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没了它,电影也等于没脸了
TUhjnbcbe - 2024/12/17 18:15:00

hello大家好,我是薄荷。大家对下面这张电影海报熟悉吗?

这是拿下了年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寄生虫》的其中一份海报。电影在不同地区或者国家上映时,往往会选择符合当地审美的电影海报进行宣传。

而这个充满了中国笔墨气息的海报,则是《寄生虫》导演奉俊昊用来冲击奥斯卡时所选择的海报。不同于韩版《寄生虫》海报的现代、美版《寄生虫》海报的浓烈,这幅充满中国风格的海报,更值得细品。

跟大家浅浅地说一下这幅海报蕴含的“心机”:

我们先正着看海报,站在山顶上的,是贫穷的一家四口,山脚下的则是富人一家,这里就点名了电影的主题“鸠占鹊巢般的寄生”。但是把海报倒过来看,水中的倒影是富人一家站在山顶,而穷人一家则到了山脚下,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还有,作为海报最吸引人的山,则是电影中的一个小伏笔,最开始在电影中出现,假山被赋予了财运和考运的象征,而后来,这个假山成了杀人工具。

还有山旁边的水蜜桃,正着看枝繁叶茂,倒着看只剩下枯干,说明了这是一场镜花水月。

你看,只是一张海报,就能像我们透传出这么多电影的信息。难怪有人说,电影海报是电影的一张名片,一幅广告,是电影内容高度浓缩的产物。一幅优秀的电影海报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成为电影所表达的某种文化的象征性代表,甚至可以作为观念交流的载体。

由此可见,一张优秀的电影海报对于电影宣传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海报就是电影的“脸”,除了宣传功能,海报本身也应该是具有观赏性的一件艺术品。

电影的商业化趋势,带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海报是其商业化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作为宣传手段,海报需要兼具艺术样式和传播媒体的双重身份。审视国内的影视环境,国内的影视剧海报容易出现雷同、抄袭、明星大头照堆叠的现象,海报过度追求商业化而缺乏艺术感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刘亦菲的《花木兰》海报长这样:

奇怪的滤镜、简单的字体,只是一张没有什么难度的个人照,如果不是天仙的脸撑着,这张海报基本毫无观赏性。

还有这样的海报:

简单的人物堆叠,毫无设计感可言的字体和配色,可能设计专业的实习生都能做得更好。

而对比一下年版的《花木兰》海报:

不需要过多的人物堆叠,甚至连人都不需要出现,一个铠甲,一张红唇就表达出了女扮男装的精髓点,连字体,也是选用了花木兰时代的字体,点出了背景。优秀的电影海报,应该善于捕捉电影最精彩的画面,运用图形语言突出主题,浓缩精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咱们国内优秀的海报设计师,薄荷认为黄海必须拥有姓名。来看几个他的海报设计案例:

这幅拿下了国际大奖的《太阳照常升起》,海报色彩虽然是大红色的基调,但是树上挂起的鞋子,飘荡在空中,弥漫着影片中淡淡的哀怨、泯灭人性的残酷,使电影的主题和血色般的红色基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黄海的设计之巧还有《大鱼海棠》、《我不是药神》、《捉妖记》、《影》、《黄金时代》等多个耳熟能详的电影。

开篇我们提到的《寄生虫》海报也是出自黄海老师之手,除此之外,这边薄荷再给大家浅析一下《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重映时的海报。

左边原版海报,右边黄海设计的海报

对比原版海报,黄海设计更加简洁一些。看见海报的那一刻,薄荷最先浮现的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报正中的月亮,看似是月亮,其实是窗户,那个从小到大透过它来观察外面世界的圆窗。

对于来说,陆地的房子就像是月亮上的城市,是他没有踏足过的存在,就像是海市蜃楼一般。

飞起的帽子是电影中的经典一幕:为了一个女孩,第一次尝试想踏上陆地,可陆地上的是无穷无尽的城市欲望,在他即将踏入陆地的那一刻,他把自己的帽子抛出,最后帽子还是回到了水中。

你看,这不就是海报设计的精髓吗?

还有《入殓师》的海报——竖看生,横看死。

大家有Get到嘛?换个角度,截然不同,这就是入殓师的精髓。

《嘉年华》的海报,黄海用玛丽莲·梦露的裙底造型,站着一个仰望裙底的女孩。大面积的血红讽刺“儿童性侵”这个尖锐话题。

除了深刻版的海报,黄海老师设计起动漫的海报也是画风可爱。比如《龙猫》在中国上映时,看似在田野间奔跑,其实是毛茸茸的龙猫,实在是可爱到爆。

还有薄荷很爱的一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系列海报。

六组海报,六个主题,里面隐藏着六位匠人,他们将自己编织进了自己的作品,以大藏小,以小见大。

还有大型吞口水纪录片《风味人间》的系列海报也是黄海老师设计的,一看就很好吃。

构图的设计感十足,什么主题就搭配什么食物,每一张都是一个流口水的故事。

黄海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非常擅长去繁为简以及擅用中国风元素。

中国风元素作为海报设计的元素,是具有历史优势的。国风是国人所熟悉的传统绘画形式,容易让咱们国内接受,即使走出国门,也有极其强烈的中国元素,十分突出、特别。而且中国风和海报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追求意境美。

除了黄海老师,咱们国内也涌现了后起之秀,比如赵力。

《战狼》、《唐人街探案》、《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恶棍天使》《追凶者也》《三打白骨精》《盗墓笔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宣发海报都是由赵力设计的。

赵力也很擅长使用中国风元素,色彩鲜明,配色对比冲击,很有个人特色。

还有女设计师阮菲菲为《神秘博士》创作的一组中国风海报,引起了外网的疯转和点赞。

还有中国风画师张渔,不知道大家看《知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片头,这个片头就是张渔画的,美到薄荷一点都不想跳过。

张渔的设计受到了敦煌画作的影响,色彩较前面几位更加浓烈大胆,冲击性很强。

她为国漫《大护法》《白蛇缘起》《女儿国》设计的几张海报,我们就能明显看出她独树一帜的风格。

因为篇幅原因,薄荷对海报的介绍就到这里啦。

电影海报长期以来并没有离开人们的视野,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魅力。海报的设计之心应该是让观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取电影的亮点和特点,在视觉上引发观众的共鸣产生记忆点。

优秀的海报,不仅要起到传达电影信息、取得审美的作用,更应该在设计前,掌握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欣赏习惯。海报不仅仅是一种一次性的商业消费,不能让海报成为电影的“次抛脸”,更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的媒介呀~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了它,电影也等于没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