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他是晚清狂人,计划奇袭长崎,若成功可
TUhjnbcbe - 2024/12/16 19:21:00

他出生在一个国家陷入困境、人民感到困惑的时代。然而,他冒着生命危险作为特使前往西方,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他为的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振兴了四川的学术研究。他是巴蜀第一个发电报的人。。。宋育仁被认为是晚清历史上最有抱负、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但谁都没想到,民众心目中的温和派改革家竟敢假传圣旨,借了7亿元巨款组建舰队,策划突袭日本长崎以拯救中日海战后晚清政府的日渐衰落。

岛国的野心

中日甲午海战前夕,亚洲的控制权掌握在中国、俄罗斯和英国手里。日本这个雄心勃勃的弹丸之国希望在亚洲找到一席之地,并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虽然中国和西方列强之间不断发生小摩擦,但从未发生过重大争端。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推进,清朝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30年的训练,北洋海军终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军事专家指出,当时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是远东第一。战列舰“震远”号和“定远”号各装备毫米口径大炮4门,装甲厚度毫米,是亚洲最凶悍的铁甲舰。

或许这久违的平静让清朝统治者忘记了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屈辱。

他们开始计划停止向北洋水师供应枪支弹药并将军费全部投入到颐和园的修缮。

然而此时的日本正在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年,明治天皇做出了与慈禧相反的决定。他计划从每年的宫廷经费中拨款30万元,并从各级官员的工资中抽取四分之一用于增加军费开支。

据统计,年北洋海军拥有吨级以上的军舰7艘,舰队总吨位超过2.7万吨;日本海军拥有吨级以上的军舰5艘,总吨位吨。然而,五年后北洋海军总吨位一点没变,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变成了7吨,完全超过了北洋海军。

四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年春,37岁的宋玉仁被任命为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

此时的伦敦是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伦敦的交通、工业、商业和社会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与清朝的小农经济形成了强烈对比,它深深地震撼了宋育仁的心。作为一个雄心勃勃、渴望国家繁荣昌盛的传统知识分子,宋育仁渴望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他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深入了解西方世界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努力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清政府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等人前往朝鲜镇压。日本也伺机向朝鲜派兵。

起义平息后,清军要求日军撤退,但日方不予理睬。相反,他们想借此机会扩大争端,吞并朝鲜并对中国发动战争。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击沉了中国“高升”舰。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威海卫。10月24日,超过2万名日军在海军的掩护下登陆。11月22日,日军占领旅顺。在那之后,中国屡战屡败。

清政府急忙下令驻英公使龚照瑗在英国采买军事物资。然而,英国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龚照瑗在英国的活动失败后只得前往德国、巴西、智利碰碰运气。几个月过去了,清政府迫不及待,遂召他回国汇报工作。

按照惯例,当公使离开时,由参赞代行公使权力。

有一天,使馆翻译王丰镐向宋育仁介绍了一位名叫哈格雷夫的英国海军预备役军官。从他口中得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海军大臣曾向龚照瑗提出过一个计划,由怡和集团、哈格勒布、龚兆远三方达成协议,由怡和集团和哈格勒布的代理人出售船只,然后招募军队到中国参战。然而计划提出后却没了下文。无奈之下,哈格雷夫只能过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

一个疯狂的计划

宋育仁没想到还有这种事情就如实向清廷报告,但迟迟收不到朝廷的回复。于是他决定实现这个计划。

哈格雷夫对此事持肯定态度。他曾多次与怡和集团和大使馆举行会谈和接触。最后,由于怡和集团不愿预付资金,该计划最终失败。

虽然计划失败了,但它给了宋育仁很多启发。在他看来日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兵少财少。为了入侵中国,本土精锐尽出,有些地方就只剩下老弱妇孺。

尤其是长崎,它是日本与中国沟通的桥梁,与我国上海相隔仅公里。长崎市是日本锁国时代少数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如果采取围魏救赵之策,突袭日本本土,极有可能挽救失败的战争。

