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山东地理的角度解析,齐国是如何被肢解的
TUhjnbcbe - 2023/9/17 19:07:00
北京痤疮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

中央之国的形成先秦篇[第节]

作者:温骏轩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我们先把楚国是如何乘人之危,蚕食齐国的事情放在一边,来看下破齐之战的主角——燕国是怎么做的。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的主角应该是“乐毅”,而乐毅之所以成为战国名将,也正是凭此一战成名。正如人分左右一样,在一项重大决策面前,也总是会有不同的意见的。

就燕国而言,究竟想通过这次破齐之战,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的,就存在着不同意见。意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与其他几国联手大败齐国之后,满足于将齐国赶回*河以南,或者说是将防线推进到河济平原的北沿;二是乘胜追击,一举吞并齐国。

如果衡量燕国与齐国的整体实力,第一种意见是最为现实的,也是诸侯相争中所经常用到的策略。不过这场战役的主将乐毅却是持第二种意见的。如果在战争之前,乐毅明确地提出他的战略目标,相信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痴人说梦。问题是在战争开始后,战役进行得异常顺利。燕*很快就在东河济平原大败齐*,而其他几国也从另外几面夹击齐国得手。齐*的残余的主力,不得不退回至国都临淄,以作困兽之斗。在这种情况下,乐毅提出乘胜追击,完全灭了齐国,虽说有些冒险,但如果成功的了话,却可以从根本上扭转燕国在中央之国的地缘位置。而如果留下了齐国,燕国再想寻求到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即使齐国在战后,只保有它的核心区以及东河济平原,在整体地缘实力上仍然是超过燕国的。也就是说,如果燕齐两国重新进入相持状态的话,齐国仍然会掌握战略主动。

如果战在燕王的角度,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何况燕*的势头正盛,没有理由不放手让乐毅尝试一下。其实要是燕国独自与齐国作战,燕国甚至很难攻破齐国的*河防线。不过这次是五国共同破齐,因此魏、秦等国联*,可以从西河济平原侧击齐国,以配合燕*的渡河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齐国的*河防线就形同虑设了(在之前的历史中,齐国所受到的直接攻击,基本都是从西河济平原发起的)。

当乐毅决心将“破齐”转为“灭齐”之后,突破济水防线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齐*的主力都已经在河济平原损失的差不多了(由于战场是在济水以西,歼灭齐*主力的战斗也被称之为“济西之战”)。而退入齐国核心平原区的齐*,也很快败于追击而来的燕*之手,齐国的国都临淄也被燕*所占据。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燕*的进*路线,就会发现燕*对齐国的打击是全方位的。在控制了齐国的核心平原区后,不仅分兵向齐国所控制的其他几个地理单元进*,还回师西河济平原,以扫平齐国在河济平原上残存的据点。

燕*的这次破齐之战,可以媲美于德国的闪击苏联,很快齐国的五都中有三都都陷于燕*之手了。也就是说,除了齐国的核心平原区以外,齐国所控制下的河济平原、泰沂山脉腹地也都为燕国所占。

从地理位置上而言,这三个地理单元都位于齐国的西半部,也是最先与五国联*接战的地区,先失于敌手也属自然。不过燕*虽然在最初的进攻当中,取得德*闪击苏联的成果,但齐国强大的战略纵深,也让燕*遇到了和德*同样的问题,就是无法一鼓作气将齐国完全吞并,在取得了最初胜利之后,战役进入到了相持阶段。而与苏联在斯大林勒、列宁格勒苦战德*相对应的,燕*在也即墨和莒两个战略重地面前,与齐国最后的力量进入了相持状态。

一般而言,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告诉我们,燕国在破齐之战中,一鼓作气占据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邑仅用了6个月时间,而面对齐国最后仅仅剩下的“即墨”与“莒”两座城邑,燕*却在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内毫无进展。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怀疑,难道这两座城池真的那么难以攻破吗?事实上产生怀疑的不仅仅是两千年之后的我们,当时的燕王也同样有这种疑虑。毕竟大部分人对于以燕国之力,能否完全控制齐国存有疑虑。

