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探究晚清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历程经验教训及
TUhjnbcbe - 2024/12/31 8:20:00

青楼大茶壶

导读:晚清时代,清政府频繁对内、对外作战,原有的陆海军体系日益暴露出腐朽、不适合近代战争的一面。因此强烈寻求进行军事改革,希望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挽救自身统治。事实上,清政府的陆军改革是失败的:不仅没有统一军制,仍简单地采用“帅——将——兵”三级体制,而且精锐部队常常掌握在地方大员(如曾国藩、袁世凯)手中,反而进一步阻碍了陆军战斗力的发挥;相较之下,海军相对建立了完备的体制,也一度拥有一定实力,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未能发挥“御敌于国门外”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希望对晚清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和失败过程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经验教训。

一、晚清海军的近代化改造过程

相对于大部分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具有远比沿海地区广阔的内陆,且有北方游牧民族这一长期的陆上外敌,因此更重视陆战和陆军建设,海军则往往被忽视。中国的海军的主战场往往是长江而非沿海地区,仅在需要时才参与沿海战斗。即使是海防最紧急的倭寇时代,战斗也往往在陆上进行。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海军很难取得大规模进步。仅以风云激荡的16世纪而言,邻近的日本发明过铁甲船,而文化先进、地域远为广大的中国却未曾在海军建设上取得进步。

威海:“定远”舰景(复刻版)

清代承袭明制,在沿海地区设置“卫”作为海防重镇,协同战船进行海陆联合作战。

值得了解的是威海市内的由来,威海卫-威海卫市-威海市

“威海卫”的前世今生: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威海市  。

刚上市的红衣大炮:口径大,角度多,精

但是这套战法完全不适应近代海防的需要,更无海战能力。至鸦片战争前夕,最大的战船也不过长30余米,载火炮30门,最先进的的也不过是明末红衣(夷)大炮;海军士兵战斗力低下,腐败现象突出。两次鸦片战争时,近代铁甲舰海战还未成型(第一艘铁甲舰年出现),清军海军和海防体系就已在对外战争中陷入崩溃。

《海国图志》正集原本:福州林则徐博物

对此,清政府及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决心对海军进行改革。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设立造船厂、培育海军人才、建立生产体系等措施均被洋务运动采纳。年,咸丰帝考虑过购置火轮船镇压太平天国,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作罢。

江南制造总局造炮车间

洋务运动时期,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年,李鸿章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除制造武器装备外还制造轮船,19世纪70年代则因李鸿章深信“造船不如买船”而中止生产。

福州船政局生产的中国第一艘木质巡洋舰“扬武”号(模型)

福州船政局年生产下水的中国第一艘铁肋巡洋舰“开济”号模型

年左宗棠成立的福州船政局则专事船舶建造,沈葆桢任首任船政大臣。最初生产木制战船。,后改为铁胁木壳战船。海军人才的教育方面,则有福州船政学堂和后来的天津船政学堂专事培养海军,制造、军官培育等皆有专门学科,培养了刘步蟾等早期海军人才。

至19世纪70年代,近代海军已成规模,于是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等三支水师部队,并形成了南洋(包括南洋和福建水师)、北洋两大海防及海军体系。随着铁甲舰的出现,清政府逐渐采用订购外国船只的方法获取战舰。及年,后来北洋水师的两大主力“定远”及“镇远”即相继购于德国,其战斗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年,日本借吞并琉球之余威侵攻台湾,清军水师及时部署防御,海军实力不足的日军被迫退兵。

虽然近代海军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但在封建体制这一“达摩克里斯之剑”下,依然步履维艰,问题重重。海军经费不足、仅重船舰忽视纪律培养和人才建设、传统士大夫反对等问题自不必说,我主要列举一些其他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

从船舰获取情况来说,由于洋务运动的另两位代表曾国藩、左宗棠去世较早,李鸿章主导了洋务运动海军建设。上文已说明他深信“造船不如买船”,在中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确实便于添置新型战舰,但则严重阻碍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

烟台长岛:黄渤海分界线,蓝色黄海和黄色渤海泾渭分明,形成一道清晰的S型界线

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清王朝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例如,南方有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南洋海防则重点在江浙闽三省,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广东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北方北洋水师实力强大,但过于强调京津安全,将大量实力投入渤海防线,忽视了日本侵台后已经成为中国假想敌的现实。这使得海防体系建设无法作用于重点,最终反而处处受制。

图:沈葆桢

从海军关系来看,缺乏一个“海军司令”式统领各路海军的人物,使得南洋和北洋两大海军体系不仅不能协同作战,反而互相倾轧,海军经费不足的现状更加剧了这一点。海军军费一年不过万两白银,约占清政府年收入2%。沈葆桢最初希望购置铁甲舰,但因为他偏向南洋系,北洋系的李鸿章便极力冷嘲热讽,自己却购置新式战舰强化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更拒绝任用江南水师学堂培养的学生。这一倾向可能与湘军、淮军等晚清陆军沿袭的“私兵习气”有关,并没有把海军视为国家层面的作战力量。这样最终导致两路海军调配不一,中法、中日两战均未能协同作战。

综上所述,清政府虽然在纸面上拥有所谓强大的“近代海军”,但实际上危机四伏。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这些近代海军并没有发挥出和“纸面实力”相称的实战能力。

二、晚清海军在对外战争中的最终崩溃及再造

洋务运动成型的中国南洋和北洋两股近代海军,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两大考验,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福州市:闽江入海段被称为马江,中法马江海战即发生在此处

年,中法马江海战爆发,主战场闽江上清军11艘军舰对抗法国6艘军舰,算上援军等两方吨位相差无几。但此战清政府战和不定,法军在闽江江内停泊40余日,军机处竟传旨:“法人如有蠢动,即行攻击!”白白错失良机。法军先向各国领事通知宣战,再给清军战书,清军又误解战术内容,再度错过了布阵时间。法军利用清海军退潮时转向进攻不变的时机首先开火,并为每艘战舰制定了进攻计划,清军的战法则是“强攻”和“猛冲”试图同归于尽。最终清军损失9艘战舰,法军几乎无伤亡。事实上,当时南洋系海军几乎一溃千里,清政府绝非“不败而败”,而是以陆军的胜利掩盖了海军的惨败,最终形成议和的局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究晚清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历程经验教训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