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杜聿明被俘后不解我的计划很周密,对方是怎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淮海战役,是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及地方部队,于年11月6日至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东起*海之滨,西至豫皖边界,北起陇海路,南至淮河,地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的广阔区域内,与国民**徐州刘峙集团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战役。

人民解放*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有:华东野战*16个纵队,中原野战*7个纵队,共57个师(旅);此外还有华东、中原*区的地方部队7个旅,总计约60万人。

国民**先后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共82个师,总计80万人。

由于人民解放*参战兵力只有60万人,比国民**少20万,同时武器装备又处于劣势,而一下子要歼灭80万敌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毛泽东形容这个战役是一锅夹生饭,面对这样一大锅夹生饭,能不能把它吃下去呢?老实说,这是一件很使人为难的事!

国民**丢失济南后,蒋介石为确保徐州,将*百韬、李弥、邱清泉、孙元良四个兵团和三个绥靖区(其中一个绥靖区后来改编为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共25个*,总计59个师,60万人,分别配置于沿陇海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路临城至蚌埠段,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的“一点两线”的防御部署。其特点是兵力集中,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蒋介石在进行这一部署的同时,还命令位于豫南确山地区的*维兵团,随时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

蒋介石为什么把他手里剩下的老本大部分都集中在徐州地区呢?

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就是想在这个便于机动又靠近大后方的地区,寻求同毛泽东决一死战。

胜了,可以保住华东、中原,以图再进;败了,可以迅速撤往江南,凭江固守。

从蒋介石的兵力部署特点观察,毛泽东很快就识破了他的企图。

针对蒋介石图存再进,或败而撤往江南的企图,毛泽东认为,这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有利时机,在长江以北消灭蒋介石的主力,防止大批国民**撤到江南,给以后渡江作战增加困难。

为此,毛泽东确定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是:将敌人分区隔断,就地加以各个歼灭。

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决策,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最初的设想是夺取淮阴、淮安、海州,打通山东和苏北的联系,为下一步在徐州至浦口一线作战创造有利条件,其战场范围主要在苏北地区,设想的战役规模不太大,所需时间估计也不会太长。

毛泽东在给粟裕的电报中,对敌人的动向做出了判断,并且对战役的任务和战役的大致轮廓,作了比较完整的指示。

他在电报中说,淮海战役应准备进行几个作战:第一,估计不久邱清泉兵团将退回商丘、砀山地区,*百韬兵团将回至新安镇、运河车站地区,因此,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第二,歼灭淮阴、淮安、高邮、宝应地区之敌。

第三,歼灭海州、连去港、灌云地区之敌。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两天后*百韬兵团就乖乖地返回新安镇地区。邱清泉兵团退回商丘、砀山地区。

但是,李弥兵团却由徐州以西转移到徐州以东碾庄、八义集地区。三个兵团成掎角之势,拱卫徐州。

敌人如此布局,华东野战*要南进打两淮,必须首先打掉*百韬兵团,而要歼灭*百韬兵团,又必须能够阻止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的增援。

根据这种情况,毛泽东很快就发现,淮海战役的规模比原来设想的要大得多,战役的结果远非只夺取苏北、打通与山东的联系,而是要演变成在整个南部战线同蒋介石的决战。

同时,毛泽东又立刻想到,要打这样的大仗,只使用华东野战*显然不够,必须把中原野战*也用上,两支大*并肩作战,共同完成这次淮海决战的艰巨任务。

于是,毛泽东在年9月28日再次致电粟裕,进一步提出淮海战役的设想。他说:“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其任务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百韬兵团。”

在上述设想的基础上,于年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华东野战*和中原局领导人粟裕、谭震林、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提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

他在电报中说:“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此,应以六至七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人三个整编师;以五至六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一至二个纵队从北面威胁徐州,并使邱、李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

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和计划,年10月20日,淮海战役首先在陇海路郑州至徐州段拉开了序幕。

中原野战*调用4个纵队,以神速动作逼近郑州,当守敌发现解放*已兵临城下时,像炸了窝的蚂蜂乱作一团,失去抵抗意志。人民解放*于10月22日攻克郑州,歼敌1万多人。

10月24日,开封的国民**在人民解放*的进攻下,弃城逃跑.

