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钱打仗?
作者:萧西之水
“借钱打仗,数百年前就有人干过,虽然很悬,但从没有哪个国家真的让欠债拖垮。正相反,国家越是借钱打仗,日后大多称霸世界;国家越是把银子放在国库里,反而备受欺凌。”
打仗要钱,这个事尽人皆知,尤其进了近代,预算数据逐渐明细,大家很容易知道日俄战争的参战各方花了多少钱——日本17亿日元、俄国65亿卢布,考虑到当时日元、卢布价格差不太多,可知俄国比日本花得更狠。
但也必须说,日本这么小,本身没什么钱。开战之时,日本银行(中央银行)本位货币(金)只有万日元,简直就是个零头。能打下这场仗,除了国内苛捐杂税,日本也找了外国人借。战争期间,日本一共发行4次公债,共筹集万英镑,相当于8亿多日元,占日俄战争日本总*费47%。
现在听来没什么,不就发公债么?可要知道,日本这一回的发行公债之路相当曲折。不仅涉及到日俄恩怨,还涉及到各国利益,甚至还有犹太人的民族利益。
·借钱这种事,一开始总会不太顺利
先说说主人公:高桥是清,日本银行副总裁。
高桥是清的人生跌宕起伏,八任藏相,一任首相
说实话,日本近代出了太多名人,高桥是清这个人基本没什么名气,他虽然当过日本首相,也当过大藏大臣(财相),但他只有一件事情最让人熟知:“二二六事件”(年2月26日)让过激*人杀了。
没名为何还要提?因为他在日俄战争中的作用,无可替代。高桥是清之于日本财*,大致相当于东乡平八郎之于海*,大山岩之于日本陆*。
为什么要派他呢?他是副总裁,为什么不让总裁去呢?
总裁松尾臣善也不是不想去,但现在整个国家要打仗,他必须要留在国内,差事自然留给了副总裁高桥是清。2月12日,战争刚刚爆发4天,高桥是清受命前往外国筹钱。
筹多少钱呢?别着急,按甲午战争(-年)数据,日本需要4.5亿日元*费,其中3亿日元在国内买*备,1.5亿日元撒向国外。但要注意,想在国外买东西,你拿着日元去,人家不会给你,要么拿着人家的货币,要么拿着国际通货——*金。之前说过,日本银行所藏*金只有万日元,还剩下1亿日元,高桥是清要去奔命。
还是不对,日本好歹也是国家级单位,肯定得有人找上门来贷款吧?
纪念邮票上的日本中央银行
的确,就在2月,闻知日本要打仗,巴林、汇丰两家银行就跑来要贷款。但他们也不能白借,不仅日本要承担高额利益、低廉卖出价,连海关收入也要抵押,1年之内不能再找其他银行借款。这种苛刻条件,与对待当时走入末路的清朝非常相似。
日本不会接受这种苛刻条件。这不,高桥是清人还没走,主管财*的井上馨就下令给驻英公使林董,要求全体在英日本官员都要支持他,同时告知横滨正金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等主要银行:没有高桥是清承认,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向西方银行借款——高桥是清真正成了日本公债的全权负责人。
年,在伦敦留学的长州五藩士,包括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胜、井上馨、远藤谨助
权力大、责任也大,2月24日,高桥是清踏上征程,但他首选之地并非老牌金融中心伦敦,而是先去了美国。
结果如何呢?还是看看高桥是清自己怎么说吧:
“(美国)觉得日本挑战俄国,好似胆大的孩子挑战巨人。”
听来不错,但高桥是清马上话锋一转:
“美国同情我国处境,但为了自身发展,美国更希望引入外国资本,而不是对外投资。”
在美国虽碰了一鼻子灰,其实合情合理:无论从任何一个硬件方面去比,日本都毫无胜算。美国人最懂做生意,当然不会做赔本买卖。
3月初,高桥是清离开纽约,前往伦敦。不过伦敦之行,他也没有把握必胜。为什么呢?早在纽约之时,山川勇木(横滨正金银行伦敦分行行长)就发电报告诉他:别想了,如今在伦敦,横滨正金银行没有分文信用。
高桥是清虽是在美国失败,但要知道,金融这个名利场中,无论利得还是利空消息,都传的相当快,伦敦方面当然也很快得到这个消息。这不,日本国债狂跌,本想给日本贷款的巴林、汇丰两家银行也躲之不及。3月7日,汇丰宣布,除非美国参与,否则不贷款;3月8日,巴林银行合伙人约翰·巴林表示,绝不给日本融资。
尼古拉二世夫妇、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
