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黄海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曾倾巢而出来到威海卫寻求与北洋舰队主力进行决战。
8月10日深夜2时35分,6艘日本鱼雷艇航行到扼守在威海湾东口海中的日岛附近时,被北洋海军的巡逻小艇发现,港内警报大作火箭冲天,各炮台和战舰纷纷鸣响大炮,开火射击,北洋海军的枕戈待旦由此可见一斑。在中国海陆的炮火声中,日本鱼雷艇队认为已经失去偷袭的条件,担心遭到损失,返航退往隔音岛锚地。
继鱼雷艇队之后出发的联合舰队大队军舰二十余艘于10日清晨到达,日本舰队与威海海岸炮台距离-米左右时开始交火。由于发现威海港内没有北洋海军主力踪影,只看到“超勇”和3艘蚊子船,炮战至上午9时30分左右,日本舰队撤退。炮战中由于双方距离过远,均未有大的损失。
日本海军竟然出现在威海湾外的敌情,在清政府高层中枢引起一片哗然,清流党自然而然将此事归结为丁汝昌胆小,断定海军前一日的出巡是为了躲避日本舰队。试想,如果北洋海军的情报网络这么发达,那么联合舰队早就在来的路上触雷沉没了。有关日舰在旅顺、山海关,甚至大沽口出没的谣言也随之四起,一时间整个北洋沿海草木皆兵,清廷为之震动,严令水师立刻返回,拱卫京畿门户。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汝昌所带兵舰现在何处?著李鸿章严伤令速赴山海关一带,遇贼截击。”8月12日,正在海洋岛一带巡弋的北洋舰队主力接到了谕令,于13日清早6时回到威海。经过紧张的补给工作,10舰2艇14日再次起航,在丁汝昌统率下开始丰岛海战以来的第四次出巡。北洋舰队这次出巡的范围收缩到了渤海湾之内,目的变成肃清谣言中出没在各处港口的日本军舰,朝鲜沿海的制海权全部拱手相让。此后一直到22日才由旅顺返回威海,在旅顺基地维护修理完毕的“济远”、“威远”、“康济”、“镇边”等舰艇也随之返回。
北洋舰队主力回到威海的第二天,清廷一改以往通过李鸿章指挥丁汝昌的办法,直接电谕丁汝昌:“……威海、大连湾、烟台、旅顺等处,为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数处来往梭巡,严行扼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入,倘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对海军完全外行的清廷直接向海军下达了不得越出旅顺、威海一线的战略命令,比李鸿章采取的守势战略更为极端,一纸电文正式将北洋海军锁死在了渤海湾内。
由此可以看出,左右清廷政令的清流主战派对于李鸿章的守势战略并无任何认识,而且也根本没有必要认识,其攻击的焦点完全在于替换海军提督而已。李鸿章飞扬跋扈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抓住了机会,捏住蛤蟆就要攥出屎来。此后,清流党对丁汝昌的攻击并未告一段落,反而愈演愈烈,至8月25日达到高潮。当天3名御史侍郎集中火力同时上折弹効丁汝昌,称丁汝昌“退缩不前,巧滑推宕”;“我军之所以怯,非水师尽无用也,提督不得其人”;“水陆各军莫不同声痛恨丁汝昌之畏葸无能”;“始终以刘公岛为藏身之所,迫倭船扰威海、旅顺等处,犹复销声匿迹,不敢与较”。”同日,军机大臣翁同在廷议讨论上述三份奏折时也激烈辩论,坚持将丁汝昌革职。“易、高两折参丁汝昌,余与李公(李鸿藻)抗论,谓不治此人罪,公论未孚。26日,光绪帝明发上谕革去丁汝昌海军提督的职务,清流党对于李鸿章准系的政治攻势获得初步成功。
李鸿章被逼至墙角的李鸿章于29日上奏朝廷辩论,长篇痛陈水师的苦衷,指出装备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闻述自己的战略思想。“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ー挫失,即赶紧设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李鸿章充满感情的文字影响,还是出于平衡朝廷中各派势力考虑,在决定丁汝昌去留的最后一刻,已经在颐和园宣称不问政事的慈禧太后竟出面过问了此事。9月1日清政府收回前命,下令丁汝昌暂免处分。
在中国为着派系争斗,政令不清,外行干涉内行,将前敌的海军提督逼在夹缝之中、将海军困锁在内海之时。日本联合舰队则在忙着护送运兵船向朝鲜运兵,自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以来,一直至9月12日,联合舰队先后护送日本陆军数万人到达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