这个计划要顺利实施要解决2个难题:一是舰队从哪来;另一个是如何避开日本的海上封锁。

哈格雷夫提出军舰可以在英国购买;没有人手可以招募合格的外国士兵;突破日本的海上封锁就更容易了,因为舰队根本不需要经过中国海域,可以从菲律宾群岛直接向北航行。宋育仁听完哈格雷夫的计划深以为然。

他对他的惊天动地的计划非常兴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个计划的首要前提是必须绝对保密。

宋育仁决定趁着公使不在的这段时间,尽快促成此事,等舰队组建好再请示。

宋育仁经人介绍,找到了前美国海军上将拉瓦利埃·施嘉福。宋玉仁为了说服施嘉福,谎称自己行此事是奉了皇上密旨。

虽然清朝政府的勇气让施嘉福感到震惊,但他一点也不怀疑密令的真实性,因为他觉得清朝官员们缺乏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宋育仁再大胆,也不敢在这件事上撒谎。他认为,这个庞大而惊人的计划,只能来自高层的指示。

施嘉福没有让宋育仁失望,他介绍前智利海军上将麦克福尔帮助购买船只。在此之前,龚照瑗也曾试图从智利购买船只。但由于智利和阿根廷之间的关系紧张。智利担心军舰的出售会削弱其海军实力,导致海权的丧失就拒绝了他。这一次,宋育仁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委托麦克法尔与智利和阿根廷谈判,向双方购买军舰。随着麦克法尔的各种交易,情况发生了变化。智利和阿根廷愿意联合出售10艘军舰和2艘运输船。这些足以组成一支小型舰队。

随后,在施嘉福的介绍下,宋玉仁会见了英国候补委员安吉拉·瓦特。听了计划后,安吉拉·瓦特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澳大利亚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许多英国商人在澳大利亚做生意,他们组织了一个商会。中日战争在亚洲国家引起恐慌。澳大利亚靠近东南亚,业务往来频繁。商会成员担心会受到战争的影响,主张建立自己的护航舰队来保护商船。

安吉拉告诉宋育仁,他可以利用自己在议会中的影响力来推动这一点。他会以澳大利亚商会的名义组建了一支舰队,在水面上悬挂英国国旗,以避免相关的战争禁令。对宋育仁来说,澳大利亚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可以绕过菲律宾攻击长崎,也可以通过其英国身份避免销售禁令。

宋育仁的下属向他暗示,原北洋水师副都统琅威理就在澳大利亚。他在北洋水师中素有盛名,当船上的弹药准备好后,他可以向北航行直奔长崎。琅威理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宋育仁派人告诉他整个计划后,他欣然同意加入,并表示愿意为清政府做出贡献。

被怡和集团阻挠的贷款问题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施嘉福介绍的康蒂克特银行愿意给宋育仁垫资——10艘战舰和2艘运输船共计万英镑。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在宋育仁的舰队即将起航时,国内形势突然恶化的一发不可收拾。年1月下旬,日军水陆并举攻击威海卫北洋水师基地。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全境;11日,丁汝昌殉国;几天后,威海卫水师基地陷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宋育仁对此还一无所知。

龚照瑗此时突然回到了伦敦,宋育仁知道这件事绝对瞒不住他,只好如实相告。宋雨仁的大胆举动完全超出龚照瑗的想象,在他看来宋的计划简直是胆大包天。身为中国人也许他的心里也是赞同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通告朝廷。

慈禧太后闻讯大怒,当即下旨令宋育仁终止计划马上回国。当时宋育仁还不知道清政府已经准备与日本议和。壮志未酬的宋育仁无奈地登上了回国的轮船。

历史没有如果,没有人能给一个没能实施的计划盖棺定论。也许多年后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他的爱国情怀。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是晚清狂人,计划奇袭长崎,若成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