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3 18:40:00
说起唐朝看海诗,你可能一脸茫然。唐朝有哪些看海名篇?我只记得曹操《观沧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里的“沧海”,光从字面,你并不能看出是哪里。一望无际,水深青苍,但凡大海,大抵如此。这首诗,是曹操于公元年北征乌桓,经过数月战争,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所写。此处沧海,所指正是东海。晋张华《博物志》:“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今天单说盛唐。我们伟大祖国东北方的黄海、东边的东海、南边的南海,究竟有什么样的诗作流传。●黄海黄海是现在的统称,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比如,清初也被称为“东大洋”。作为连接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一大片海域,唐朝的诗作,自然少不了反映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比如这首《送新罗使》:万里为朝使,离家今几年。应知旧行路,却上远归船。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岛泉。悠悠到乡国,远望海西天。这是中唐诗人张籍的一首诗。关于张籍,我们其实在朱庆馀的那首有名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认识他了。诗题的那个张水部就是张籍。不过,张籍最有名的还是他“吃灰”的故事。杜甫去世那年,他还是个懵懂幼童,不过这并未妨碍他老大迷作子美粉。迷恋到何种程度?只要读过的杜甫诗作,他一页一页烧掉,拌上蜂蜜,一天吃上那么几勺,美名其曰“吃了杜甫的诗,他也能写出杜甫一样的好诗”。没有和杜甫齐名倒是事实,不过这首五律却是颇得杜子美风韵:韵律和谐、平易流畅、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诗题“送新罗使”,使,就是出使到唐朝的使者。新罗,你大致可以理解为古代的朝鲜。它是古代朝鲜半岛立国近千年的一个国家,和唐朝关系非常密切,使来迎往,原是再频繁不过。这首诗正是两国友好关系的真实反映。抛家别国,出使多年的新罗使者要归国了,显然,诗人和使者也是建立了真挚的友情。“应知旧行路,却上远归船”,诗人的不舍是委婉含蓄的,远洋两隔,和他恐难再见。“夜泊避蛟窟,朝炊求岛泉”这想象的归途情景都充满了关切和叮咛。归国了又能这样呢?两人只能“远望海西天”。不事雕饰,朴素的情谊更是动人。另一首《过海联句》也很有意思: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高丽使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贾岛这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高丽(新罗后继国)使者的联句诗。所谓联句,就是两人或多人,你说一联,我说一联,依次成诗。这首五言小诗,高丽使的出句“沙鸟浮还没,山云断复连”,你看到,是很有特色的海景描写。沙鸟或浮或没,山云时断时连,富有动态变化之美。而贾岛的对句“棹穿波底月,船压水中天”,一“穿”一“压”却如石破天惊,短短的五言竟蕴至了气魄入海的张力,不能不让人惊叹。●东海此海反映和日本关系的诗作较多。我们先看入选了《唐诗三百首》的一首: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熟悉《唐三百》的朋友应该看出来了,这是中唐诗人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从诗题来看,和张籍《送新罗使》的内容应该差不多。此诗首联没有写送别,别出新意,从来处写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潜心向道的僧人,来中国交流学习,转眼就要归去。诗人后半部并没有按常规写送别场景,宕开一笔,转写海上景色,却景景不离僧人本色,特别是后句“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只要有照亮心田的佛灯,哪怕海雾茫茫,万里长途,眼中也会是一片光明,充满了禅思意趣。再看另一首七绝《潮》:暮去朝来无定期,桑田长被此声移。蓬莱若探人间事,一日还应两度知。作者吴融,一位并不是很出名的晚唐诗人,可他却是大唐帝国衰亡的见证者之一——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大唐帝国也走入历史。此诗名“潮”,倒是颇有象征意味,沧海桑田,潮来潮往,这其中的无尽感慨,也恐怕只有看海观潮方能深刻感受到吧。●南海南海之称始自清朝。我国汉朝、南北朝时期称之为涨海、沸海等。我们来看看,这颗南海明珠在诗人笔下是如何的富有魅力:倾腾界汉沃诸蛮,立望何如画此看。无地不同方觉远,共天无别始知宽。文魮隔雾朝含碧,老蚌凌波夜吐丹。万状千形皆得意,长鲸独自转身难。精美流畅的韵律并内容相得益彰。海之远之宽,之碧蓝之富饶,于此诗展现的淋漓尽致。看海壮怀,诚哉斯言!作者曹松,同样是位不是特别出名的晚唐诗人,不过他有句相当有名的诗句你肯定熟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千古诘问,贯穿古今。这样的作者,能写出同样有气魄的看海诗,你当不会惊奇吧!看山观海,读诗抒怀,更多的精彩好句,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分享。(图片源于网络,有侵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