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和期间,李鸿章遭到日本「爱国青年」刺杀,面部中弹
01残阳如血
#时间:年9月17日#
据说,邓世昌将军落水后,其他官兵曾组织救援,但均被抱定必死决心的邓将军拒绝。他的爱犬跳入海中,咬住邓将军的手臂施救,被邓将军几次甩开。爱犬丝毫不退缩,最终,邓世昌不得已抱住爱犬一同沉入了海底。
△陆毅在《甲午大海战》中饰演邓世昌致远号和超勇号的沉没,对北洋水师的士气打击不小。但战场的局势总是瞬息万变,很快,北洋水师也取得了重大战果。
15点30分,镇远舰上的毫米主炮,连续两次命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其中一颗炮弹是开花弹。
△镇远舰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松岛号上的毫米大炮震飞,正好砸落在甲板上的炮弹堆中。下濑火药过于敏感的缺陷此时暴露,炮弹遭受撞击后立刻引爆。连环爆炸的冲击力在船体上撕开了数个巨大的破洞,舰体失去平衡,海水灌入,士兵伤亡惨重。
眼看大火就要烧到弹药库,松岛号命悬一线。一旦日本舰队旗舰沉没,战场局面势必发生转折。面对甲板下熊熊的烈火和瓦斯毒气。松岛号的防火队始终没有勇气冲入火海抢救。
就在此时,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日本一方。据后来的日本海战史记载,当时海上刮起大风,从破损的舷侧吹进一些新鲜空气,使毒气变得稀薄,防火队才得以冲入灭火。
30分钟后,松岛舰的大火被扑灭,但同时也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就在这个可以扩大战果的时机,中方竟然出现了逃兵。自开战起就龟缩在后方的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竟挂出「我舰重伤」的信号旗,转舵逃跑。
△方伯谦,谁说浓眉大眼的就不能叛变革命?!
济远号僚舰广甲号也一同逃离战场。北洋水师左翼顿时只剩下孤零零的经远号。而其他战舰也因为受伤而相继离开战场,到浅水区自救。战场形势急剧恶化。
在最后的战斗中,只有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独自面对日本5艘军舰的围攻。
日方的炮弹依然密集地炸向中方舰船,而中方的炮弹即将用尽,主炮也有不同程度的战损。但就是在这种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两艘铁甲舰顶住了猛烈的炮火和火灾,始终屹立不沉。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另一旁,孤掌难鸣的经远号在日方第一游击舰队4艘舰船的合击下沉没。此时,时间已接近18点,日军总指挥担心夜战会给部队造成混乱,也担心中方鱼雷艇的偷袭,所以挂出「停止战斗」的信号旗,带领日本舰队驶离了战场。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海战带着鲜红的血色落幕。
△残阳如血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日本天皇听闻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后,满含热泪地对内阁大臣们说:朕饿了!
为了打败中国,天皇以身作则节约开支,每天只吃一顿饭,以支持海军的发展。所有内阁大臣闻言,均悲喜交加地看着天皇从袖子里拿出一个饭团来,大口吞咽。在场的人,无不深受感动。
▲日本天皇节衣缩食支持海军建设,这是国家层面的风险投资
△日本天皇听闻中国北洋水师战败的消息顿感欣慰
我最近看到一则材料说,甲午之战并不是天皇本人的意愿,而是日本军界的擅自主张。日本天皇甚至还说,战争已经不在他的控制范围内了。
对于这种说法,我倒是也不意外。就像后来爆发的「九一八事变」也不是日本政府和天皇的授意,甚至不是日本陆军部的主意,只是关东军几个激进的青年军官搞出来的冲突事件,但最终开启了中国「十五年抗战」。(这是后话了,我们以后再讲。)
所以,这是天皇推卸责任的说辞,还是日本军界的擅自行动,我还需要查阅更多的史料去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尽管在战前北洋水师在战力方面已处于劣势,他们要面对炮弹数量不足,威力逊色,瞄准仪落后等问题,但北洋水师的火炮发射速率却明显高于日本舰队的同型号火炮,这是北洋水师官兵战斗素质高于日本海军的明证。
而且,像邓世昌、林永生、陈京莹等水师官兵更是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可歌可泣。
▲陈京莹写下绝笔家书,慷慨殉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内的警示展墙02水师末路
#时间:年2月11日#
对于很多国人来说,甲午之败好像仅败在海战。黄海之战结束后,战争也就随之结束了。其实,在这场海战之后,还有一系列的战事。
海战的侥幸胜利,大大刺激了日本的野心。而北洋水师的舰船,沉的沉,伤的伤,已无力争夺制海权。所以,之后的战场主要是双方陆军的较量。
虽然,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失利,但开战之前双方勉强还算势均力敌,可以一战。而陆战方面,在完成现代化改造的日本陆军面前,依然是老式编制的清军除了个别将官作战英勇外,其余主力基本是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
△甲午战争形势图年10月24日,日军渡过鸭绿江,侵入中国领土。而鸭绿江边的中国守军不战而逃。日军兵不血刃,连下两城。
同日,第二军在联合舰队掩护下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随即杀向金州。中国守军不堪一击,日军迅速攻陷金州。很快,大连湾也被攻占。在之后的几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此实施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接连取胜的日军决定登陆威海,彻底消灭北洋舰队。
