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日之间不仅仅是十四年抗日战争
TUhjnbcbe - 2024/12/20 14:57:00

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75年前的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年9月9日上午,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华民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双手递上投降书。自年9月18日至年9月9日,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华民族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一千三百多年来,我们和日本这个不安分的邻居打的第五次战争。下面我来简单讲解一下前四次战争的始末。

白江口之战

公元年,唐高宗显庆五年,此时的朝鲜半岛是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高句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国王与唐朝交好,因此求助于唐朝。据《新唐书》记载:“辛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三军及新罗兵以伐百济,十一月戊戌,苏定方俘百济王以献。”百济国被灭。此时,海对面的倭国,也就是日本国想横插一杠。

公元年,日本第37代天皇齐明女皇在儿子中大兄皇子的谋划之下,铲除权臣苏我氏一族,完成中央集权统治,日本自古以来天皇不掌握实权,全国军政大权都在中大兄皇子手中。唐军主力撤退后,中大兄皇子携在日本国内做人质的百济国王子扶余丰,以阿倍比罗夫为帅,陆续向朝鲜半岛派出5万军队,战船余艘,出兵企图帮助百济复国。镇守百济故地的唐军统帅刘仁轨,兵不满万人,战船多艘。虽然看上去兵力对比悬殊,但实际上当时唐朝开国几十年,军队将领都是能征善战之人,日本国则是刚刚从部族国家完成向中央集权统治的时期。以一个蛮荒小国向有着数千年文明的帝国发动战争,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年,唐高宗龙朔三年,日军与唐军在今天韩国的锦江入海口发生激战,该地古称白江口。日本国自己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溺死者众。”唐军战船虽少但全部是艨艟巨舰,日军战船都是小船,按现在的话讲,就是拿巡洋舰打快艇。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日军惨败,战船被焚毁多艘,士兵跳船溺死上万人,唐军战船零损失。《新唐书》中得意洋洋的记载:“烟焰张天,海水皆赤,贼船被焚余。”

经此一战,日本明白了什么叫强大,于是在年间拼命地往唐朝派遣唐使,学习中原王朝先进的文明,此后多年日本再也不敢染指朝鲜半岛。公元年,唐军攻灭高句丽,日本天皇派使臣出使唐朝,祝贺唐军胜利。对于日本来说,只有你彻底的打服他,他才会虚心向你学习,才会心甘情愿的俯首帖耳。

白江口之战

战后唐朝朝鲜半岛疆域

元日战争

公元年,元朝至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命秘书监赵良弼出使日本,意图使日本成为大元帝国藩属,称臣纳贡,遭到日本国拒绝。《日本国志》记载:“世祖怒,用兵之意遂决,元遣凤州经略使忻都,总管洪茶邱等发舟师攻日本。”公元年,至元十一年,元朝在朝鲜半岛设置征东行省,命高丽人打造战船,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人、水手人.共计3.23万人,出征日本。

当时日本只在国内跟自己人打内战,从来没有被别人入侵过,军队毫无战法可言,跟打群架没什么区别,都是靠士兵和武将的个人勇猛。日军当时打仗的方法是,两军对圆,一方先向对方阵营射出一支响箭,意思是我向你发出挑战,对方回敬一支响箭,意思是我接受挑战,然后双方各出一员官位相当的武将,双方互通姓名然后开打,这种极其缺心眼的打法就导致被元朝人结结实实的上了堂战争艺术课。

公元年,元军战船抵达博多岸边,日军还是老套路先放一支响箭,结果距离太远响箭落进水里,船上元军哄堂大笑,二话不说就用抛石机扔出一颗震天雷,对面日军出马的武将还没等报完姓名就被炸了个粉身碎骨,捎带着身边士兵死伤一大片。《日本国志》记载:“是役也,炮弹如球,声如霹雳,土人不知为何物。”随后元军骑兵登陆,军队成行成列,向目瞪口呆的日军发动集团冲锋,并射出箭雨,也就是一瞬间,日军被射成了刺猬。

元军在一天之内便击败日军,但随后发现登陆的地方不适合扎营,于是全军撤回船上。当天夜里天降飓风,元军战船大都沉没。《日本国志》记载:“夜西北风大作,明日益甚,风涛簸掀击舰,自相撞碎溺死无数,收回残卒十无二三。”日本人称吹垮元军的风为神风,这也就是二战后期神风特工队名称的由来。

公元年,元至元十八年,元朝第二次出兵进攻日本,过程和第一次一模一样,元军先是打败了日军,然后撤回船上,晚上又被狂风吹垮死伤无数。元世祖于年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日本方面,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国内矛盾加剧,日本皇室与第一代幕府镰仓幕府之间的冲突不断,导致日本国进入南北分裂时期。