不止这些银行,连英国*府都不支持日本。除了看不好日本以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正室夫人,正是英国现任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外甥女。英俄对立不假,日英同盟没问题,但在亲戚面前,英国不太方便直接给日本援助。
高桥是清刚刚抵达伦敦,就面对着难堪局面。
·谈下一笔是一笔·
局面一片沉寂,高桥是清却遇到了春天——与老朋友重逢。这位朋友,任职于珀斯银行——亚历山大·尚德。早在年,尚德就在横滨做生意,雇佣了12岁的高桥是清,算是老相识。后来高桥是清发达了,年初次访问伦敦,依然是尚德接待了他。
从3月下旬开始,尚德就帮着他四处找人找钱。尚德是伦巴第大街支行总经理,伦巴第大街正是伦敦金融街中心,他一出面,立刻约到了大量银行家,一时间让高桥是清应接不暇。4月10日,伦敦银行团答应帮助日本发行国债,提出6项条件:
(1)国债是英镑公债
(2)以关税收入作抵押(派人监督)
(3)利息为每年6%
(4)5年还清全款
(5)发行价格是原价的92%
(6)发行金额万英镑(约3千万日元)
既然对方给了价码,就能谈,能谈就是好事。高桥是清据理力争,第一个努力方向,就是第2条关税抵押。
《坂上之云》中西田敏行饰演的高桥是清
按惯例,如果抵押关税,英国必须派人常驻日本海关。但英国人一旦来了,日本就会和清朝一样不能自主海关,日本*府断然不会接受。但高桥是清总得有个说辞,想了想,他告诉银行团:
各位恐怕将中日两国当成一类国家了。要知道,日本*府对外债,从来是一分一厘都不会差!别说外债,就是对老百姓发的国债,也从未拖欠过。如果把我们跟清朝看的一样,可就是为难人了!
这话倒不是黑清朝。当时清朝连年战乱,税收不济,加之庚子赔款是个天文数字,官府对不少债务都是一拖再拖,名声的确不太好;日本靠甲午战争赔款发家,不仅扩张*备,经济情况也不错,总体上看,日本信用程度的确强于清朝。高桥是清以此为切入点,向大家做了保证,看在英国盟国的情面上,银行团最终表示:第2条关税抵押,只是个形式,不会真派人去!
这固然是个小胜利,但离最终胜利还差了很远。很快,高桥是清又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发行金额从万英镑增至万,还款期限从5年延长到7年,发行价格从92%提到93%,银行团同意。
4月23日左右,高桥是清代表日本银行与银行团达成协议;5月3日,高桥是清与珀斯银行、汇丰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伦敦分行签订预售合同,预备5月11日正式在伦敦售卖日本第1次战时公债。
做生意也好,筹钱也罢,都需要贵人,尚德就是第一个贵人。
很快,第二个贵人也出现了。
·吃货是福·
别高兴太早,高桥是清手里还有万英镑的任务,这些钱找谁要?
其实高桥是清就好比投行经理,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图表、指标、模型,而是人脉,有人就有钱。高桥是清在横滨正金银行、日本银行工作,结交了不少银行家,珀斯银行的尚德就是一例。不过,他在银行界的老相识,绝不只有尚德一个人。这不,刚和伦敦银行团签约,5月3日晚上,亚瑟·希尔(纽约斯派尔斯投行伦敦分行行长)就发出邀请,希望有空到他家吃顿晚饭。
所谓吃晚饭,可不是大排档搓一顿,按照英国礼仪,希尔肯定不止叫高桥是清去,精英银行家也会列席。在这场晚宴中,有一位德裔美籍犹太人也参加了,这个人,就是雅各布·希弗,身份是纽约库恩-雷波投行的董事。
不论希弗也好、库恩-雷波投行也好,大家恐怕都很陌生。不妨多透露一点,18世纪末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聚集区的一座半高楼中,有两家住对门。一家门上印了一艘船(德语:Schiff),改名希弗;另一家门上印了一面红色盾牌(德语:RothSchild),改名罗斯柴尔德。
雅各布·希弗
虽然把雅各布·希弗的地位抬到罗斯柴尔德的世交,但也必须说,罗斯柴尔德家并没有给他什么支持。年,希弗18岁,为了美国梦前往纽约,加入库恩-雷波投行。希弗这人脑袋很聪明,不仅业务干得好,还把老板女儿搞到手。双管齐下,他很快接管公司,到20世纪成了大富翁,虽然名声上不如J·P·摩根,但就纽约犹太圈的影响力而言,却与其相差无几。
顺便说一句,库恩-雷波投行,后来并入了著名的雷曼兄弟公司。
说了这么多,希弗、高桥是清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人,又说了些什么呢?
