东沟,“致远”即致远舰(号)。“贼”指的是日本侵略者。
(3)战舰沉没大部分官兵牺牲,他不愿意独生,同时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选择了死。
(4)结论不限,但必须言之有理,思想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