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五次
TUhjnbcbe - 2024/4/28 18:23:00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领邦,自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日本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以来,中日两国之间便往来不断。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古至今也没有放弃过对中国的觊觎,无时不刻想将中国占为己有,也是对中国侵略次数最多、伤害最大的国家。

正如被誉为日本第一兵家的石原莞尔所说“日本在战略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国土没有纵深,缺乏战略资源”,所以日本一定要拥有一个后方基地,而这个后方基地就是中国。

倭人

白江口之战:

唐高宗时期,朝鲜半岛上臣服于大唐的新罗总是受到百济和高句丽的威胁和压迫,于是向唐朝求援。在新罗的一再要求下,高宗于显庆五年(公元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兵十万攻讨,同年百济被灭,国王被俘。后百济旧臣开启复国模式,还叫上倭国帮忙。

龙朔三年(公元年)八月,唐名将刘仁轨率水军一万三千余人、船余艘先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万两千余人、船余艘也驶至白江口,宽阔江面上,唐、倭两军对峙。

唐军虽在士兵和战船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船高而坚,设计精良,而倭国船只则相对落后且兵将甲胄质量差。唐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倭军团团围住,倭军船只相互碰撞,无法灵活作战,士兵大乱,几波火箭攻击之后,倭军大败。此役,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

刘仁轨(年-年)

白江口之战为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日本之所以会援助百济,其真实目的也是想借此战与大唐王朝一决高下,因此,白江口之战也被誉为是决定中日师徒名分之战。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促使日本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并更改国名为日本,且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此后的九百余年间,日本一直与中国修好,不敢再主动和中国开战,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之后。

元日战争:

公元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分别于年和年派遣使者到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并望其和高丽一样臣服新朝,但日本方面拒不听从。

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传达或自派使者访日,持续和日本沟通并以战争相威胁都未使当时的日本臣服,其反而着力加强了军事防御,打算与元朝抗争到底。

忽必烈(年-年)

公元年,忽必烈命征东元帅忻都、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人、水手人.计3.23万人,战船九百艘,从高丽合浦出发远征日本。

元军相继攻占对马、壹岐两岛,逼近肥前沿海诸岛。元军虽然在战场上压制了日军,但却不擅山地作战,始终无法突破九州岛进入腹地。且日军战斗意志顽强,坚决抵抗,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

元军后因台风刮翻两百多艘兵船,只得撤退回国,元朝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年,忽必烈征服南宋之后,再次结集十四万大军(范文虎、李庭十万江南军,蒙古高丽联军四万)远征日本。却因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导致大部分船只被毁,战船“震撼击撞,舟坏且尽”。

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又再次以惨败而告终,而这场拯救了日本人命运的台风,则世代被他们尊奉为“神风”。(二战日本的神风突击队)

元日战争

证实证明,忽必烈的决策是对的,征服日本是非常有必要,以此来消除对中国大陆的威胁。

但随着元朝远征日本的失败,使日本能够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始终保持着入侵中国的力量和自信,并在不久之后,日本就展开了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入侵。

万历朝鲜战争:

公元年,丰臣秀吉基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并就任关白。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自信感爆棚,迫不及待地想要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以实现其“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甚至萌生了征服朝鲜之后再征服中国与印度,建立一个庞大的亚洲大帝国的想法。

后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当时的大明帝国,在遭到朝鲜的严词拒绝之后,于公元年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此次战争的终极目标是明朝,朝鲜只是路过。

丰臣秀吉认为在战争发起的两年之内,日本就可以迁都北京,而他自己将定居宁波,以便主持对印度的远征。

丰臣秀吉(年-年)

出兵朝鲜之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指挥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首尔)。

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政治腐败,军队望风而溃。其本人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又攻入开城、平壤。仅仅一个月时间,朝鲜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

万历-朱翊钧(年-年)

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兵四万(辽东铁骑1万;宣府、大同各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赴朝。

年正月,李如松率军突袭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明军阵亡不足千人,日军减员一万一千多人),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处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李如松险些阵亡。

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遂放弃王京,退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

碧蹄馆血战

日军在多次惨败(龙山粮仓被焚,露梁、玉浦、唐浦等海战)之后,丰臣秀吉被迫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然而丰臣秀吉始终无法接受这场失败,并于年正月再次日军出兵朝鲜,二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三月,以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五月,邢玠赶至辽东,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三万余人。

在此提下小编比较喜欢的一员虎将—杨元,万历时期抗倭名将,参加平壤之战、碧蹄馆血战,不世出之名将。碧蹄馆血战中,只身带领一千人,救援被日军重重围困的李如松,避免了主帅“战死沙场”的不利局面,使李如松得以全身而退。南原之战中,以三千人抵抗五万日军。