晚饭进行到一半,希弗主动走到高桥是清旁边搭讪,两人聊了其他。希弗在美国呆了几十年,英语当然没问题;高桥是清少年曾在美国当过奴隶,回国还教过英语,英语自然杠杠的,两人就聊了起来。一开始扯家常,希弗问了些日本风土如何、经济如何、女人漂不漂亮之类的问题,高桥是清对答如流。紧接着,高桥是清跟他吐露了心中的苦楚:费了3个月劲,才弄了万英镑,另外一半年内要筹全,现在却没有着落,实在是难办啊!
希弗听了没说什么,高桥是清也没当回事,双方就这么回家了。
别着急,高潮之前,总会有个小小的停顿。
5月4日,尚德告诉高桥是清:希弗要帮忙发行另万英镑!
高桥是清差点没从椅子上掉下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此好事竟然真从天上掉了下来。不过他也深知,世上绝无免费午餐,便有些疑问:希弗先生,你我素昧平生,为何如此慷慨解囊呢?
希弗看出了高桥是清的疑惑,但他并没有解释,只是微微一笑。
纵观高桥是清本人的所有记载,都没有解释希弗为什么帮助日本。但从其他史料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希弗真正的目的——为了部落,哦不,为了民族!
·吃货是福——希弗版·
希弗是犹太人,这根本不是秘密,那时候华尔街恐怕一半从业者都是犹太人。但与其他只顾赚钱的犹太人不同,希弗有更大的理想——拯救民族。
在当时东欧,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犹太人是“没有祖国”的民族,自然一直受排挤,反犹风潮一浪高过一浪,在俄国尤其如此。年代,希弗开始反对俄国迫害犹太人,并一直给反对者提供资金支持;年,俄国本想在纽约发行公债,在希弗反对下未能如愿。除此以外,他一直动员各项人脉关系,尽可能阻止纽约、伦敦投资者给俄国投资。
但这些举动似乎没什么作用,年4月19日,在基什尼奥夫(今摩尔多瓦首都),俄国对犹太人搞了一次小规模清洗,47名犹太人遇难。虽然事情不算太大,但刚刚过去1年不到,希弗当然记忆犹新。
20世纪初俄国反犹情绪严重,民间流行着“犹太人杀害小孩用来献祭”之类的谣言
这么个人,闻知日本要反对俄国,自然会解囊相助。事实上,年,他曾经对日俄战争有这样的评价:
感谢上帝,给我这个机会对同胞伸出援助之手!