△清朝陆军军官年1月20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迅速攻占威海南部所有炮台。紧接着,占据了威海卫。当晚,北部炮台守军溃散,只留下北洋舰队困守孤岛。
而在此前,主力舰镇远号驶入威海港时触礁搁浅,已经失去航行能力。镇远舰管带林泰曾深感自责,忧愤自杀。
2月5日晚,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港,定远号中弹受伤搁浅。北洋水师的两大支柱先后崩塌。其余的舰船也在偷袭和战斗中被击沉。至此,北洋水师已是山穷水尽。
△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日军的进攻下溃散
被包围的北洋水师一直等待着陆军的救援,但援军迟迟不到。在此情况下,提督丁汝昌只好下令将受伤搁浅的定远、镇远两舰炸毁,以免落入日本手中。
就在定远号炸毁后,管带刘步蟾当晚吞鸦片自尽,威海港人心涣散。2月11日晚,万念俱灰的丁汝昌自杀,护军张文宣和镇远号继任管带杨用霖也先后自杀殉国。
清朝好不容易培养的一代海军英才至此损失殆尽。
▲丁汝昌塑像第二天,道台牛昶等人借丁汝昌之名向日方递交降书。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被誉为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之战,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可以说是举国胜利;而作为失败一方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李鸿章一人的惨败。在甲午之战中,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敌一国」。前有朝廷猜忌,后有同僚掣肘,举步维艰。
▲甲午之时,李鸿章所代表的洋务派被保守派掣肘拆台;若干年后,洋务派又成了戊戌变法中的保守派。不免让人感叹历史的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但无论如何,北洋水师曾经的威名和耻辱都已在这滚滚浪花的裹挟下,湮没在历史的过往中了。
△浪花淘尽英雄03东夷为师
#时间:年4月17日#
甲午战败后,清廷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作为全权代表赴日本议和。虽然日本为了打这场战争,国家经济也已经接近崩溃,但中国毕竟是战败国,所以所谓的和谈只能是「城下之盟」。
▲议和谈判现场重现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
按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偿白银2亿两。同时,中国增开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有关《马关条约》的一些细节,我想再补充几点:
关键词:爱国贼
李鸿章在日本议和期间,遭到日方一「爱国青年」的刺杀,面部中弹受伤。
事发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等非常紧张。他们害怕李鸿章因此回国,使和约不能达成。再打下去,日本的经济不仅不能支撑,而且将过早地深陷与中国的鏖战中而无法自拔。
此外,对外交人员的杀害触犯了国际外交大忌。这让奉行「脱亚入欧」政策的日本陷入外交的被动。加之日军在中国杀戮无辜平民的野蛮行径,使得日本不被西方列强所接受。
站在日本的角度,那个刺杀李鸿章的青年既是「爱国者」,也是「爱国贼」。天底下有多少事都是打着「爱国」的旗号,干着下作的勾当。
△现代版爱国贼。殴打自己同胞,损坏私人财产,只为满足自己所谓的「爱国」意淫,说到底不过是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以强欺弱。这种人是典型的「御辱无方,扰民有术」,连等闲看客都不如
关键词:干涉还辽
清朝将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消息,让其他列强既兴奋又嫉妒。兴奋的是看到了日本通过军事冒险获得了这么大的利益,纷纷幻想着进一步攫取在华利益;嫉妒的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和东南沿海的利益将由此扩大。
其中,最不满的是俄国、德意志和法兰西。几天后,三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方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为此,日方深感屈辱,并向清政府再次索要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而且,俄国的干涉为十年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干涉还辽漫画关键词:没有立场的中国人
▲穿英国雇佣军军服的中国雇佣兵在刘公岛的博物馆里,我意外地看到了这张照片。
这是英国租借威海卫(年中英签订《租威海卫专条》)期间,为中国雇佣兵拍摄的集体照。照片中的军服是英式模样,但当兵的人,就是中国普通百姓。在他们看来,雇佣兵只是一份工作,他们没有「卖国」的概念。
彼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尚未普遍觉醒。所以,在近代的很多有洋人参与的战斗中,都能看到如下的情景:
一面,洋人部队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有时是官军,有时是太平天国这样的民众组织);另一面,普通的老百姓成群结队,呼朋唤友,占据有利地形,拿着瓜子、茶水,原地就坐观战叫好。
当然,还有触动鲁迅先生的那部纪录片。日俄战争期间,日军处死为俄国充当间谍的中国人,在一旁还有大量中国人围观看热闹。鲁迅先生受此刺激,弃医从文,立志以笔为手术刀改造国人的思想。
△「围观」是中国人的娱乐本能民众的麻木,除了思想方面的蒙昧,还跟当时的国体有很大关系。
帝制时代,国家是一家一姓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是王土,那就与老百姓没什么关系。所以,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不觉得屈辱。反正又不是自家的产业。