元朝两次进攻日本路线

元日海战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

这场战争中、朝、日三国史书记载的名称不太一样,中国史书称其为万历朝鲜之役、万历援朝战争,朝鲜史书称壬辰倭乱,日本史书称文禄庆长之役,这三种叫法指的是同一场战争。

公元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统一全国,虽然表面上日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实际上全国各地并不心甘情愿的臣服丰臣秀吉,尤其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关东武士集团为甚。丰臣秀吉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同时早已对地大物博的明王朝垂涎三尺,制定了欲征服世界先征服明朝,欲征服明朝先征服朝鲜的国策。

公元年4月丰臣秀吉下达动员令,在全日本范围内调集兵员,共出动陆军15万8千人,水军人向朝鲜发动进攻。朝鲜当时是以李昖为国王的李氏王朝,虽然朝鲜本土作战,能动员的兵力也很多,但是朝军战斗力实在不敢恭维。年5月,仅仅一个月时间,朝军一触即溃,两京—开城、平壤,以及全国八道国土全部沦陷,国王带领大臣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苦守,海面上朝鲜水军同样大败,只有时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的李舜臣所部仍在抵抗。眼看即将亡国,李昖派丞相柳成龙向明朝求援。接到朝鲜的求援后,明朝万历皇帝倒也爽快,立马派出了第一支援军。

年7月,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人入朝作战,估计明军把日军当成来朝鲜旅游的,两千多人就敢跟15万日军打,结果当然是全军覆没,祖承训逃回辽东。首战失利,明军才开始准备起来,兵部尚书石星调兵部侍郎宋应昌为辽东经略,李如松为蓟辽提督,率兵人增援朝鲜,明军入朝后一路前行,直抵平壤城下。日军战前收集的情报显示,明军火器装备的是火铳,威力精度射程都不如日军装备的火枪,因此平壤守军并不把明军放在眼里。没想到虽然火枪不如日军,但明军有大炮。

年8月,明军猛攻平壤,数百门佛郎机炮、虎蹲炮轰击之下,平壤城墙崩塌。据朝鲜史料记载:“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平壤战役明军以人的代价歼灭日军0多人,日军经此一败全线撤退,明军收复平壤、开城,兵峰直指汉城。但在碧蹄馆一战,李如松轻敌冒进,致使0多明军骑兵被4万日军包围,幸亏明军骑兵战力强悍,0骑兵冲破日军包围。自此第一次援朝战争结束,两军主力撤回,开始和谈。

公元年,在两国和谈使臣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两人的欺上瞒下之下,和谈破裂,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爆发,日军第二次总兵力陆军14万,水军7人。明军蓟辽提督李如松在平定国内叛乱时中伏身死,兵部尚书石星受到和谈失败牵连罢官,因此以新任兵部尚书邢阶为辽东经略,辽东总兵麻贵为备倭总兵,率兵7万增援朝鲜,另派水师总兵陈璘、副总兵邓子龙带明军水师出战。陆上经过稷山大捷,两次蔚山之战,泗川之战,双方互有胜负。

年8月丰臣秀吉在忧郁之中病死,日军无心恋战急于回国,水师总兵陈璘率明、朝水师联军在露梁海大败日军,邓子龙、李舜臣殉国。第二次援朝战争结束。

两次抗日援朝均以明、朝两国获胜结束,明朝自始至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平定国内宁夏、播州之中,因此兵力始终远低于日军,明朝通过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企图称霸的野心,也使得日本国内丰臣家没落,德川家崛起,建立江户幕府。

万历抗倭援朝路线图

万历朝鲜战争

甲午战争

年,日本国内推翻最后一个幕府江户幕府的通知之后,在明治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的带领之下,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在《济物浦条约》中取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袁世凯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政变。但日本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济物浦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以保护公使馆为由出兵朝鲜的权利,《天津会议专条》使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这两个条约为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甲午战争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人。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丙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大院君李昰应也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黄海海战发生于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返航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余人。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

第二阶段从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经过平壤战败后,清军毫无斗志,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由于李鸿章一心要保旅顺港,清军便没有在此处设防。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年11月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次日,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第三阶段分为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保卫战,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的最后一战。由于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加上李鸿章及北洋水师战略决策失误,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克数城。清廷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四川提督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由于指挥不力,皆被日军击退。2月28日日军趁胜追击,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政府强迫清廷签署《马关条约》,赔偿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清军退出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开放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甲午战争形势图

甲午战争

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同日本经历了前后五次战争,尤其以抗日战争最为惨烈。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国人民受压迫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身不断强大,才不会招致外敌侵略,才能在战争爆发之时做出强有力的回击,让所有敢于侵略我们的人付出最为惨痛的代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日之间不仅仅是十四年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