那这次,他是怎么做的呢?不如从希弗视角出发来看。
希弗每年春天要去一趟欧洲,年也不例外。但这次走之前,他特地叫来全纽约有影响力的犹太人开会,会上提出了一个事:
“日俄恐怕会在72小时内爆发战争,有人问我是否要帮日本人卖国债,我觉得如果帮着日本人,应该能对俄国犹太人有所影响。”
马上要出发了,走之前却说了这么一段话,很明显,早在与高桥是清见面前3个月,早在日俄战争爆发之前几天,他就决心要帮日本人了。
就在高桥是清碰壁于美国之时,希弗却早就来到了欧洲,见了一位更著名的银行家——恩斯特·卡塞尔。这个名字或许大家不知道,但大家肯定知道英格兰银行,这个英国央行一共有3名顾问,第一位当然是罗斯柴尔德家,第二位是巴林银行合伙人约翰·巴林,第三位就是这个卡塞尔。卡塞尔与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私交甚笃,也是英国金融界大红人。
卡塞尔的好友不止国王一个,还有一个就是希弗,两人光写过的信就超过了1封,内容不止涉及金融投资,更涉及到家庭琐事,关系密切可见一斑。更可贵的是,卡塞尔也对俄国压迫犹太人这件事非常恼火,但由于他本人在俄国有大量投资,而且日本这次的确太让人看不好,他才不敢轻举妄动,没有给日本人发行公债。
希弗、卡塞尔见面之后具体说了什么,目前没有史料能记载,不过从两人无话不谈的情况应该能知道,卡塞尔肯定把日本筹资之事告诉了希弗。其实不用他说,纽约的眼线恐怕也早就报告了高桥是清的活动。希弗这么想给日本人投资,又有个日本人这么想找投资,两方当然一拍即合。
5月3日那场聚会,肯定不是场偶然。为什么呢?亚瑟·希尔最早并没有邀请希弗,希弗其实是不请自来。来了以后,希尔也是一惊,碍于面子,只能称希弗为今天的“不速之客”,为他的不请自来打个圆场。
正是听说高桥是清要参加这次聚会,希弗才做了回不速之客,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一个机会与日本接上头。
《坂上之云》中对这段故事的演绎
如果这个说法不够犀利,那就提个更劲爆的。在年5月3日巴林银行记录中,约翰·巴林给生意伙伴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日本现在要发行1千万英镑公债,其中万英镑由珀斯、汇丰银行在伦敦发行,万英镑由库恩-雷波投行在纽约发行——要知道,这时候希弗、高桥是清连面都没见到,约翰·巴林却如此肯定,甚至写成信件告知生意伙伴,不得不说,希弗很早就计划出招了。
其实想想就知道,5月3日才见面,即便当时就决定要帮忙,发行债券可是个细致活儿,事前准备至少需要半个月。但5月11日,纽约的万英镑日本公债依然准时发行,足见希弗很早就定下来这个事,只是一直以来,都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必须说,希弗出现,不止帮了日本,也盘活了整个日英美三国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开战之初,虽然日英一直是同盟,美国也对日本更加偏爱,但金融界唱衰日本,这俩国家根本不敢直接支援,而是互相等待。卡塞尔曾经说过,如果只有英国帮你,那我一个大子儿不掏,但如果美国也帮你,我个人就买你5万英镑!
这个观点在当时英美都很流行:只有另一方出面,我才鼎力支持日本!
英美两国,一个是世界老大,一个是发展最快的国家,还都用英语,却在投资问题上谨小慎微,等待对方出手。这其实是个悖论,如果大家都在等,那就没人帮日本了,这时候希弗出现,无疑给英美两国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不,英国外相第五代兰斯顿侯爵称赞卡塞尔、希弗,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亲自接见希弗。华尔街方面更是一片沸腾,5月9日,《华尔街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这次发行的日本公债,恐怕人气会高到让人惊讶吧!”
5月11日,日本公债发行。由于5月1日鸭绿江之战非常漂亮,公债发行当天,纽约的应募金额就达到定额5倍,伦敦更是创了纪录,达到26倍。
可以看出,发债效果非常好。但必须说,日本虽然发债成功,前途依然不明朗。举个小例子,发行公债虽然票面是1千万英镑,但发行价过低,再减去各种手续费,最后到日本人手里的只有万英镑。
而且一般来说,各大银行发行西方国家债券时,大多只给4-5%的利息,就连对中国的庚子赔款也是5%利息,这次却要了日本6%。固然没派人到日本海关,但的确是把日本当成了二等国家看待。
半年之后,日本会在第2次公债发行中吃大亏。
·一关一关过吧·
第1次发债成功,日本*府没让高桥是清回国,而是让他继续留在伦敦。为了保持人脉,高桥是清不停参加各种聚会、旅游,给人各种送礼物,忙得不可开交。
8月3日,国内来了消息:有可能要发第2次公债,总额1千万英镑。到9月,这条消息让很多银行家得知,大家又开始商量如何发债。
围绕第2次公债,首个问题是担保。第1次公债,日本以海关税收做担保,还不需要真让人过来,本身就是个奇迹。第2次公债就没这么便宜了,仗打了半年多,日本海*只是把旅顺舰队堵在港口里,陆*拿个辽阳都那么费劲。话说回来,辽阳会战后,库罗帕特金对外公布,自己撤*是战略转移,全世界也跟着信,日本处境艰难。
库罗帕特金携随从,填色照片
金融不同于前线,战场上还会有人不顾性命、知其不可而为之,金融界却都是标准墙头草——望风而动。
第一股风吹在9月下旬,罗斯柴尔德小公子——阿尔弗雷德·罗斯柴尔德表示,自己无意参与发行日本公债。这个消息可谓爆炸,罗斯柴尔德表态,其他人当然也捂紧钱袋子。
不过还没等这件事平息,第二股风又吹来。早在9月17日,珀斯银行给希弗发了封信:现在日本第2次发债的风声越来越大,咱们最好先讨论一下条件,我方觉得,还是按照上次条件给日本安排吧!