李舜臣(年-年)

日军陆军多次被明军击败(稷山大捷等),海军也在鸣梁海战中遭受重创。年八月十八日,丰臣秀吉在惊惧忧郁中死于京都伏见城,消息传至朝鲜,日军士气因而受挫,开始撤退。

日本第二次侵朝又告失败。这次惨败使日本人再次的意识到,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与中国硬杠,于是马上又采取了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之后的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之后,日本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明治天皇(年-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但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慈禧(年-年)

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两千人分批开赴朝鲜,而此时日本却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派兵入朝。全州和议达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但遭到日本拒绝。

年7月23日,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后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与此同时,日本陆军也向驻牙山清军发动进攻,并将战火烧向中国本土。至此,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李鸿章(年-年)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清军大败,溃逃五百里(撤退时死亡两千余,被俘五百余);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金旅之战“,清军节节败退,将帅闻风溃逃,年11月21日,日军攻陷旅顺,制造“旅顺大屠杀”惨案,四天之内屠杀百姓两万余人。

旅顺大屠杀

“辽东之战“,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从海城分路进攻;3月4日攻占牛庄、营口,9日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黄海海战”,日本舰队突袭北洋舰队,“致远”沉没,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沉没,方伯谦、吴敬荣临阵脱逃;邓世昌、黄建勋、林永升、林履中壮烈殉国。北洋舰队奉命保船避战。

邓世昌(年-年)

“威海卫之战”,提督丁汝昌,管代刘步蟾、杨用霖自杀殉国,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三十余年洋务运动之成果灰飞烟灭。

甲午战争(清军31,人阵亡、日军1,人阵亡),日本蓄谋已久,清朝仓皇迎战,朝廷腐败无能,将帅贪生怕死;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在国内的战场上,清军都是屡战屡败.

最终于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日军军费白银两亿两,台湾从此陷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时局图

甲午战争的结果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抗日战争:

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沈阳北大营,东北军一枪未发,让出沈阳城。四个多月时间,东三省全部沦陷。由此,中日战争拉开序幕。

张学良(年-年)

年1月28日午夜,一·二八事变爆发,英法美三国公使介入调停,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年2月26日,日本发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军事独裁政权形成。

卢沟桥事变

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

年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9月11日,太原会战爆发。

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

年1月26日,徐州会战爆发。5月3日及4日,日本制造五·三、五·四大轰炸(致使重庆人死亡,人受伤,损毁建筑物栋,20万人无家可归)。

年6月11日,武汉会战爆发(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日军达30多万人,中国军队达万人,战争中日本损失8万人,因病减员8万人,由此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中国军队伤亡40万人)。10月,武汉、广州失守。

重庆大轰炸

重庆大轰炸:被认为是与南京大屠杀同等性质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五年半的时间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多达次,出动飞机架次,投弹2枚,造成重庆直接死亡、人受伤,炸毁房屋3万多幢,数十万人无家可归。

年3月17日,南昌会战爆发;9月14日,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10月25日,日军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击毙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年5月1日,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将军殉国;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

张自忠(年-年)

年1月30日,豫南会战爆发。6月5日,日军轰炸重庆5个多小时,致“重庆隧道惨案”。9月7日,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12月23日,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

年5月1日,日军开始“五一”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抗日名将左权壮烈殉国。5月14日,浙赣会战爆发。

左权(年-年)

年5月9日,“厂窖惨案”,日军在湖南厂窖屠杀我同胞3万多人,为二战时法西斯一天杀人数量之最。11月2日,常德会战(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爆发,12月3日,常德沦陷。

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

年4月18日,河南会战爆发,22日,日军攻陷郑州。5月1日、25日,又先后克许昌、洛阳。至5月底,河南全境沦于日军之手。

年4月27日,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6月19日,长沙沦陷。6月23日,衡阳会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爆发,8月8日,日军攻陷衡阳。

年9月6日,桂柳会战爆发。14日,全州失陷;22日,梧州失陷;10月11日,日军相继攻占平南、丹竹、桂平、蒙圩。11月11日,桂林、柳州相继陷落;24日,日军攻占南宁。

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了滇西大反攻,先后收复了松山、腾冲、龙陵等西南失地,同时八路军、新四军也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

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9日,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不会亡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会战22次,重要战役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日军伤亡余万人、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多万,死亡1万左右。

中日两国的五次大规模战争中,中国失败了两次,一次是蒙古的元朝,另一次则是满人的清朝。

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吸取教训,居安思危!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历史上中国与日本的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