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中日甲午战争开打之前,北洋水师去过一趟日本长崎,期间还与日本人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冲突,史称“长崎事件”,而这个“长崎事件”正是这场战争的前奏曲,也是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话说年夏天,清朝水师提督丁汝昌带着“定远”、“镇远”、“威远”、“济远”四艘铁甲舰到朝鲜的永兴湾巡防,向世界展示清朝强大的海军实力,顺便去一趟海参崴,把与俄国谈判的代表给接回去。
由于这些铁甲舰经过长途航行后需要到港口做涂油维护,总理大臣李鸿章就安排他们到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去检修,然后给日本来一个“亲善访问”,顺便吓一吓日本,当时的北洋水师虽然还没成军,但是已经有了“亚洲第一”的实力与水准。
到了长崎,日方当然隆重款待了丁汝昌等高级军官,水兵们也放了假,纷纷上岸购物、逛街、自由观光,然而他们的军纪是真的不行,一些水兵喝高了就开始“搞事情”,还跟前来制止的警察动了刀子,把一个警察捅成重伤,然后警察们就抓了一名水兵。尽管日方为息事宁人赶快把人给放了,但这个结果却令双方都不满意:水兵们觉得丢人丢大了,得找回场子才行;当地人则认为清朝水兵是祸害,必须让他们滚蛋。针尖一对上麦芒,规模就升级了,先前可能只是对骂,现在直接动手打群架了,准确来说应该叫持械群殴,然后场面就一度失控,堪比最近的香港街头。这场持械群殴造成双方多人伤亡,这就是长崎事件的经过。
事发后,清朝水师的官兵们群情激愤,“定远”等铁甲舰进入战备状态,舰上的巨炮也褪去炮衣,炮口直接瞄准长崎市区。水师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更是主张对日宣战,当时日本海军才刚刚起步,不是铁甲舰的对手,强行开打的话马上就会玩儿完,然后中日两国的近代史也会改写。可主事人丁汝昌却摆摆手说算了,于是这个机会就被这么放走了。
由于长崎事件的影响非常恶劣,中日双方都需要表个态才行。清朝打算和平了结此事,而日方则更不想开打,于是双方就这么默契地达成了共识,统一口径说本次的不幸事故是因为语言不通导致的,是一场误会,双方的带头闹事分子交给本国政府处置,死伤者则由对方赔钱。在长崎事件上,清朝的外交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与之前大为不同,之前都是给英、法、美国割地赔款,这回却成功地让日本赔了不少钱,所以长崎事件算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
长崎事件是和平解决了,但是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在日本国内,民众反华、仇华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深受刺激的日本海军也发狠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沉清朝的铁甲舰,并以此为目标奋发图强,就连小孩们也热衷于玩围攻“定远”、“镇远”的游戏。于是8年之后,日本在黄海海战中终于打败了仇人北洋水师,并导致北洋水师最后的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