哭,也该皇上哭。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首先点燃了读书人的反抗情绪。
康有为借入京赶考的机会,联合各省举子多人联名请愿,向清廷提出了「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四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在上书的建议中,康有为共列陈了富国六法(钞法、筑路、制器、矿务、铸银、邮政)和养民四法(务农、劝工、惠商、恤穷)。这些建议基本都是兴办实业与解决民生方面的举措,是草根改良派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走向共和》设计了一幕孙中山拜谒康有为的桥段,剧中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这份「公车上书」并没有被送达御前,保守派官僚拒绝代为转呈。后来,康有为科举中了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一职,他才有机会以官员的身份向皇帝写奏折。
康有为的改良主张十分切合光绪皇帝的政治理想。光绪帝一心想恢复祖先的荣耀,重振国家。在获取皇帝的信任后,康有为等人开始在幕后组织「戊戌变法」。
日本在甲午之战中战胜中国,给了中国精英阶层巨大的心理震撼。在此前的一千多年里,中国一直以日本的老师自居,而没想到现在师生易位,学生给老师上了一堂生动的「变法强国课」。
在当时的中国精英阶层中,并没有掀起一股仇日反日的浪潮,这种对抗的民族情绪要到日本逼迫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才爆发。更多的知识分子阶层对日本是很敬佩的。所以,甲午之后,中国刮起了一股西学东鉴的热潮。
△《二十一条》中日签字代表合影日本以距离近、学期短、学费少等优势,成为中国留学生的首选目的地。日后在中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周恩来、鲁迅、蒋介石、李大钊、陈独秀、汪精卫、郭沫若、王国维、廖仲恺等人都曾赴日本留学。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大量的留学生把在日本学到的,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带回国内,两国的民间交往也空前繁荣。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出现了日本对中国的「文化反哺」现象。
「文化反哺」最重要的体现是大量的日本汉语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体系和人文学科体系。比如我们熟悉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商业、条件、企业、劳动等词,都源自日本汉语。如果抛弃这些词汇,我们今天想沟通,都很难张嘴。
另一边,因甲午之战而获得大量赔款的日本,没有兴建大型的宫室。他们把赔款主要用于教育和兴办实业,使国力和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
而清朝的慈禧太后,要不是后来维新派闹得不像话,怂恿袁世凯发动兵变,其实是打算着彻底退休,在颐和园里颐养天年的。挪用水师经费建起来的颐和园,留到今天也只能为旅游业做点贡献了。
△康有为在御前奏对时不揣冒昧地进言,要杀几个朝廷重臣来推动变法,引起保守派的强烈不满
甲午之战已经过去年了,现在回过头重新思考战争的过程足可见局部对于全局的作用之大。甲午海战之败,不仅是单纯的战术之败,而是其背后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近代史上与日本的第一次国运对决,败局其实早已注定。如果仍将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技战术的失误和官兵素质的不足,其实还是逃避面对中国已全面落后的事实。
只有直面当时中国的衰败和没落,并引以为戒,才能让我们在今天重新迎来国运的振兴。知耻而后勇,这一点,我们不该做的比古人还差。
▲写这句话的人是明白人,只可惜现在的时局偏不让你回顾某些特定时期的历史
当写完这个小系列时,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巧合:
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成军;
年0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
年0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
年06月17日,我登上刘公岛。
在历史面前,我只是个无关痛痒的看客。但对于热爱海军并有志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我来说,同为「17日」的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
当见时,自相见
01:定远舰
▲复原后的定远舰这是停靠在威海码头的定远舰复原船体。当年沉入海底的定远舰经打捞、复原后,已作为供游客参观的舰船,停泊在威海码头。
看到这艘巨大的钢铁战舰,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水师将士浴血奋战的呐喊声。
△大清黄龙旗02:舰
▲刘公岛军港▲放大,再放大00:26我乘坐环岛的游轮时,意外遇见了停靠在刘公岛码头的中国人民海军号导弹护卫舰。
当时,我与军舰的距离也就二、三十米,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现役海军军舰。心情着实激动了一把。
▲刘公岛外围岛礁刘公岛依然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只是转眼已过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