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教育须先行。作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任务和办学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青岛黄海学院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深入实施协同机制、产业导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效融合,加强校政企紧密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赋能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建设,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校地融合,
搭建区域乡村振兴新平台
青岛黄海学院积极实施“党建引领,校地共建”模式,深化学校与西海岸新区各部门各乡镇的紧密合作,推动校地融合向纵深发展。
学校与西海岸新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开展校政合作,共建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院结合新区“三农”工作实际,围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区“五大组团”产业融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指标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数字乡村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基层党建等课题的合作研究,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引导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向农业农村流动,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教育研究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双创人才培养基地,搭建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新平台。
学校与新区灵山卫街道、六旺镇、藏马镇、海青镇等镇街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党建引领、校地融合共建合作关系,整合各方项目、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共建“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农村电商直播基地”。青岛黄海学院董事长刘常青表示,学校以校地共建为契机,围绕新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智库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双方合作深度,实现校地融合发展,为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引领、产教融合,
拓展现代乡村产业新业态
服务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项目是支撑,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岛黄海学院坚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在服务新区重大项目建设、拓展产业生态链条方面,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为用好用活西海岸新区“高校校长基金”项目,发挥专项资金杠杠作用,学校出台了《青岛黄海学院“高校校长基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参与校地融合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专项补助,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动能,推动科研成果向新区重点产业及乡村振兴领域转移转化。
“青岛黄海学院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创新创业方面具备丰富的资源优势,双方的合作,将给我镇乡创中心发展和全镇青年创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海青镇副镇长张刚对青岛黄海学院创业孵化基地与海青乡创中心的合作满怀信心。据了解,目前青岛黄海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与海青乡创中心、藏马山居众创空间、六旺镇祝兹田园综合体等乡村创业平台展开合作,打造共建共融共享的乡村创业生态,引导培育更多的时代青年和新型农人到乡村创业,学院在上述平台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现了“高校双创资源”与“农村乡创需求”的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与新区乡创平台共建产教融合专业园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开展引企入园,围绕农村直播电商、数字经济、智慧客服等新兴产业,以专业对接产业,导入与新区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学科体系与产教融合新业态。聚合政、校、园、企多元主体资源,扩大学校直播电商等产业学院的社会“朋友圈”,推动乡村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园区新兴产业聚集,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格局。
实践引领、理实融合,
构建乡村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青岛黄海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持“知行合一”校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育人理念,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理实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服务地方人才振兴。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围绕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专业布局,重塑教学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乡村振兴相关领域微专业。学校与新区统战部联合举办面向乡村企业家、新阶层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的读书分享会,传承红色教育、汲取实践经验,增强广大返乡创业青年、新阶层人士和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实施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大学生乡村志愿行动,送教下乡、送智下乡,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向农村流动。运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普知识宣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乡村。学校引入ESB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导师训练营,面向各镇街乡创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等实施创新创业培训,ESB“翻转课堂”采用案例式、项目式、启发式等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把新型创业理念方法送到乡村一线、送到田间地头。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肖芳通讯员靳宗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