至此,河南的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城市均获解放。

这样,毛泽东在10月11日赋予中原野战*攻击郑、徐线的作战任务,在不到半个月之内就提前完成了。

由于中原野战*很快地扫清了郑、徐线上的敌人,解放了中原地区的三大中心城市,从而为中原野战*东进作战创造了条件,使参加淮海战役的兵力更加集中。

在中原野战*攻占郑州的当天及以后数日内,毛泽东多次致电陈毅、邓小平,提出中原野战*东进直出徐蚌线的作战任务。

毛泽东指出:乘敌邱、李两兵团东援之机,举行徐州、蚌埠作战,相机攻取宿县、蚌埠,全部地破毁津浦路,使敌交通断绝,陷刘峙全*于孤立地位,对整个敌人威胁极大。

11月1日,毛泽东做出决定:整个淮海战役统一由邓小平、陈毅指挥(此时刘伯承率中原野战*一部兵力在豫西作战)。这样使原来由中原野战*配合华东野战*作战的格局,成为两支野战*联合作战,共同完成淮海战役任务的统一力量。

邓小平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两个野战*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这时,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卫立煌的覆辙,他决定把能够集中的兵力全部集中起来,密集地部署在徐州至蚌埠的狭长地带内,决心同毛泽东进行你死我活的“徐蚌会战”。

蒋介石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在其徐蚌会战中得胜;二是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向南撤退,然后依托淮河、长江抗击人民解放*向南进攻。

蒋介石的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在战略上并不怎么高明的蒋介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没有想到,这种猬集一团的部署,正好似把自己的部队收紧往毛泽东的口袋里装。因为毛泽东的基本作战指导思想,就是要压缩敌人,封闭战场,就地全歼,不使逃脱。

果然如此,当毛泽东获悉刘峙集团全部集中在徐州地区后,兴奋地说:“正好一网打尽!”于是他立即做出了将其就地全歼的战略部署。

11月9日16时,毛泽东给陈毅、邓小平、粟裕发出电令:(1)徐州敌人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

(2)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歼敌一八一师后,应立即去宿县。

华野三纵和两广纵队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6个纵队歼灭之。

(3)粟裕应集中4个纵队,以全力向李弥兵团攻击,用迅速手段歼灭该兵团全部或大部,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运河以东主力则歼灭*百韬兵团。

毛泽东在电报中指出,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刘峙集团总退却的计划,将其全部就地歼灭,并占领徐州。

毛泽东在电报中要求中原、华东野战*按照“隔断徐蚌,就地全歼刘峙集团”的战役总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

并指出:现在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此时,我*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至此,毛泽东的一切已经布置妥当。

这时,蒋介石乖乖地把自己80万人马送进了毛泽东的口袋里。

这又一次表明,毛泽东的战略指导,远远高于蒋介石。

尽管蒋介石不承认他在战略指导上有毛病,但活生生的事实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不行就是不行。当然,蒋介石的失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战略指导的低下无能,毕竟是他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年11月4日,粟裕下达淮海战役攻击命令。

11月6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有几分暗淡,此时万籁俱寂,显得格外沉静。突然间,万炮齐鸣,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响彻苏北大地,华东野战*6个纵队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向*百韬兵团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邓小平、陈毅指挥中原野战*向东疾进,直插津浦路徐州至蚌埠之间的宿县、曹村地区。

*百韬兵团遭到人民解放*的猛烈攻击后,向西仓皇撤退,企图逃往徐州。

正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惊人的情况变化:位于*百韬兵团左前方的国民*第五十九*和第七十七*,共2.3万多人,由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投向人民解放*。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特大好消息!

这个突然变化,令*百韬始料不及,它使整个*百韬兵团的侧翼失去屏障,也使徐州东北大门洞开,为华东野战*西路三个纵队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切断*百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战刚刚开始,独当一面的国民*两个*突然起义,使蒋介石集团上下一片混乱。

特别是身在徐州的刘峙更是慌了神儿,他惟恐徐州有失,不顾*百韬兵团的退路被切断,急令在徐州以东掩护*百韬的李弥兵团撤退,并速调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共同守卫徐州。

在战役最初阶段,毛泽东对部队行动十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