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说书视线决定的行动他们何以发动一次又一次
TUhjnbcbe - 2025/3/5 18:58:00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对于日本而言,有两件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事件他们无法绕开,一是中日甲午战争,二是九一八事变。甲午战争改变了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从仰慕大国到“恨铁不成钢”,再到看见中国败于甲午战争而萌生要治理中国的观念,日本在甲午战争的胜利无疑成为后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的铺垫。不仅如此,正如王美平所言,甲午战争不仅使日本对中国改观,也使世界对华与对日改观,甲午战败的事实刺激了晚清朝廷,此后开始试图建设近代中国。而九一八事变标志日军侵华的开端。因此,审视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这段时间,日本对华认知与对华政策的变化,于今日中日关系亦具有现实意义。

王美平的《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正是立足于这一点而展开研究。关于日本人这段时间对中国认知的演变,徐静波在其著作《同域与异乡近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图像》中以日本作家为视角的爬梳与论述让人难忘,关于九一八事变的另一种视角,马晓娟在其新著《石原莞尔与侵华战争》中亦有亮眼之处。这些关于甲午至侵华战争的历史成果,一直被研究者们不断推进,由近年所出版的这些研究成果中似乎可以看到,关于中日关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问题,研究者们开始聚焦在日本从上到下对华认知的改变上。不过王美平的关怀更多一些,她试图从这段历史中找出中日关系变化更深入的症结,为今日的中日关系找寻更多的突破口。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挖掘了不少日方的史料,如《日本外交文书》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的档案资料,还有近代日本各大政党的机关报等,近代日本舆论界活动的媒体报道、近代日人留下的游记、意见书及研究著作等也是本书使用的文献材料。而框架设定上,还是回到近代中国建设国家轨迹上。自甲午战争发生后,中国经历了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初期,还经历了五四运动与北伐、四一二政变等,王美平以此基础上把这段时期分为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五个阶段,同时以此为本书五章,带出近代中国在这五个阶段遇到的转型问题,由此对应的,是日本对华观的变化,政策与实施的行动。

王美平注意到舆论在近代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甲午战争开始后,日本报纸大肆报道战争新闻,给民众构建了一个不堪一击、连战连败的中国孱弱形象。当黄海海战显现出中日定局,媒体纷纷叫嚣扩大战争、入主内陆、占领北京云云。“扩大战争”实则是一种侵略行为,但在军国主义体制普遍教育下,日本从上到下都已把对外侵略合理化,只当其是扩大战争的一种方式,或者履行替他国统治的“责任”。显然,战争与战争带出的舆论风向,都激发了日本潜在的尚武崇战心理。甲午战争颠覆了中日两国的形象,也致使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转变为否定与蔑视,侵华念头也在萌生。

甲午战争也让清时中国上下震惊不已,梁启超与鲁迅等留日精英们曾借用日本对华观,来激起中国国民的反省意识及改造国民思想;它对清廷的刺激也不小,官员意识到不得不改变。清末新政是其一。尽管清末新政因没改变当时体制而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民国共和体制奠定了基础。重点在于,日本此时对华的认识忽视了清末新政,而更受日俄在华利益之争的影响。“战后利权”是日本制定侵华政策的基础,它是日本对近代国家扩张与发展的误解,事实上,它无疑助长了军国主义体制的思想。中国如何变化已不重要,到此其实也已看出日本所谓的扶植他国责任的背后是侵略。就凭这点,也会知道他们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其实也没有根本的变化。不过,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华态度更为复杂一些,尽管目的在本质上一致,但各方的立场与表现均不同,比如支持清廷打击革命党的,比如支持革命党的,也有支持各方以维持中国不稳定统一局面的。颇为讽刺的是,日本陆军参谋部第二部长宇都宫太郎提出了“保全中国”的构想。根据王美平的分析,这个构想的实质是逐步吞并中国,不乏分裂中国的意图。然而此时英俄对华政策同样不能忽视,日本认为他们蚕食中国之举对日本极具威胁性。“中日提携论”便由此在“保全中国”的基础上提出。与此同时,另一种论调“中国非国论”也被提出。辛亥革命是否能为中国带来新的希望,根本不在日本考虑之内。不管什么论调,制造舆论依然是他们加强侵华合理化的手段。只要继续营造中国没得救的形象,他们的侵华设想才能有进一步推进。毫无疑问,即使中国国民觉悟革命的重要性,反对清朝统治呼声日益高涨,后又推翻清廷,成立民国,发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战争,日本都不会正视这些中国事件,反而将其作为威胁自身的火苗,为其侵华动力助燃。由此再看,日本国内发布再多看似和平、协助等论调,都显得十分矛盾与讽刺。

值得疑惑的是,究竟中国要发生多少重大事件,发生什么事件,方能让日本正确认识中国发展进程?这个问题在军国主义体制下的日本,难有答案。明治维新没有根除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近代之时,日本与西方国家在处理问题上又常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都让日本认为只有军事强国方能发展,只有侵略才能扩张,只要对手表现出战败的迹象,日本就有更大的“动力”继续行动,对“战后利权”的欲望也就更大。

《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演变》没有颠覆性的观点,但对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期间的中日双方史料进行扎实的梳理与分析,尤其利用大量日方材料,立足于日本来审视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面貌,还有日本对此作出的不同的对华政策,从中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追溯今日日本对华观深层根源所在。日本对华观是个值得开展的研究,如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仍滞后于日本,那就需要有更多研究者去努力拓展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书视线决定的行动他们何以发动一次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