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两朝帝师翁同龢为报私仇竟弃国家大义于
TUhjnbcbe - 2025/2/17 8:49:00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便宜 https://m.39.net/disease/a_o2v5qft.html

中日甲午开战之前,由于在朝鲜,牙山一战失利,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上书光绪陈述理由曰:“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后,我军未购一船。”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当时清政府拨给北洋水师的军费预算是每年五百万两,可光绪十四年后却未购一船,未添一炮。《中国海军大事记》光绪十七年(年)载:“四月,户部决定:南北两洋购买洋枪、炮弹、机器事,暂停两年,所有银子解部充饷。”

甲午战争形势图

从年到年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增一艘舰艇,炮弹也是奇缺。定远舰上的巨炮炮弹只有一枚,镇远舰也只有两枚,其他小口径的炮弹也没多少。当时正向外国订购一艘快船,因资金问题而被迫中辍,结果此船被日本人购去,这就是日本战舰“吉野”号。

李鸿章

那应该拨发的银子到哪里去了?原来卡在了主管户部的翁同龢手中。翁同龢为何要给李鸿章小鞋穿?原因是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晚期为安徽巡抚,定远被围时弃城逃跑,犯了失守封疆之罪。曾国藩令其戴罪立功,居然又因为失职而激起内部兵变互相残杀,导致寿州失守,罪无可赦,曾国藩只好上奏劾疏,捉刀之人正是李鸿章。劾疏措辞严峻,罪责又赫然难逃,翁父虽是同治皇帝的师傅,太后也无法进行宽免,翁同书被判了“斩监候”,翁父情急之下,气绝身亡。皇帝太后以“眷念师谊”为借口,将翁同书从轻发落,充军新疆了事。父死兄徙,全拜李鸿章所赐,翁同龢因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后来主管户部,负责军费的划拨。这恰恰攥到了李鸿章的七寸上。

翁同龢

在此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以“帝师”翁同龢为代表的清流派坚决主张和日本开战。在他的影响下,年轻的光绪帝也渐渐被这些清流们的主张所左右,逐步走上了主战的道路。

甲午海战

翁同龢主战,其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呢?王伯恭(曾任袁世凯的总统顾问)所著的《蜷庐随笔》一书中记载了这段亲历,“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我想翁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但翁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在“爱国口号”下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整治对手,真的是人心难测啊!

甲午海战

在当时的中国,除了北洋水师之外,还有两江总督节制下的南洋水师、福建船政大臣节制下的马尾船政水师和两广总督节制下的广东水师等海上力量。其中以南洋水师实力最强,拥有“开济”级、“南琛”级等五艘装备8英寸主炮的吨级巡洋舰,颇具实力。早在黄海海战之前,光绪就谕令南洋水师北上驰援,但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出于保存实力等原因,以各种理由托辞推诿,最终使得南洋水师未能参战。甲午海战,虽然名义上是大清国和日本开战,实际上却变成了“以一人敌一国。”(梁启超评价)战争的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以割地赔款,签订《马关条约》了事。

李鸿章去谈判

像这样弃国家大义于不顾的所谓“清流”,也没有什么好结果。后来因获罪慈禧老佛爷,于年6月16日,被免去一切职务,逐回原籍。上谕中的口气毫无情面:“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史载,翁死后,庆王为他申请抚恤,光绪大怒,历数翁许多误国之罪,首要一条罪状就是甲午的战败。慈禧听后不吱声,庆王不敢再言,就这样,翁同龢成了大清国唯一一个没有在死后得到皇家抚恤的大清重臣。

签订《马关条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朝帝师翁同龢为报私仇竟弃国家大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