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
TUhjnbcbe - 2025/2/24 22:57:00
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50219/e1v7ktt.html

任何一个市场导演,都无法逃避商业和艺术的纠结。

文/庞宏波

“烂片”

对于任何一个导演来说,“烂片”都是杀伤力最足的形容词。而这个形容词,恰恰就出现在了张猛的身上。

张猛处女作《耳朵大有福》,一举拿下了上影节的最佳新人奖。随后的《钢的琴》,直到如今都被人津津乐道。紧随其后的《胜利》虽然没能上映,但也在上影节拿下了评委会大奖。

张猛,在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撑开”的那几年,成为了“最钢”的导演。尽管处女作就“借完了下辈子所有的钱”,尽管《钢的琴》最穷只有47块钱,尽管《胜利》“赶上了”黄海波,但张猛突出的个人风格很难让其和“烂片”挂在一起。

但在《胜利》之后,《一切都好》口碑和票房双扑,张猛第一次承受着“人设”的冲击。联合执导《奔爱》,豆瓣评分低至3.8分,张猛似乎彻底“沦陷”。

如今带着《阳台上》归来的张猛,些许还有着一些号召力。因为《钢的琴》,也因为周冬雨的《七月与安生》,人们渴望看到这对组合诠释一段“阳台上”的青春。

然而路演被喊“烂片”,票房不足万,豆瓣评分在及格线上挣扎,但猫眼观众评分只有5.2分。虽然这部电影的命运已经如此,但关于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之后的张猛,仍然有可以挖掘的话题。

这个话题,是关于一个口碑高起点,商业低起点导演的“未来”。事实上,在如今的电影市场里,这样的导演迅速“扎堆”,尤其是一批青年导演。那么张猛如今面对的问题,像极了青年导演以后的“困境”。

《阳台上》:一部非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没想到,“差评”成为了《阳台上》的焦点。

经历了改档的《阳台上》和《过春天》撞在了一起,两部都是青春片,都被看作是重新定义青春片的“破局之作”。但两部电影的票房,都没有“兑现”期待。

只是相比《过春天》,《阳台上》的命运更加尴尬。从刚开始的点映“差评”到后来的公映“差评”,《阳台上》究竟差在哪?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对于一个观众来说,期待《阳台上》究竟期待的是什么?导演张猛,最大的个人标签恐怕就是《钢的琴》,这部电影“接地气”的黑色幽默中夹杂着一丝浪漫。演员周冬雨,从《山楂树之恋》到《七月与安生》,灵气是最大的个人标签。

接地气的张猛撞上了有灵气的周冬雨,绝大多数观众渴望的其实是一部青春版的《钢的琴》,这也符合如今电影市场对于高品质青春片的期待。

然而,真实版的《阳台上》,导演重意识而轻情节。全片几乎是男主的“独角戏”,从复仇到性懵懂的一个故事。这其实和大众所期待的有严重的落差,于是报复性的“烂片”就此出现。

如果忽略导演张猛,《阳台上》像极了一部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没有完整性的叙事,整体沉闷的影像风格。虽然这部电影是胶片拍摄,但晃动的手持摄影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

电影里被“忽视”的背景,可能恰恰是观众所渴望的“核心”。例如关于拆迁的复仇,关于“红毛”这样的“沪漂”。然而导演所渴望的恰恰是展现“弱者复仇弱者”,导演渴望展现的是青年虚无的精神状态。这种过大的主题和如今青年导演的作品有着极大的相似,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种主题是最不讨巧的方式。

倘若张猛是初入市场的“青年导演”,那么《阳台上》浓郁的个人风格或许可以给他打开一扇继续在市场游走的“窗户”。但张猛,年出生的张猛早就过了“青年导演”的年纪,而且颠覆了大众对于张猛的印记。

这恐怕是《阳台上》最致命的地方。

模糊商业和艺术的一代导演

第七代导演。

一度,大众用这样一个称呼来称呼张猛。但事实上,中国电影从来没有成型的第七代导演。第六代是最后的代际导演群体,随后所有导演都被称为新生代。

但恰恰,有那么一批导演,有着第六代导演的年龄和阅历,却没有新生代导演对于市场的嗅觉和灵敏。他们创作风格不一,甚至极为跳跃。而这批导演,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模糊商业和艺术的界限。

他们坚定的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是商业片或者是艺术片,而只认为自己的电影是电影。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模糊界限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对于外界来说,模糊界限有着很大的问题。

