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海军对于舰上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相关的岗位职责,不是随便招募一个人就能上舰的。所以在北洋水师创建之初,就非常重视水兵的培训。
年,北洋水师总查英国人琅威理就参战英国海军水兵训练机制,在烟台芝罘设立水师屯船,招募训练水师练勇,并制订了练勇招募、升补制度,规定只有经过一定的训练以后,练勇才可以上舰。
后来随着北洋水师规模不断扩大,水兵数量也相应增加,为了加强练勇训练工作,在北洋水师常驻基地刘公岛花费白银两设立了练勇学堂,另外花费白银约1万两建成了刘公岛水师学堂。
同时北洋水师成军时制定的《北洋水师章程》也将练勇招募、训练进一步制度化:
《北洋水师章程》规定练勇是后备兵员,定额为人,其中一等练勇50名,二等练勇名,三等练勇名。新招募的练勇都是三等,需要在“威远”、“康济”、“敏捷”等练船上经过一年时间的海上练习,并利用练船维护保养或者不利于出海的季节在陆地上学习步枪射击、刀剑格斗等技能,然后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二等练勇,二等练勇通过考试课升为一等练勇。遇到各舰水兵休假、革退、病故等原因无法在舰上服役时,就从一等练勇内挑选人员或者是在海上历练六个月以上的二等练勇中经过考试选拔补上,并且重新招募练勇,补足人的定额。
“康济”练习舰日本海军参谋部在年刊印的一份情报中,也提及北洋水师新招募的练勇需要在风帆训练船“敏捷”上学习帆缆技术等船艺,6个月以后考核通过转到“威远”练船上学习大炮操作、航海技术等,然后经过考试晋升,和《北洋水师章程》上规定相符。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北洋水师章程》规定练勇定额是人,不过实际遇到特殊情况也会临时扩充。
比如说年“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巡洋舰同时服役,对水兵需求大为增加。于是在年的时候,北洋水师一次招了7个排,每个排人,合计人的练勇。还有甲午战争爆发以后,预计到海战中难免有士兵伤亡,于是也扩招了一批练勇。这批临时扩招的练勇数量多少并没有记载。不过刘公岛沦陷时,练勇学堂尚有练勇人,考虑到战争时期还有补充到各舰的人员,实际扩招人数应该也在人以上。
“威远”练习舰练勇制度在执行中难免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像“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就提及招募时依然存在一定的人情关系,一些条件不合格的人被招为练勇。“来远”舰炮手谷玉霖、水手陈学海在回忆中都提及自己是虚报年龄才得以被招募为练勇,从一个侧面可以验证了这个说法。
还有练勇定额只有人,遇到突发事件就不敷使用。虽然北洋水师会临时扩编练勇,但是这样招募的练勇往往缺乏足够的训练就仓促上舰。比如说“定远”舰水手陈敬永就回忆,他9月被招为练勇,后来战事紧急就上了“定远”实习。而“镇北”炮舰的水手苗秀山更是只在练勇营住了4天就上船实习。这样的练勇显然是难以胜任的。
威远上水兵和士官合影不过总体来说,北洋水师的练勇制度使得北洋水师有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后备力量。所以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虽然有不少官兵受伤,但是从练勇中挑选人员补充以后,舰上人员大体还是可以保证战斗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