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之前,和同事聊天。看到她桌子上有张小纸片写着奶茶、粿条、酸菜饺子……
“这是什么?”
“我十一回家要吃的东西。”
01
有这么一种说法,前18年生活的地方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家乡的味道、天气、食物、建筑、口音都会渗入你的记忆;异乡街头一丝食物的香气、擦肩而过的人口中模糊的乡音,都会变成时空的入口,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沿着这条熟悉的路走回家。
上大学真的特别长见识。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口音、饮食习惯都让人第一次有了“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实感。
我有个关系很好的青岛朋友,但如果是吃海鲜的局,我是绝不会叫他出来的。因为从他吃的第一口开始,就会让人觉得这餐饭是个错误。
“就这个还叫蛤蜊啊?太腥了太腥了,我们烧烤摊上随便买都比这个好吃。”
“虾蛄怎么这么一小点儿就拿出来卖了啊?我跟你说剥这个你得这样……”
“还是得喝青岛啤酒……”
接下来想刹车也刹不住了,他已经陷入了对于家乡好吃便宜吃到饱的海鲜的无尽思念当中去。
而我的湖南同学,在吃辣这件事上有常人难以理解的追求和自尊心。
和她一起吃烧烤,谁要是点了重辣的烤翅那基本上就是属于上门砸场子的,非得点变态辣以示反击。面不改色地咬下一丝已经辣到变黑的肉,边忍住口腔里的爆炸还要边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不辣啊。”
深夜的串摊边上留下了她被辣得哈呲哈呲的青春。
家乡,是一种味道。
而开头说的那位同事,你们猜她是哪里人?
02
一个在外留学的朋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