而如果乐毅决心在完全占据齐国之后,以齐国核心区这个“四塞之地”为基础,拥兵以自立的话,那么反过来受害的就是燕国了。从地缘结构上来看,这种尾大不掉的局面并非不可能出现。只不过乐毅最终被燕王成功的换掉,而齐国则随之反击成功。因此燕王的决定被当成了“用人不疑”的反面教材。如果我们不去猜测乐毅当时是否有自立的企图,而单从地缘结构上来分析,就会发现,燕*无法快速占据即墨、莒两城,并非偶然。首先在分析齐国“五都”的时候,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所谓的即墨、莒邑并不单纯是两个城邑,而是在所属的地理单元中,处于地缘中心的位置。前者是胶东丘陵区,后者则是沂沭河谷。也就是说,这两个城邑,在战前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城防工事也较其他城邑会更为坚固。

另外以燕*的兵力,并不可能对这两座城邑形成“O”形包围(德*围斯大林格勒都做不到),甚至无法控制所有的交通线。这两个地缘中心,完全可以从它们各自所属的地理单元中获得补给。诚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地理结构与河济平原、齐国的核心平原区不同,起伏的山地丘陵使得燕*最多只够力量控制一些城邑和主要交通线(跟抗日战争中,日*在山西高原的情况类似)。换句话说,燕*所没有控制的,并非是即墨和莒两座城邑,而是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两个地理单元。

其实如果单从地理结构上而言,齐国在泰沂山脉腹地的控制区,也有机会与燕*展开持久战的。不过那一地区正处在前线,加之又有鲁国这个永恒的对手以为内应。因此齐国在那一地区的副中心“平度”在第一波攻击中就被放弃了。从燕国的角度来看,并非没有考虑到攻击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所要遇到的难度。

因此燕*也并非简单地由西至东逐次攻击至即墨、莒两地。在北线,燕*沿胶东半岛的北沿东进,先将齐国在沿海的据点收入囊中(由于那里是莱夷的最后生存地,因此也被称之为“东莱”),然后再回师向西,包夹“即墨”城;而在南线,乐毅也同样派出了一路燕*,越过齐长城的最东端,进入了五莲山脉与*河之间的那条狭长地带,然后向西穿越五莲山脉与正面进攻莒邑的齐*形成包夹之势。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五莲山脉与*海之间,北起齐长城,南至连云港的这条狭长地带,在越国称霸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这一地区。这条介于山海之间的走廊形地区,是当年越国深入山东半岛的突出部,也是从南线侧南沂沭河谷,直击齐国核心区的战略通道。

而后来所争议不休的“瑯琊”的地望,也都是位于这条走廊之中。实际的情况是,所谓“瑯琊”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所覆盖的区域本身就有所不同。简单的说,作为齐国在东南角的边邑“瑯琊”,随着齐国逐渐向南渗透至连云港一带,其所覆盖的范围也在扩大,也就是说从齐长城一直到连云港的这条沿海走廊,在战国后期至秦统一中国后,都属于“瑯琊”这个概念的覆盖范围。因此我们也可以将这条沿海走廊命名为“瑯琊走廊”。

如果从战术上来看,燕国希望通过控制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瑯琊走廊,来夹击即墨与莒邑并没有什么错误。但从战略上来看,燕国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胶东丘陵和沂沭河谷。这也就是乐毅为什么后来希望采取怀柔*策,以软化齐人抵抗的根本原因。当然,这种做法对于远在燕国坐等消息的燕王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也成为乐毅有意拥兵自立的重要“证据”。实际上,无论出于自立,还是为燕国吞并齐国的目的,如果燕*能够一战而控制整个齐国的话,乐毅都没有理由在这两地进行持久战。正所谓“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虽然齐国最后的据点是即墨与莒邑,但两国真正博弈的地点,却只是在即墨。而莒邑之所以没有成为燕国攻击的重点,则是在于楚国的介入。之前我们也分析过了,楚国之所以介入这场战争,除了想拿回被宋国所占的淮北地以外,更想做到的就是向沂沭河谷渗透,以控制山东半岛南部的整个沿海地区。要做的这一点,比较直接的做法就是乘齐*与五国联*混战之时,进攻莒邑。不过楚人的做法要更聪明一些,就是假意对齐国施以援手。这样的话,就顺理成章地进入沂沭河谷,特别是实际控制了莒邑。