等了几天,希弗回了封信,明确提到:可以借,但条件不能一样。
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呢?
担保除了关税,还要加上一项——铁路收入。
之前一直没提,希弗是靠什么发了家呢?19世纪末美国,一直在实行西进战略,贯通全美的铁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希弗正是靠着美国的西进战略,不停投资于铁路等领域,才造就了自己的富翁之梦。既然得此便利,在增加担保之时,希弗当然会先想到日本铁路。
两股风吹得很有意思:先是罗斯柴尔德早早退出,让日本预期降低;接着老朋友希弗出面。一个白脸、一个红脸,逼日本降低条件,把铁路收入也当做担保。伦敦、纽约两大银行团联手压制日本,逼迫日本交出铁路。
这出好戏演得很不错,珀斯、汇丰都开出相似价码,高桥是清焦头烂额。
10月1日,国内一封电报让他更加焦头烂额:以现在形势推算,1千万英镑恐怕不够了,国内要发2千万英镑外债!
虽然国内需求可以理解,但这么个时点上发来如此要求,简直就是给高桥是清搅局。这不,10月4日,希弗还没发话,珀斯银行就表示,发行这么大数额的债券,必须要同意美国方面所说,将铁道收入也列入担保一项。继珀斯银行之后,伦敦银行圈都开出类似价码,搞得日本人无所适从。
10月11日,伦敦银行团开出草案:
(1)发行额度万英镑(1.2亿日元)
(2)票面利率6%
(3)担保:关税收入
怎么回事?不是一直嚷嚷着要把铁路收入也纳入么?怎么突然又不需要了?
其实,咱们都让银行家给涮了。怎么说呢?所谓担保,本意是一种偿债能力的证明,表明我不会欠你钱;一旦真还不上钱,大可以用担保抵债。但对于国家而言,你真不还,也没人能怎么着你,所以银行团一般需要派人驻守在海关、铁路之类的担保部门,形成控制。但日本人都不让人驻守海关,自然也不会让人驻守铁路,这个担保等于废纸一张。
既然拿不到铁路收入,那银行团目的在何呢?总得有利可图吧?增加利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加利息,二是降低发行价格。公债大多折价发行,比如票面写着块,但卖出时候是90块,最后本金还要还块。上次日本发债,伦敦、纽约两地分别是93%、93.5%,这个价格着实不低,但这次,希弗准备狠狠压一下价。但一上来压价没有理由,所以就先提出增加担保,让日本人心里紧张,再逼迫他们接受较低的发行价。怎一个“精”字了得!
就在这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更降低了日本人的胜算。
10月中旬,希弗的竞争对手——斯派尔斯商会发来文件,表示愿意参加发行日本公债,但对方要求:地位上要与其他公司(包括库恩雷波商会)对等。如果对等不了,就干脆给日本一个更好的条件。
银行界绝非铁板一块,希弗想赚钱,有人想拆台。
不对啊!按理说,有人想拆台,这应该是日本人的抬价机会,为什么会降低了日本人胜算呢?
开战前贬低丑化日本海*的俄国漫画
因为高桥是清不但没有接受斯派尔斯,反而急于同希弗达成协议。
这不是高桥是清傻,而是他明白:斯派尔斯的确可以开出更好的价格,但上一次筹款经验告诉他,只有希弗才是主导一切,一旦得罪希弗这个巨人,日后再想混华尔街、伦巴第大街,就难了!
希弗深知这一点,便按照之前策略,给了日本一个提案:折价87.5%。
说实话,对比之前的93%、93.5%,这个价格太侮辱人了,日本人当然受不了。日本*府直接告诉驻英公使林董:跟英国*府商量一下,让他们帮忙抬价!
