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年2月15日—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获封一等肃毅伯(死后进封一等肃毅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照片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是,就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战败后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被痛斥为“卖国贼”。
李鸿章,究竟是“再造玄黄之人”(慈禧的评价),还是“大卖国贼”?
众说纷纭,争议巨大。
不得不承认,在李鸿章代表签订的众多条约中,《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伤害尤甚。
《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因为日本正是利用在《马关条约》中攫取的利益“武装到了牙齿”,才具备了全面侵华的资本,所以国人对签订条约李鸿章咬牙切齿。
其实,本来清政府原本安排去日本和谈的并不是李鸿章,而是另外两个“全权”代表。
只不过因为日本的桀骜和贪婪,才使得清政府无可奈何地将赴日本谈判的全权代表换成了李鸿章。
甲午战争后,美国居中“调停”而被撤换掉的那两个清朝大臣,也就避免了背上签订《马关条约》的“黑锅”。那么这两个可怜又“幸运”的人是谁呢?
他们回国后又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背景:甲午战败
年,日本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借口,入侵朝鲜。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部分。陆战主要有成欢之战、平壤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辽东之战等,海战主要有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等。
中日甲午海战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在一系列战役中,清军胜少败多。
尤其是在海军装备力量并不逊于日军的情况下,清军依然在年9月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失利,战场便转移到中国境内。
以年2月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失败。
面对日本“打进北京”的叫嚣,清政府丧失了打下去的信心。
甲午战争自保:主动谋求和谈
其实,早在年10月初,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情况下,慈禧便要求恭亲王奕主持的总理衙门牵头,请欧美从中调停,希望与日本谈判,已达到停战的目的。
尤其是年11月初,日军入侵辽东。由于担心“龙兴宝地”被日寇践踏,满清恐慌之余立即邀请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
与此同时,满清朝廷又派遣天津税务司德璀琳(德国人),赴日本初步商谈条件。
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后,日本人拒绝和他进行任何谈判,而是要求清政府直接派出“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于是清政府通过田贝,向日本表达了同意安排中国政府官员与日本直接和谈的意愿,并希望会谈地点在中国上海。
而此时的日本也因为国力耗尽,回复表示同意和谈,但和谈地点必须是在日本。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无奈:两名全权大臣出使
年1月5日,慈禧特降懿旨: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会商事件,所有应议各节,凡日本所请,均著随时电奏,候旨遵行。”
懿旨中提到的张荫桓和邵友濂两位“全权”大臣,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张荫桓(-),广东南海县人,屡试不第,花钱捐官在山东巡抚府做幕僚。先是受山东巡抚丁宝桢器重,后又在湖广总督李瀚章(李鸿章哥哥)麾下效力。年,被派为总理衙门大臣,出使美、日、秘等各国。
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在户部左侍郎的任上,赏户部尚书衔授为全权大臣,出使日本进行和谈。
张荫桓照片邵友濂(-年),浙江余姚人。以监生身份补为工部员外郎。年赴俄国,参与中俄伊犁交涉,并襄办通商事务,次年任驻俄钦差大臣。后历任台湾巡抚和湖南巡抚。
年在张荫桓之后,邵友濂也被授命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
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均有较多的外交经验,也都是“省部级”高官,应该说在当时看来,确实是去日本和谈的合适人选。
如果不出意外,张荫桓和邵友濂两位“全权”大臣,将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并从此背上“卖国贼”的骂名。
被日军占领的威海卫炮台屈辱:日本的桀骜与驱赶
但是,偏偏出现了意外。
年1月31日,张荫桓和邵友濂到达日本广岛。
次日,中日两国全权代表在广岛县厅举行第一次会晤,互相检阅对方的全权证书。
尽管张萌桓和邵友濂所持证书明确载有“全权”字样,但日方代表却硬说中国代表“全权不足”,拒绝谈判。
2月2日,张荫桓和邵友濂书面照会日本政府。
本大臣系蒙该国大皇帝畀以讲和缔结会商条款署名画押之全权,至所议各条款,以期迅速办理,自应电奏该国,请旨订期画押,再将所议约本赍回中国,恭候大皇帝亲加批阅,果系妥善,批准施行。
大意就是,强调张、邵二人确系“全权”代表,有权力在条约上签字画押,并监督执行。
中日会谈场所——春帆楼当天下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无理攻击清政府不讲求“敦睦邻邦之道”,不遵守“公明信实二者”,并断然表示:日本政府“对于未合全权定义之中国钦差大臣,决不与之举行一切谈判”。
之后,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叫嚣张荫桓和邵友濂为“不受欢迎的人”,他们在日本的人身安全不被保障,宣布“此次谈判至此停止”,限15小时内离开日本。
尽管清政府决定立即修改国书,强调张荫桓和邵友濂的“全权”身份,可是,对于有意挑衅、无视平等外交规则的日本,这毫无意义。
2月8日,日本通过美国公使田贝向清政府提出要求。
若中国政府果有诚意希求和平,派遣位高望重,携有正式全权委任状之有名爵资格之全权委员前来日本。
当清政府小心翼翼地询问日本,究竟谁才是能让日本满意的“位高望重”之人时,日本给出了答复:恭亲王奕,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见和谈确无挽回的可能,张荫桓和邵友濂被迫于2月10日从长崎背负屈辱回国,无功而返。
妥协:慈禧点名李鸿章
就在张、邵二人返程的7天后,年2月17日,日本攻陷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自此,清政府已经没有了任何在海上与日军较量的资本,慈禧太后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和谈停战,当即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
李鸿章(中)和家人在明确得到光绪皇帝授予的“以商让土地之权”的权力后,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率参议官李经方(李鸿章养子)、参赞官罗丰禄、参赞官伍廷芳、参赞官马建忠、参赞官卢永铭、参赞官罗庚龄(翻译官)等余人前往日本马关,并最终带着枪伤签订了《马关条约》。
因为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所以,李鸿章也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马关条约》中日双方签字文本后记:“幸运儿”的不幸
而被日本赶回来的张荫桓和邵友濂则戏剧性的躲过了这一劫,至少保住了名声。
两人回国后境遇也大不相同。
张荫桓身兼外交、财政两大重任,成为晚清重要大臣之一。他力主变法,向光绪皇帝推荐了康有为,成为变法幕后推手。
戊戌变法失败后,张荫桓被革职充军新疆。年7月31日在其寓所被慈禧派人斩杀。
因之前已经有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所以时人将后来赴死的张荫桓赞誉为“第七君子”。
后来在美英两国驻华公使的干预下,慈禧不得不下旨为张荫桓平反。
值得一提的是,咏春拳宗师叶问的妻子——张永成,就是张荫桓的后人。
总理衙门合影(左一张荫桓)邵友濂回国后,继续担任湖南巡抚,但不久便因病开缺。当年12月,邵友濂作为李鸿章的副使前往俄国,参加俄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加冕仪式。年归国后就彻底因病辞官回原籍疗养。年卒于家中。
民国诗人、作家邵洵美就是邵友濂的孙子。而邵洵美的外祖父则是另外一位叱咤晚清和民国的名人——盛宣怀。
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虽然逃过了被骂“卖国贼”的耻辱,却一个因支持变法而被杀,一个愤懑病亡,不得不说是对晚清政局的一个讽刺。
参考文献:《清日战争:-》,《张荫桓日记》,陆奥宗光《蹇蹇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