从齐国的角度来看,孤悬于胶东半岛的即墨,与可以得到楚国直接援助的莒邑相比,后者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更安全一点,也更应该成为齐国反攻的基地。事实上因为楚人的存在,沂沭河谷在乐毅的战略思想中,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为了燕国,还是自己,齐长城以北的齐国核心区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凭险以自守的。至于说沂沭河谷,即使楚人不插手,燕国将来为了消化齐国的核心区,亦有可能将之让给楚国,以换取南线的安全(就象当年越国继承吴国在泗、淮流域的扩张区后所做的那样)。

基于上述原因,齐王(齐闵王)在国都被攻破之后,逃到了莒邑。或者说,就是将莒邑作为了战时的陪都。由于选择莒邑,而不是即墨,是基于这里能够得到楚人的直接支援,因此落难的齐闵王甚至将前来“支援”的楚将立为国相。这种做法等于将齐国的命运交付给了楚国(更有可能的是,在楚人的要挟之下作出的决定)。而楚人当然也不是什么活雷锋,在与燕国达成默契之后,齐王被他的楚国宰相所杀,沂沭河谷也重新落入了楚国的控制之中(因为当初莒国本来就是为楚国所灭的,所以对于楚国来说,也算是收复失地)。

楚国在杀掉齐闵王之后,并没有正式宣布占据莒邑(在燕齐两国还在胶着之时,没有必要出这个头),因此莒邑还是以齐国最后据点的面目出现在历史上的。不过在齐国复国之后,齐人已经没有力量从楚人手中夺回沂沭河谷乃至瑯琊走廊的控制权了。

而楚国在控制沂沭河谷后,如果再想扩张的话,无非是有两个方向,一是越过齐长城,进攻齐国;二是向西,攻击鲁国。前者的难度显然要高于后者。因此在2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鲁国这个最后的贵族为楚国所灭,鲁国的国君也被迁往“莒”邑,渡过余生了。

正是因为莒邑在齐国的战斗序列中,已经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也因为即墨城对于燕国占据整个齐国核心区,也具有的重要意义。因此燕齐两国最近博弈的战场,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即墨而进行的。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齐国的最后翻盘是具有戏剧性的,因为几百头被烧着尾巴的牛,似乎决定了燕齐两国的命运。不过如果从地缘背景的角度来看,田单和他的火牛们只是抓住了机遇罢了。因为无论是齐并燕,还是燕吞齐,都不是其他诸侯所愿意看到的。因此燕国最后的灭齐行动,非但不象开战之初那样得到其他诸侯的帮助,那些之前的盟友反而会暗中支持齐国复国。

即使燕国攻下了即墨,那些不希望燕国独大的诸侯,也会选择一个齐国贵族作为齐国王室的继承人,进行复国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则是,齐国的地缘基础足够雄厚,除了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以外,与周同寿的历史也足以让齐国民众从心理上抗拒燕国的统治(当年齐国侵燕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在内因和外因的共中作用下,决定了燕国在与齐国进入持久战之后,胜利的天平逐渐向齐国倾斜,而在火牛的协助之下,燕*败退的速度甚至比他们当年攻取七十余座齐国城邑时还要快,齐国也最终复国成功。

不过在经历过乐毅破齐之战后,齐国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他们在*河以北的外围控制区,而沂沭河谷也被楚人所控制。至于宋国的土地,齐国更是不做他想。换句话说,齐国已经丧失了成为超级大国的潜力,从此偏安一隅,无意再进入中原争霸了。齐国的这次失败,不仅意味着齐国的衰弱,也意味着秦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从此战国历史从第“诸国乱战”的第二阶段,进入到了秦国以一敌六的第三阶段,中央之国开始真正朝着大一统的目标前进了。

对于燕国来说,虽然没有达到吞齐的战略目的,但能够将齐国这个一流强国打到差点灭国,也奠定了燕国一流强国的地位。不过如果燕国仅仅是靠祖上传下来的,燕山以南的那些土地,还是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这种单一的地缘结构,也难以支撑燕国进入一流强国的序列。因此燕国也需要找对方向扩张自己的战略纵深,和赵人一样,北面那些为戎狄所占据的土地,成为燕国新的扩张方向。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山东地理的角度解析,齐国是如何被肢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