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输得冤吗
TUhjnbcbe - 2025/2/24 1:16:00
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ww.yunweituan.com/

首先我们把目光投向发生于甲午海战44年前的八里桥之战,这一战实际上与甲午海战属于同一个性质和类型。尽管晚晴时鸟枪换成了大炮,铁甲替代了艨艟,对手换成了日本,但消除和模糊不了东方古代军事形态与西方近代军事形态之间“质”的差别。

八里桥之战发生于年9月,双方决战之兵力清廷为3万人,马队近1万,英法联军总兵力五六千人的样子。9月21日早晨,双方的遭遇战打响,清军总指挥僧格林沁命部队隐蔽,马队向法军宽大正面实施全线集团冲击,冒着炮火作敌前横向迂回,企图分割、包抄敌军。

法军据壕而战,用当时最先进的阿姆斯特朗炮、拿破仑炮与步枪组成密集的交叉火力,在整整3个小时的时间里,以刀矛弓箭为主战装备的蒙古骑兵(有少量火绳枪和性能低劣的火炮),以极具冲击力的集团队形,前赴后继地呼啸冲锋,一波接着一波地蜂拥而至蒙古骑兵被大批射杀在阵地前面,期间,具有强烈牺牲精神额的蒙古骑兵也曾一度冲至法军指挥部不到50米的地方。

短短几个小时内,蒙古骑兵死伤过万,损失远远超过全部参战法军的人数,而法军死亡人数只有12人!

怎么看这场战斗?

依照古代冷兵器时代最佳阵型和作战方式组织起来,享有绝对数量优势并具备巨大牺牲精神、代表东方最高作战水平的蒙古铁骑,在这一场战斗中一败涂地,凸显出了东西方两种军事形态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到了甲午海战时依然存在,且清军并没有什么改变。

19世纪中叶,远东的中国和日本,处境差不多,中国鸦片战争危机,日本黑船来袭,在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日两国面临“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面,因此,中日两国50、60年代差不多同时迈山了近代变革和转型的道路。但一样的起点,双方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军力代差。

从实战表现来看,两国舰队的对抗显示出极度的“非对称”性。

一是败得快,比如说,短短8个月时间,双方胜负即成定局;黄海海战,不过也就5个小时,这可是巅峰对决啊。在比如,体现了当时最先进军事工程技术的大连湾炮台,顷刻之间失守。号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淮军在国内镇压起义所向披靡,但与日军交战一触即溃。经营十六年耗资千万的旅顺口竟一天都守不住!拥有两艘重型铁甲舰的北洋舰队竟坐困母港束手就擒!日军围攻“固若金汤”的威海卫基本是手到擒来,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双方实力和对抗的“非对称”性。

二是败得惨。中日相比,人员及物质损失的比例差距非常之大。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共有10艘军舰被击沉或搁浅焚毁,总吨位达到吨,占北洋舰队总吨数的36%,其余除练习舰康济舰外的14艘军舰全部被掳。曾经亚洲排名第一的北洋海军竟然全军覆没。日本联合舰队中吉野、松岛、桥立等军舰均不同程度受伤,但无一沉没。

在人员损失上,不算大量被俘投降人员,清军死亡人,伤人,日军伤亡余人,伤亡比例约为9:1.战略物质方面,日军获得大炮门,步枪支,炮弹发,各种子弹发。

从军力要素的比较分析来看,清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全方位的

一是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等方面。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自主能力、先进程度、型号统一性等方面,日本要全面领先于清朝。

清军的武器装备自主能力极差,因技术转移不足,北洋水师的武器装备只能大面积依靠购买,而日本海军技术已经能够基本自立,相当部分的武器装备都是自主生产、供给和保障的。价格昂贵的新式武器不能及时更新换代。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储备,没有真正吸收、消化技术,所以装备容易损坏,且损害后不会修理。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不能自主修理,要大修还必须到日本,这也是洋务运动没能实现技术转移的最好证明。

其次,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低。清日之间武器装备先进程度的差异首先表现于武器装备技术核心的高下。近代军事技术的核心在于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提升单位时间和空间里的火力与速度。

铁甲舰、速射炮、无烟弹、快船、鱼雷技术等代表了当时技术发展的趋势。但除了铁甲舰,北洋水师其他方面远远逊于日本,而铁甲舰重防御弱于进攻,优势有限。在当时,火力打击能力和机动性是比排水量和装甲更为重要的东西,而这两方面,北洋水师远远不如日本联合舰队。

火力打击能力方面,据资料记载,甲午战争时清日两军火力打击能力差别极大,炮火总数日本舰队比北洋舰队多51%,其中速射炮的数量日本是清朝的6-7倍,北洋舰队12公分口径的速射炮1门也没有,只有小口径速射炮27门,而日本联合舰队装备新式速射炮门,而且用的是无烟弹药。据估算,甲午海战时,日本舰队的火力打击能力是北洋舰队的4倍。

机动能力方面,因受燃煤以及航速很低的老旧舰船的拖累,清日两军机动能力差别也很大,从而制约和影响了整个舰队战术和主力舰战力的发挥。

二是作战样式、作战理论等方面。与技术转移失败一样,因缺乏对近代海军样式以及海陆军协同作战理论的深入认识,清军的战略战术消极且落后,这与日本以海战为核心制定的进攻战计划、以海陆协同为基础做出兵力部署形成鲜明对比。

清军避战不成后仍消极防御,不明敌情,丧失战机;指挥调度无力,难以集中兵力;加之战术陈旧保守,最后处处被动而全面失败。相反,日军情报先进,主动把握机会而赢得时间;保持兵力优势,积极展开进攻;加之战术正确灵活,最后一路顺利而大获成功。

三是编制体制、后勤保障等方面,清军海军衙门形同虚设,四只舰队各自为政,而比海军实行联合舰队编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清朝陆军采用的“营哨”制,不能统一指挥,而日军实行师团制,有高效率的指挥管理;清军只有步、骑、炮兵,且培植无统一标准,而日军除了步、骑、炮之外,还有独立的辎重兵和近代新式工兵。在后勤保障和组织管理上的区别从而导致了清日双方战力的重大差距。

综上所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输得并不冤枉,尽管北洋水师拥有的铁甲舰多于日军,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技术的更新,装备武器的补给、后勤管理、战略战术等等方面,依然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日军却已经跟上了时代。这一场战争,实际上依然是八里桥之战的延续,北洋水师的壮烈牺牲精神值得钦佩,但遗憾的是,北洋水师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依然跟44年前无畏冲锋的蒙古骑兵一样。

1
查看完整版本: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输得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