结果,伦敦银行团很不高兴,他们说:如果要抬价,恐怕日本公债就要延期发行咯!
这是威胁,赤裸裸的威胁。日本人很吃这一套,高桥是清刚把可能延期的消息告诉国内,日本*府立刻在10月26日答应了87.5%这个条件。
但事情还没完。希弗似乎是想给日本人一个教训,11月1日,库恩雷波商会又发出文件:以现在这个时点来看,如果发行万英镑的公债,恐怕至少要降到86.5%才行!
在伦敦、纽约两大银行团联合压迫之下,11月12日,日本最终接受86.5%的最终提案。可以看出,日本虽然已经战胜清朝,甚至在与俄国对峙的过程中不占下风,但依然在国际上没什么地位,这个折价86.5%、利息6%的公债,甚至比对清朝更刻薄。
日本啊,就这么一关一关的过吧!
·借钱还是要看时机的!·
其实对日本而言,最难过的是年。先是堵口战各种失败,接着海*2艘战列舰非战斗减员,然后旅顺围了半年、*海海战没干掉旅顺舰队、北部一直僵持,可以说没什么好事。借不到钱也是自然。
第2次公债发完,高桥是清先回国遛了一圈,大家一边欢迎他,一边跟他说:没准下次还要发个万至2万英镑公债哟!
高桥是清听了就头疼,发了两次公债,一共才万英镑,已经把他折腾的要死了,现在居然一次要发2万英镑,以目前形势几乎没戏。
旅顺的俄*
不过年2月28日,他再次领命来到纽约,却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气氛。进了年,旅顺开城投降,奉天也拿下,对日本都是好事。这不,日本公债也节节攀升,形势一下子好了起来。这不,希弗主动问高桥是清:下一步要筹多少钱啊?
高桥是清比日本*府还狮子大张口:0万英镑。
希弗表示:好办,我担一半,另一半让我女婿办!
3月,高桥是清来到英国伦敦,马上获得了优厚条件:
(1)发行额0万英镑
(2)发行价格90%
(3)利率4.5%
(4)还债期限20年
(5)担保:烟草专卖收入
比起前两次,这次好了太多,尤其是利率,从6%直降到4.5%,正说明西方银行已将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放在同等地位。不到一年光景,能有如此变化,都得益于日本的*事成功。
3月29日,第3次日本战时公债发行。
·该硬就得硬!·
事情还没完。5月27日,日本联合舰队把整支波罗的海舰队打废,铸就海*神话。与此同时,日本*府又一次计划发0万英镑公债。
不对啊!海战结束了,陆战也早就打完了,还筹什么钱啊?
希弗也很纳闷:上一个0万英镑刚发完,好多债券都没卖出去,突然又要发一个0万英镑,日本人到底要干嘛?这不都快议和了么?
高桥是清倒也不遮遮掩掩:我们也不想再发债券啊!但你看啊,日俄战争看似打完了,但俄国人属大熊,没准这个什么和谈,日俄两边根本谈不拢,到时候岂不是还要打仗?即便是谈得拢,我20万大*可还在满洲呆着,这笔开销是天文数字,要是谈判谈个1年,这点*费根本就不够。
希弗恍然大悟,决定再按上次价码去做。听说日本战胜俄国,德国人也坐不住了,德皇威廉二世允许银行家发债给日本,然后这些墙头草银行家很快找到高桥是清,希望能帮助日本在柏林发债。希弗本来也是德国人,女儿更是嫁给了德国银行家沃伯格家族,柏林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好了,纽约、柏林都搞定了,现在该伦敦了。
作者:萧西之水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年:-2
装帧:平装
ISBN:8
很意外,之前3次发债,伦敦都是日本的重要支持者,但这第4次,伦敦却表示:不参加了。
为什么不参加?倒也不复杂,就是觉得日本人已经负债累累,再借恐怕要还不上了。而且从财务角度说,长期债务过多,担保也就是那么几样,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大体上耗尽了国力,本来就不容易找到贷款。出于理性考虑,伦敦不给日本借钱,很能理解。
面对伦敦这种不上道的态度,高桥是清其实不是很在意:反正有纽约、柏林两地支持,伦敦倒是不那么重要。但在希弗劝说下,高桥是清还是决定去趟伦敦。
7月3日上午8点,高桥是清来到伦敦,刚刚下来,他没有去宾馆,而是直接召开记者会,会上他狠狠嘲讽了英国人:
“英国的同盟国(日本)身处险境,英国人却不帮着发债,反而要让美国人、德国人帮忙,委实可笑!你们好好考虑考虑吧!”
