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日本海军的“比叡”号铁甲舰虽然说是铁甲舰,不过实际上正常排水量只有吨,是本队中吨位最小的一艘军舰。而且“比叡”舰龄较长,设计理念陈旧,锅炉也已经老化,最大航速只有10.42节。
“比叡”号铁甲舰所以当黄海海战爆发,日本舰队为了躲避北洋水师的冲击纷纷加速的时候,“比叡”根本无法紧随大队,和前面的“桥立”之间的距离拉大到了米,编队事实上已经断裂。北洋水师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定远”号铁甲舰和“经远”号装甲巡洋舰随即转向,意图向其发起撞击攻击。
发现自己身处险境以后,“比叡”号铁甲舰的舰长樱井规矩之左右明白以自己这艘老船的状态,根本无法摆脱北洋水师的攻击,于是决定冒险转向,向“定远”、“经远”迎头驶去,意欲从两舰中间通过,穿到北洋水师之后。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首先,一旦“比叡”进入北洋水师队列之中,那么为了防止误伤友舰,北洋水师各舰势必不能随意开火;其次,一旦穿插到北洋水师后方,那么为了防止牵乱队形,“定远”等舰也不可能转向继续追击,只能任由“比叡”离去。
日本画师绘制的黄海海战,右侧就是比叡事实上也正如樱井规矩之左右设想的那样,当“比叡”插入“定远”、“经远”之间以后,两舰的火力明显减弱。根据“比叡”战后的报告显示,不甘心错过战机的“经远”一度在舰首集结起了大批水兵,手持步枪意欲跳帮冲锋。
部分日本资料提到“经远”集结起了多人的水兵,这显然是过于夸大了,毕竟“经远”的水兵总数也没这么多。不过“经远”此举还是让“比叡”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樱井规矩之左右随即召集水兵和空余的炮手手持步枪,上好刺刀匍匐在甲板上,等待可能的接舷战。
“比叡”的露天火炮甲板但是最终由于“比叡”的小口径机关炮火力猛烈,在5分钟内打出了多发炮弹,“经远”无法靠近发起接舷攻击,双方交错而过。
就在樱井规矩之左右以为脱离险境的时候,“定远”发射的一发毫米炮弹击穿了右舷舰长卧室,进入士官室撞击后桅爆炸,正在这里救治伤员的军医长三宅贞造、大主计石塚铸太等十多人当场毙命,舰内结构也遭到很大破坏,后部主甲板局部坍塌下陷,后桅也是摇摇欲坠。
更糟糕的是炮弹爆炸引发了大火,火势一度逼近机关炮弹药库和步枪弹药库。为了防止发生殉爆,樱井规矩之左右不得不下令一半的水兵前去救火,并紧急向弹药库注水,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比叡”的姐妹舰“金刚”不过这么一来“比叡”的弹药供应就发生了问题,加上死伤者甚多,军医、看护手也都或死或伤,伤者无人救治,樱井规矩之左右只能下令“比叡”转向离开战场进行抢修,并提早返回锚地。也幸亏此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已经转向返回,牵制住了北洋水师,“比叡”才得以侥幸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