《地球最后的夜晚》模糊了“界限”,起码从受众的角度来说的确如此。然而有着“商业片”外貌的文艺片,拿到了商业片的票房和远低于艺术片水准的口碑。

《宝贝儿》模糊了“界限”,起码从主创配置来说的确如此。然而侯孝贤+杨幂+刘杰,依然没能让这部电影逃脱文艺片的票房和“杨幂片”的口碑。

这是“夹层”导演的通病,其实也是新生代青年导演的通病。创作者对于界限的忽略,往往给后期创造带来极大的不便,这种不便往往体现在了结果上。

其实在《阳台上》之前,张猛就已经经历了这样的挣扎。《一切都好》“一切都不好”,但张猛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可能和结果并不太一样。

“这次是合家欢喜剧,含笑带泪,我们有颜值有鲜肉,有男神女神,当然最重要依旧还是有故事。”张猛如此的“定位”,落点依旧在“故事”上,然而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可能也是在“故事”上。

对于叙事的评定,电影市场的“及格线”是讲述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故事。但想要在市场突围,那么叙事的评定标准就是需要有生活的“纹理”。

从《疯狂的石头》到《无名之辈》,都是如此。然而在《钢的琴》里尽情展现生活纹理的张猛,在定位合家欢喜剧,有男神女神的电影里丢失了。

随后的《奔爱》,张猛作为联合导演的一份子,将自己的个人标签彻底丧失。在3.8分的评价当中,“张猛”甚至都无人提起。

经历了两次“市场电影”的洗礼后,张猛终于在《阳台上》拍了一部“小一点”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张猛熟悉,然而这部电影的最终风评张猛可能并不熟悉。

无论是文艺片“意识流”的井喷,还是凭借着处女作勇闯商业大片热潮,青年导演都需要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这其实并不是说让青年导演在商业片和文艺片之间明确的“站队”,但是在大众市场如何与大众共鸣,是所有导演都需要学习的命题。

张猛的“未来”

张猛的未来怎么办?

这个更现实的问题,似乎已经摆在了面前。张猛成功过,起码《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帮助张猛建立了扎实的口碑。但张猛也失败过,起码《一切都好》和《奔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没讨好。

但张猛,《胜利》看不到上映的曙光,《枪炮腰花》依旧在修改。很难讲这两部电影何时会上映,即便上映又会收获什么样的评价。如今《阳台上》无论是否存在争议,从结果来说也并不顺利。

如果再加上,《钢的琴》最终靠着秦海璐“出人出钱”挺了过去,同样的戏码在《阳台上》再次上演,周冬雨在拍摄中选择参投支持导演。那么,对于一个在市场中成熟运作的导演来说,这意味着导演距离“资本”的距离仍很遥远。

事实上,从一开始,张猛就是一个距离“资本”遥远的人。

在《钢的琴》上映前,在最终选择片名时,片方选择了试映。在份答案中,90%的人选择了《疯狂的钢琴》,然而张猛以“不干”相威胁,最终力保《钢的琴》。

从结果来看,这是一个失败的选择。如果最终选择《疯狂的钢琴》,电影的票房或许会比结果好,口碑未必会比结果差。

在《钢的琴》上映后,周润发对张猛表达了很浓的兴趣。但在周润发“愿意出演”的表态下,张猛一口回绝。专注于“写剧本”的张猛,表示“没空”。

同样的案例,在近几年冒出的青年导演身上也有体现,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服从”。服从于体系,服从于市场,在体系和市场中寻求话语权。其中毕赣、张大磊、忻钰坤都大体如此。虽然都经历了资本的冲击,但也都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

和张猛有着相似选择的也有不少,在年有一部文艺片在年底闯入市场,虽然只拿下万票房,但却收获了不少赞誉。然而在这部电影之前和之后,导演都有很多的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导演却对明星的态度保持了极度敏感般的排斥,很难想象这位导演未来是否还可以顺利拿到投资。因为成功与否,不在于导演的才华,而在于导演的态度。

在《钢的琴》之后,张猛在《胜利》中找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黄海波,虽然结果尴尬,但也是一种突破。而《一切都好》和《奔爱》自然不必多说,明星本身就是其中的重点。如今的《阳台上》,虽然周冬雨只能算作“特别出演”,但也为导演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

或许,这是张猛对于曾经反悔的一种方式。或许,这是张猛心中认为正确的一种方式。但从结果来说,《钢的琴》之后的张猛,尚未继续证明自己。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是如此。

只是相比青年导演,年出生的张猛,留给自己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足400万的阳台上非青年导演张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