想想第1、2次发债的时候,高桥是清跑遍伦敦所有银行却碰了一鼻子灰,多么低声下气也没用。现在在纽约、柏林都有人,高桥是清反而占了优势,甚至能在伦敦直接嘲讽英国人。看来,国家硬气,人就硬气;国家怂,人也强硬不了哪儿去。
这番话很快传到了伦敦银行家的耳朵里,紧接着高桥是清又放话:你们英国人不参加也没关系,反正我在柏林已有了沃伯格家族帮忙!德皇威廉二世已经亲自批准了贷款之事!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英国人不可能不担忧:一旦德国人发了债,英国人丢面子不说,第4次公债可就一点利益都拿不到了!
7月11日,高桥是清刚到伦敦8天,日本人就成功发行第4次公债,总额0万英镑,伦敦、纽约、柏林一地0万,利息4.5%,还款期限20年。
《经世济民的男人》中小田切让饰演的高桥是清
上述条件都跟上次一样,不过由于之前债券没有卖完,这次日本公债只能折价87.5%发售。87.5%也无所谓,虽然价格偏低,高桥是清却着实出了一口恶气:开战以来,英国人一直掐着自己脖子,现在好了,不但在人家老家把人家数落一顿,还争取到纽约、柏林大量银行家的支持。
银行家也就算了,连英王都知道了这件事。7月31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特地把高桥是清、林董(日本驻英公使)叫到白金汉宫,还亲自跟两人握手。高桥是清虽然也见过日本天皇,但受外国国王接见,这还是第一次,他自己也说“意识到这是国王,我真是惊恐之至。”从这次接见可以看出,虽然是俄国皇室的亲戚,但为了国家利益,英国还是站在日本这一边。若不是成了英国的盟国,日本断然拿不到这么多贷款。
第4次公债发完,日本再没有发过战时公债,日俄两方也顺势走向谈判。谈判期间,高桥是清又协助日本发了一次公债,称作“议和公债”。这次公债分为两期:第一期发行于年11月,利率4%、无担保、归还期25年、发行价格90%,发行额达到2万英镑;年3月,第二期2万英镑也得以发行。
·结语·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人融资能力空前提升。
融资能力提升,应该说明信用提升。但要注意,这种信用,绝不仅仅是报表上的那些数字,而是更加实际、却又更加虚无的东西——关系。
别以为关系这种东西只有中国有,任何一个国家都讲关系,金融界甚至可以算是最讲关系的行业。如果不是希弗一直力挺日本人,恐怕日本国债卖不出去多少,还得让人家派人来监督日本关税。日俄战争鹿死谁手,就真的说不定了。
借钱打仗,数百年前就有人干过,虽然很悬,但从没有哪个国家真的让欠债拖垮。正相反,国家越是借钱打仗,日后大多称霸世界,比如英美;国家越是把银子放在国库里,反而备受欺凌,比如中国。其中原因有很多,日本人也不一定真的明白,不过从借钱变厉害、不借变屌丝这个现象中,日本也感觉到:如果不改变思维,恐怕要落得与中国一个下场。
要借钱,就要进入金融圈,而金融最发达的地方,无非伦敦、纽约两地。
对希弗,日本人可是相当尊重,这不在年,日本高层特地邀请希弗一家到日本、韩国两地旅游,吃住行全都由日本包了,可谓尽心尽力。这次借钱的经历让日本高层明白,如果不跟英美银行家搞好关系,日本没法混。此后,日本与英美有着数年蜜月期,常常互派留学生、搞各种交流。
蜜月期结束于一战后,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日英同盟解体,美国逼迫日本削减主力舰数量,连日俄战争功勋舰“三笠”都被迫退役,拉到横须贺改成公园(现在还在)。这些行为让日本感受到敌意,日美围绕太平洋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是为年太平洋战争的远因。
年2月26日,高桥是清死于乱兵刺杀,享年82岁。