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面临了内外交困的局面。为维护自身的统治,一些地方实力派官员自下而上发起了一场“自强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的重要成果便是北洋水师的建立,然而,甲午一战使得这个成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灰飞烟灭了。从此,北洋水师便给后人留下了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印象。
实际上,无论从装备的数量、质量还是官兵的训练水平,北洋水师在当时都堪称亚洲一流!
编辑
北洋水师不仅拥有两艘吨的战舰和为数不少的其他舰只,绝大部分中高级军官都有留洋的经历,下级军官和士兵也接受过严格的训练。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军覆没的呢?
很多人认为,北洋水师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官兵贪生怕死,消极避战,甚至坐以待毙。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年,在辽宁黑岛海域发现了一艘沉船,后经考古部门初步鉴定,这艘沉船很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战沉的“经远”号巡洋舰。
年,有关部门组织了对“经远”舰的打捞,并对此舰进行了详细的勘验,除了发现了一些阵亡水兵的遗骸及舰上常用的武器、工具外,还意外的发现了七十四枚子弹及弹壳。
编辑
要知道,在当时,海战的主要武器是射程远、威力大的舰炮,而轻武器在海战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那么,这些子弹的发现又意味着什么呢?
经远舰是一艘产自德国的吨的铁甲巡洋舰,全舰共配备毫米主炮一门、毫米主炮两门,另有口径不同的副炮10门及3具鱼雷发射装置。
在北洋水师的战斗序列中,经远舰虽然比不上两艘吨的主力舰,但是也是中坚力量之一。
黄海大战中,北洋水师的绝大部分战舰,表现都可圈可点,尤其经远舰,打的最为英勇顽强。
编辑
据史料记载,在遭遇日本海军的攻击时,管带林永升临危不惧,命令水兵升起龙旗,以表达自己誓死杀敌的决心。
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后,日舰“比睿”等冲入北洋水师阵列,企图依靠速度快的优势冲散北洋水师,此时,经远舰距离日舰最近,林管带果断下令全舰做好跳帮的准备,准备生擒敌舰“比睿”。
舰上的水兵冒着被敌人炮火击中的危险,纷纷操起步枪向敌舰射击,此时“定远”舰也用主炮进行支援,在两舰的共同夹击下,“比睿”伤亡惨重,不得不仓皇逃离。
在击退日舰“比睿”后,经远舰也身负重伤,而此时由于北洋水师的队形被日舰冲乱,经远陷入了四艘日舰的重重包围之中。
编辑
林永升在指挥作战时,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接替指挥的二副、三副也相继殉国,但全舰官兵仍死战不退,最终壮烈战沉,全舰人除少数人获救外,其余全部成仁。
经远舰全体官兵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凯歌,在中国海军史上也留下了悲壮的一页。
而参战的北洋水师除方伯谦一人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外,没有一人退缩!
北洋水师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李鸿章的消极避战政策和清政府的内部腐败。
李鸿章将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军队,害怕一旦被日本消灭,自己便会丧失政治资本,因此在黄海海战后,他下令水师不得出港迎敌,最终丧失良机,导致这支强大的舰队全军覆没。
编辑
而北洋水师在这之前的五年,竟没有添置一发炮弹,并非清廷缺乏军费,而是将军费挪作他用。如此这般,岂有不败之理!
此次考古发现的子弹和弹壳,经考证,便是“经远”舰水兵用步枪射击敌舰时留下的。
这是对“北洋水师贪生怕死一说”的最有力的驳斥。专家们根据这些发现,认为理应为北洋水师的官兵们平反!他们都是英雄!
子弹虽小,却是林永升及经远舰官兵英勇不屈、奋勇杀敌的最好见证,同时也是北洋水师官兵英勇抵抗外侮的一个缩影。
编辑
现如今,我们拥有比任何时期都强大的海军,有航母、大驱、核潜艇等大国重器,祖国的万里海疆比任何时期都更安全。这些都足以告慰那些在海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